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14
——记省部共建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温浩
祝传海
包虫病(亦称“棘球蚴病”),一个对我国中东部的人来说有点陌生的词汇,在西部却让许多农牧民闻之色变。这种由棘球绦虫寄生于人或动物体内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西部农牧区被视为“瘟神”,因为它不仅导致农牧民因病致贫返贫,也给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新疆就曾是包虫病高发地区之一。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刚毕业进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原“新疆医学院”)工作的一名普外科住院医师,温浩亲眼目睹了许多患者因罹患包虫病长期忍受痛苦,或因此失去生命的悲伤经历,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掌握世界顶级的医疗技术,攻克复杂包虫病根治之世界难题。想法萌生至今已38载,追梦者温浩曾远赴英法求学6年,更为了实现梦想毅然归疆。从一名普通的医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知名专家,温浩传承师辈夙愿,带领团队创建了包虫病科学防控体系、规范诊断体系和术式创新体系,终使新疆包虫病提前4年达到国家基本控制目标,为各民族患者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包虫病救治生命防线。
为梦想留学英法又归疆
那是1983年,温浩刚从新疆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新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上班伊始就主管了一个小患者。“那个男孩只有l3岁,却已经动过13次手术,他患的是囊型包虫病,如果在今天,他的病是有可能临床治愈的。”时隔38年,温浩仍然记得那位纤弱而枯瘦的13岁小患者。正是这个患者让他生平第一次见识了“多器官复发性包虫病”的可怕之处,而这段经历也成为他执着前行的动力。
温浩回忆,患者没能及时就医,等到确诊时,疾病已经播散继发感染了肝腹盆腔多个脏器。因反反复复做姑息性切除或清创术,男孩身体日渐衰竭,但却一直很乐观,即使下不了床,身插引流管,笑容却时常挂在脸上,他的父亲也非常坚强。有一天晚上,温浩查房时,无意中看到了这位父亲的绝望表情,他握着刚入睡儿子的手,泪水涌出。温浩的心也被一种无奈占据着,几个星期后孩子离开了。
“患了包虫病,难道只能这样反复手术?就没有更好的根治办法了?”温浩在心里问过自己无数遍这样的问题,为寻找包虫病根治性治疗答案,一段长达38年的漫长求索由此开启。
为专攻包虫病,温浩立志再度求学深造,考取了新疆医学院普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师从国际包虫病学会中国分会主席姚秉礼,开启了两型包虫病诊断与药物治疗求索之路。
除学习和临床实践外,温浩几乎都泡在动物实验室和病房里。3年的时间,他饲养了千余只“虫鼠”,照管了500多名包虫病人,积累了翔实的临床手术和化疗的实证资料。1988年,他以优异成绩完成硕士学业的同时,更迎来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机遇,恰逢欧共体在新疆、甘肃等地开展包虫病防控研究的国际合作项目,他有幸参与其中。温浩的刻苦,被英国知名包虫病专家、欧共体项目的负责人Craig教授看在眼里。1989年,Craig教授和恩师姚秉礼全力推荐温浩赴英国研修,在时任院领导张家鄰和杨文光支持下,温浩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病学院学习包虫病研究最前沿理论和实验技能。
凭借出色的表现,1994年秋,温浩申报成功获得到世界首例肝移植治疗包虫病的医学中心——法兰西孔泰大学医药学院消化血管外科及肝移植中心做博士后研究的良机。师从Vuitton和Mantion教授及欧洲肝脏外科之父Bismuth先生,温浩在包虫病诊治上又获得佳绩。38岁的他,先后受聘为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院、法国贝藏松医药学院和英国萨尔福德大学生命科学系客座教授。
1995年,正当在学术研究和肝脏外科实践上不断取得创新成绩时,母校新疆医学院和一附院向他传递出希望牵头申报博士学位点的信息,温浩思虑再三写了回信,汇报了自己在英法德参加包虫病研究讲学取得的成绩。当时也不是没有过纠结,国外优越的研究条件和充裕的研究经费,可更好地将研究深入做下去,而回到新疆,很多工作必须重新规划。
可新疆临床工作的情景总在温浩的脑海中浮现,病房40张床,有三分之一躺着包虫病患者,更有那13岁男孩和他父亲绝望的表情和泪水常常刺痛着他。于是他又写了一封信,提到了他的三个梦想:第一,归疆培育一支包虫病学科创新团队,通过科研与临床结合,构建过硬的人才梯队;第二,创建一个国内一流的包虫病研究与转化基地,把自己留英法所学继续深入研究,以获得更多的高品质成果;第三,打造一个国际知名的包虫病特色学科的医教研管理中心。
国内北京、广州、宁波等地的多家医院都向温浩伸出了橄榄枝,但他一直在等待着母校的回音。两周后温浩收到了时任第一附属医院院长苏时务教授的复函,信中强调:“可能新疆的条件比不上国内外那些知名院校,但医院会全力支持,以实现你的三个梦想,新疆热切地盼望你学成归来。”接到此信,所有的纠结一一化解,温浩踏上了回国归疆的征程。
拼搏创业实现三个梦想
回国后的温浩立即投身到新疆包虫病的防诊治工作中。面对不同的环境、理念等,虽有明显的水土不服,但在领导的热情支持及自治区对留学归疆人才的项目和政策支持下,温浩从不适应中走了出来。
