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14
——记厦门大学数字医疗研究中心主任罗雄彪
李 刚
追求不甘平庸的生活
“做勇敢的知识人!”(日语:勇気ある知識人を育てる)是日本名古屋大学的校训,而这句话也长久地成为从那里博士毕业的罗雄彪的人生信条。
时间回到2007年10月23日,罗雄彪永远记得这一天,他所乘坐的飞机跨越大海停在了日本名古屋国际机场,那一刻,他开启了一场全新的学术生涯。
从飞机一落地,困难便扑面而来。首先是要通过语言关。其次,罗雄彪在日本学的专业是信息科学专业,研究方向又是医疗领域,完全与在国内学的机械制造专业不同,要恶补的功课非常多。“说实话,压力确实很大,因为在日本读博的节奏强度非常高,每周开一次学术会,汇报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进展。我初来乍到,完全跟不上节奏。”罗雄彪回忆当时,恐怕是自己在整个学术生涯中最艰难的一个阶段,甚至以为自己要“扛不住了”。但是在爱人和导师的鼓励下,他还是选择了坚持,因为“既然认准了方向,就必定要风雨无阻!”
到日本两年后,罗雄彪突然发现自己的思路豁然开朗了,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一个跨越式的提升,“这说明熬过最初的‘折磨’,我已经突破了瓶颈”。不知不觉中,罗雄彪成为导师实验室里研究成果最出色的一名学生,一般需要在日本6到8年完成的博士学业,他经过3年半就完成了。
2014年,罗雄彪告别了在日本的导师,带着家人飞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之所以选择西安大略大学,是因为那里的导师在领域里的能力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我非常希望能够在专业上再有突破。”罗雄彪在加拿大从事的是与计算机视觉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是面对手术机器人,也就是现在知名的达芬奇机器人,“我带着两名博士生做机器人手术视觉的分析内容,发表了几篇颇具影响力的文章,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而在回国的前一年,罗雄彪又飞赴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员,负责开发出一套脑深部电极植入引导手术的软件。
时光荏苒,从农村走进城市,从国内远赴国外,历经亚、美、欧,再到叶落归根。从彼时出发的孑然一身,到归来时已成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罗雄彪走出了一段丰富精彩的人生旅程。
一路风雨 一路收获
罗雄彪是个拒绝平庸的人,他坚信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方能中流击水,抵达目标的彼岸。这些年来,他如此拼命地努力工作,倾注了所有理想,就是想将自己在海外所学植根于祖国的土壤之中,让数字医疗技术能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发展起来。“这些年来,国内的形势非常好,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数字化领域发展非常快。”罗雄彪感慨道,“如果能够改变我们国家的科技水平,能够改善老百姓的医疗水准,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事!”
随着数字化技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医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作为数字化医疗的探索者和践行者,罗雄彪对此感触良多。在日本的7年间,他所坚持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的研发。手术导航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涉及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图形学、现代医学、人机心理学和机械设计等领域相关知识,目的主要是用于外科的临床手术病变靶区的定位。“我们的手机里或者汽车上都有GPS定位的传感器,能知道你在哪里。同理,使用手术导航其实就是GPS概念的一个延伸。”在日本期间,罗雄彪参与完成了一套肺部的手术导航系统的研发,用于肺结节的诊断与治疗,目前应用于名古屋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另外,他还参与完成了一套腹腔镜的增强现实的手术引导系统,应用于爱知县的“国立癌症中心”。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目前世界上高级机器人平台中的“网红”,其设计的理念是通过使用微创的方法,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罗雄彪介绍,医疗机器人手术视觉是微创外科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由于手术器械医学电子内镜自身内在的局限性,导致了手术视野不清晰、光照不均、多烟雾等诸多问题,使得外科医生无法准确快速感知与识别人体内部器官中的神经血管以及病灶位置等结构信息,这无疑增加了手术风险和手术时间。针对这些手术视觉问题,在加拿大的时候,罗雄彪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边滤波权重分析的多尺度Retinex模型方法,对达芬奇医疗机器人手术过程中所采集到的病患视频进行处理与分析。