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22
散裂中子源首台合作谱仪成功出束
1月26日8时39分,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多物理谱仪成功出束,中子束流与预期相符。多物理谱仪是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东莞理工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共同建设的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也是CSNS第一台合作谱仪。该谱仪的成功出束标志着国内首台中子全散射谱仪的设备研制与安装成功。
中子谱仪是利用中子探测物质微观结构与运动的实验装置。CSNS共规划了20台谱仪,包括目前一期已经开放运行的通用粉末衍射仪、小角中子散射仪、多功能反射仪,以及正在建设或筹划建设的多物理谱仪、大气中子辐照谱仪、工程材料中子衍射谱仪等。
据悉,此次成功出束的多物理谱仪,将主要用于开展不同有序度材料的结构研究,集中在长程有序且局域无序材料、长程无序且中短程有序材料的结构分析测试,将在我国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生命科学、纳米等学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和粤港澳中子散射科学技术联合实验室提供重要研究平台支撑。
中国具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超10%
1月26日,中国科协发布了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圆满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的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任务。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挺指出:“202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也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整体进入新阶段。”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0年4月至10月,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此次调查范围覆盖我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8~69岁公民,首次实现了对419个地市级单位全覆盖。
调查结果显示,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全部达到或超过“十三五”预期发展目标,同时公众科学素质水平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也相匹配。2020年上海和北京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24%,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领头雁;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山东、湖北和安徽8省市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10.56%的全国总体水平;辽宁、重庆、河南、湖南、陕西和河北6省市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了10%。
此外,此次调查还表明不同分类人群科学素质水平均有大幅提升。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了13.75%和6.45%;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为13.12%和8.82%。
我国科学家领衔发现最遥远的原初星系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起包括中国、美国、智利三国天文学家参加的“宇宙再电离时期的莱曼阿尔法星系”(英文缩写:LAGER)研究项目近期使用安装于智利CTIO天文台4米口径望远镜的超大视场暗能量相机,发现了宇宙中已知最遥远的原初星系团LAGER-z7OD1。
宇宙大爆炸后,随着宇宙逐渐冷却,质子和电子结合形成中性氢,由于中性氢对紫外光子的吸收,宇宙进入黑暗时期。随着宇宙中第一代恒星和星系形成,它们发出的紫外光子开始电离周围的中性氢,形成一个个电离泡。随着电离泡逐渐扩大并合,整个宇宙重新变得透明。
天文学家预期宇宙再电离时期的星系是强莱曼阿尔法(Lyα)发射线天体,可以用窄波段成像法高效探测,Lyα光子会被星系际弥散的中性氢原子散射,观测到的发射线强度和轮廓依赖于再电离程度,Lyα发射线星系是探测宇宙再电离和宇宙早期星系的强有力手段。
LAGER项目组致力于搜寻红移~7的Lyα发射线星系,他们通过分析窄波段选的星系候选者空间分布,发现一个红移~6.9、由21个Lyα发射线星系组成的过密区域LAGER-z7OD1。
项目组利用智利麦哲伦望远镜确认这是一个有光谱证认的最遥远的原初星系团,它所处的宇宙年龄仅有7.7亿年。同时,成员星系电离泡总体积与原初星系团体积相当,即这些电离泡刚完成并合成为巨电离泡。
这项发现不仅创造了一个红移纪录,同时为宇宙再电离过程和电离泡的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了绝佳的观测目标。
2020全球城市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发布
1月22日,《2020全球城市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显示,中国的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全球排名第二,北京、上海、南京和合肥入选全球TOP20城市。
基础前沿研究能力的强弱可以作为监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标准之一。报告从研究前沿热度指数、突破性成果、高被引科学家3个方面构建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的逻辑模型并进行监测分析。
报告显示,美国、中国、英国、德国、日本的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排名前5。其中,中国在研究前沿和突破性成果方面与美国的差距相对较小,但是在高端人才方面与美国仍存在巨大差距。
全球主要城市中,中国有北京、上海、南京和合肥4座城市入选TOP20城市,分别排名第三、第七、第九和第十六,占到1/5席位。美国有11座城市入选,其中波士顿、旧金山、洛杉矶和纽约分别排名第一、第四、第五和第六。英国伦敦排名第二,日本东京排名第十,新加坡共和国新加坡市和澳大利亚悉尼也入选TOP20城市。
报告显示,北京在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物理学领域和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领域5个领域的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均排名第一。医学健康科学领域和空间科学领域进步显著,分别从2019年的第15名和第33名上升到2020年的第7名和第16名,整体实力稳中有升。
上海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和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领域均排名第二,在物理学领域排名第八,生物学领域排名第十。南京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排名第六,物理学领域和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两个领域均排名第九,生态环境科学领域排名第十。合肥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领域排名第五,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和物理学领域两个领域分别排名第九和第十。
我国首次专门立法保护湿地
1月20日,湿地保护法草案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我国首次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高虎城在会议上作说明时介绍,针对湿地保护进行立法,有利于从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建立完整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体系,为强化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提供法治保障。
草案分为总则、湿地管理、湿地保护、湿地修复、检查与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共7章59条。草案明确了湿地保护方式,提出了湿地利用要求,规范了湿地修复原则、责任主体、修复方案及措施等。在湿地保护方面,草案提出禁止开(围)垦、填埋、排干湿地,永久性截断湿地水源,过度放牧和过度捕捞;禁止在湿地内采砂、采矿、取土,依法取得相关许可的除外。草案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重要湿地周边产业布局等统筹考虑,保障重要湿地生态功能稳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湿地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湿地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鸟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在湿地修复方面,草案提出湿地修复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恢复湿地面积和湿地生态功能,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
草案还对湿地执法主体、检查措施等作出规定,明确监管部门及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职和违法主体直接破坏湿地的法律责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