1996年—1998年间,在各方关心和支持下,他带着研究生先后建成5个实验室和1个基地,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和留学人员科研基金2项、卫生部优秀青年基金1项、自治区攻关项目4项、自治区高技术创新群体项目1项、包虫病免疫药研和器官移植成组配套赴英法项目2项;并获英国威尔卡姆基金的包虫病诊断和药物治疗,英国皇家协会中英合作发展,中英包虫病终末宿主诊断、大动物实验等国际合作项目,为培养科技青年骨干,尤其是多民族临床科学工作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自2000年起,温浩率先在新疆建立了包虫病研究小组,培养出了新疆第一批高素质的包虫病专科科研人才。温浩和他的团队在新疆实现了诸多移植“零”的突破。获得2项国内移植首例,即肝泡型包虫(虫癌)经典肝移植和胆管癌自体肝移植。15年弹指一挥间,温浩完成了他当年留学归疆时提出的三个梦想。当三个梦想逐一梦圆的同时,温浩主持的“提高我国包虫病诊疗水平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也获得了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梦想可以激发你的内在驱动力,从而使你充满激情。当你因梦想而工作时就会焕发出不竭的动力,最终尝到梦圆的酣畅与快乐。”说这句话时,温浩的眼睛里迸发出光彩。
创建包虫病防诊治体系
坚守在包虫病防诊治工作一线38年,温浩带领团队通过不懈努力,使新疆及西部包虫病高发区防诊治工作发生了巨变。他参编2002、2010和2020年版世卫组织两型包虫病的诊断治疗指南和术语学专家共识;他主持制定了我国包虫病诊断、药物与手术方案及疗效评价行业标准,主导建立了国家转移支付包虫病定点医院的管理文件,并按行规指导有效运行。回顾一路执着前行所做的工作,温浩与他的团队取得开创性业绩如下:
在建立科学防控体系方面,他带领团队主导并参与了包虫病流行状况基线调查,探明包虫病区域发病状况和感染成因。建立新疆县域“包虫病医防结合——县乡村公卫管理模式”,持续可溯源的有效管控使新疆提前4年实现了国家包虫病2020预期防控目标。他主持完成的“大专家·COM”包虫病88个临床助诊疗路径和科普专栏,极大提升了定点医院和疾控人员及大众普及的综合影响力。
在构建规范诊断体系上,针对我国混合型包虫病特点,温浩带领团队研制出首个便携、快速分型诊断试剂盒并获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用于包虫病流行5省区21万人群的包虫病筛查与鉴别诊断,并率先报道了IgG亚型可作为评价包虫病治疗和预后的监测指标。此外,他与国际同仁还共同提出了基于影像和病理的AE临床分型标准,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建立了集超声、CT、MRI、PET-CT和三维可视化整合的多模态包虫病影像诊断方法;基于此还主持制定了我国两型包虫超声影像与病理诊断整合体系的“中国指导方案”和行业指南。
在术式集成创新方面,温浩带领团队使包虫病根治性手术跨入国际前沿。针对泡型和囊型包虫病再手术率高、并发症高、复发率高和根治率低的世界难题,确定了根治性病灶切除术是首选治疗方法,药物是重要的辅治手段,肝移植是挽救终末期患者最后选择的治疗原则。2010年温浩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实施AE患者的自体肝移植,缓解了供肝匮乏和终身免疫药的副作用及经济负担。目前已完成全球最大的单中心自体肝移植例数114例,约占全球病例的1/3,临床治愈率达92.1%,患者无病灶生存率为98.3%,实现了术中零死亡,最长生存期逾10年,其疗效显著优于欧美。
温浩还率先提出了肝囊型包虫病的根治、准根治和改良术式新理念和培训计划,指导完成了包虫病手术1.1万例,主刀2500余例,建立了外囊完整剥除、外囊次全切除、改良内囊摘除和肝切除等手术规范和专家共识。2015年,温浩团队与黄洁夫、董家鸿、何晓顺教授协同创新,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术后复发CE所致布加综合征和肝衰竭的异体肝移植。因贡献突出,术式被国际同行誉为包虫病外科诊治的中国方案。
针对多器官难治性包虫病和术后复发难题,他带领团队又开展了阿苯达唑临床药效研究工作,参与多中心万余例临床药效评价后,证实其安全有效,并形成中国经验写入了WHO包虫病专家组专家共识。为指导基层医院包虫病的规范诊治和新技术培训推广,他牵头实施了覆盖全疆的网络化远程诊疗平台,面向各定点医院累计提供包虫病诊治技术指导5062人次。创建了包虫病定点医院“属地培训、手术示范、远程指导”的能力提升方式,实现了县域92.1%的包虫病患者可属地诊疗。
为践行国家“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倡议,温浩更带领团队为有需要的国家提供医疗跨境服务。作为“上合组织医院合作联盟”中方轮值主席,借鉴新疆远程医疗经验,温浩与各联盟成员国医疗机构共同培养包虫病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跨境远程医疗咨询127人次。作为大会执行主席,他与团队主办了2011年包虫病世界大会、五届中亚人畜共患病研讨会和六届中法澳肝胆胰高峰论坛,扩大了我国包虫病防诊治的国际影响力,并由此成为WHO认定的全球第三家包虫病预防与管理合作中心。正是在温浩为代表的这样一批医务科研工作者的不断创新实践下,中国包虫病治疗水平步入了世界前列。
医疗事业首先是公益事业
每当提起为包虫病防诊治所做的这些工作,大家都会为温浩的执着坚守和取得的丰硕成果点赞。但温浩却说这一切都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协同创新的好政策,归功于姚秉礼、丁兆勋、冯新华、齐普生、徐明谦、柴君杰等领路人的教诲,以及国际交流与开放合作。正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他完成了世界前沿知识的积累;是协同创新让他得以把事情做大做强;是老一辈的引领和示范,让他和团队能够坚持在一条路上执着前行;是国际合作让他获得了使科学技术在国内疆内获得新生的能力。