经过外科医生对实验结果的主观评价,一致认为该方法能够大幅度地增强手术视野质量;同时,客观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他所提出的方法优于目前计算机视觉领域内的图像增强与恢复方法。因此,罗雄彪所提出的方法不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而且能够提高外科医生的手术视野感知能力、降低手术风险,以及缩短手术时间,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在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员期间,罗雄彪参与开发了一套针对帕金森症脑起搏器手术规划的软件。“帕金森患者在药物没有疗效的情况下,医生肯定会推荐做脑起搏器手术。在体内放两个电极,通过电极改善帕金森的症状。”罗雄彪解释道,“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要做脑起搏器手术,第一要副作用最小,第二要手术的效果最好。电极到底放在哪里最合适?我们研发这个软件的目的就是给医生规划一个精确的位置。”目前,该软件已经在法国的MRI影像中心使用,效果良好。
一个人走得快 一群人走得远
数字化医学无论是在医学基础研究还是在临床诊治上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在海外浸染多年的科学家,罗雄彪有着极其开放的理念和胸怀,无论是身处欧美还是国内,他一直强调现在是整合资源的社会,只有积极合作才能共赢。随着罗雄彪的回国,他把成果转化、实业报国的理念也带回国内,在厦门大学的平台上,罗雄彪也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合作者。
从最初的单枪匹马、一穷二白到如今的日渐庞大、兵强马壮,3年来,罗雄彪带领着这支快速成长的团队驶入了科研高速路。对待团队成员,他展现出他特有的亲和与坦诚。或许是在海外多年熏陶的缘故,罗雄彪的团队管理模式很“open”,尽力创造一种自由的氛围和空间,在科研上严谨严厉,在生活中充满人文关怀,尽量少批评,更多正能量的鼓励,使大家在一种“快乐工作”的团队气氛中能充分发掘出每一个人的潜能,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罗雄彪的“严格”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术素养。“任何一个导师都希望能以自己的学生为荣”,他曾经精心地总结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生9种必备的能力或素质,逐条逐句传达给自己的学生们。分别是:诚信自信——正心术、独立思考——搞创新、调查检索——善分析、执行实施——敢实干、交流表达——作报告、写作阅读——写文章、恒心自律——爱钻研、自我激励——独乐乐、团队协作——众乐乐。他把这些要求贴在办公室里、实验室里,也贴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里。
罗雄彪和他的团队就是在这样的坚持中不断地摸索前行,近几年来,他们陆续申请到大大小小的项目,也和各地医院及医疗机构进行着产学研的成果转化合作。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罗雄彪时常勉励学生们,在科研的舞台上,从没有写好的剧本,都要靠我们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不断地突破和大胆创新。正因为艰难,正因为挑战,做科研的人才更应该迎难而上去解决问题。既然大家选择了这条航线,就要乘风破浪、排除万难地坚持下去。因为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到最美丽的彩虹。
专家简介
罗雄彪,日本名古屋大学信息科学专业博士。曾为日本名古屋大学博士后、助理教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访问教授,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后,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研究员。现为厦门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厦门大学数字医疗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全球医疗巨头美国上市公司Boston Scientific Corporation首席技术顾问专家,福建省高层次人才计划(境外B类)入选者、苏州市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十多年来,在日本、德国、加拿大、法国与美国等国家,从事人工智能医疗影像大数据分析、计算机辅助精准医疗、智能微创手术导航系统、智能医疗机器人、手术视觉及增强现实、脑深部电极植入引导手术、计算摄影学以及计算机视觉等研究。IEEE Senior Member、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Robotics and Bionics客座主编(Guest Editor),国际MICCAI学会领域主席(Area Chair),国际IJCARS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