2001年温浩被任命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上任伊始,他就和党委一班人进行深入调研,明确提出了医院的发展定位和“二次创业”的思路,瞄准世界先进医学水平,与世界知名医疗机构展开了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合作。
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医院先后与哈佛大学国际医学中心成立了心血管、肿瘤及大动物实验3个合作中心,与法兰西孔泰大学中心医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中亚地区显微外科培训中心、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先后在医院挂牌。他倡议成立了一附院留学生/博士生研究会,进而在自治区统战部关注支持下,在西部省、自治区率先成立新疆留学人员联谊会/欧美同学会,为留学归疆学子筑巢引才。
温浩担任院长17年,为将凝聚两代人心血的医院建成高品质的教学研究型医院,进而向研究型医院推进。他与领导班子共同确立了传承老一辈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援疆创业者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怀,把“一切为了各族人民健康”作为办院宗旨,始终秉持“文化建院、人才强院、依法治院、科教兴院”的建院方针,构建了以“大爱无疆、大医精诚”为核心的发展理念。
在温浩领导下,医院临床医学学科ESI进入世界前1%,实现新疆高校“零”的突破;在国内万所医院排序中跨入百强名列第67,科技影响力排序第55,医院信息化排序第19,西北专科总影响力排名第三。温浩也先后荣获中国医院协会突出贡献优秀院长、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荣获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
转化医学是当今世界各国健康促进战略的优先发展领域,而这正是西北边疆面临的弱项短板。温浩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他从2011年获得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拿出40万元,在时任自治区科协主席张国梁和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新疆医学会会长买买提·牙森大力支持下,依托共青团中央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的公益平台,发起设立“新疆转化医学青年促进计划”,进而拓展成“西部优秀青年转化医学奖”,为新疆及我国西北部地区转化医学青年人才提供公益支持与奖励。自2011年设立至今,已经完成4批次评选工作,获奖人员累计达36人,总奖金额度58万元。
温浩认为,医疗服务治病救人,首先应是公益事业,医院不能仅办成为一个“经济实体”。作为院长,温浩选择的突破点是构建一附院及全疆医院志愿者行动,他先后50余次带领医疗志愿者团队走遍新疆地州县医疗机构,远赴四川、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宁夏包虫病高发且偏远地区,进行“属地培训、现场示教、互助实践”及外科技术培训和手术示范。经治包虫病逾数万例,义诊、免费手术和药物治疗过万例。遇到贫困的包虫病人,他带头捐款、免费治疗,解除病痛。新疆偏远地州县和西藏、四川等地州的少数民族生活贫困,卫生条件差,成为包虫病高发的重要原因。温浩率志愿者每到一地都开设包虫病防治知识的技术培训或科普讲座,提升了高发区医院,属地领导和各族百姓的知病防病抗病的能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以申建省部共建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标志,温浩率领团队继续着他攀登新高峰的梦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科技厅和新疆医科大学大力支持下,2010年在一附院新疆重大疾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基础上,他历经7年建成省部共建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作为首届主任,温浩带领团队在科技厅行业主导下,举新疆医科大学之力,立足新疆、辐射中亚,围绕中亚高发病感染性疾病(包虫病、肺结核)、肿瘤类疾病(食管癌、宫颈癌)和代谢性疾病(冠心病、糖尿病)三类6种主干疾病在“成因与致病机制”“分子诊断与预警预测”“防治新技术与应用”3个方向上探索求进。通过组成24个PI研究团队,协同创新加速转化,目前已初步实现“创新研究和人才培育高地”的预期目标,在3年建设的中期考核评中为优秀。
谈到对两年建设期的展望时,温浩说:“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应在中期评估优秀的基础上,继续强基础、补弱项,高质量合力拼搏,以期顺利通过5年建设目标的国家评估,进入新一轮5年的高品质发展建设期;也要促进医药学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的有机整合,形成转化医学的研究基地,为中亚高发病的防诊治提供新策略、新方法和适宜技术;更要在大美新疆沃土上培育出我们自己的优秀和杰出科技青年,为新疆作为桥头堡在医疗事业上辐射中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