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攻克技术难题 助力能源革命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17

——记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页岩气绿色开发团队负责人张烨
  
卫婷婷
  
  
  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迅速发展,也因此培养了一大批产业人才。然而,最近几年,随着水平井与压裂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石油的热情转向了清洁能源,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面对这一转变,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页岩气分院张烨博士团队紧跟技术难点,从石油勘探转向页岩气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在能源发展洪流中,用自己的专业为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塔河油田缘起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当同龄的小孩还不知道什么是石油时,经常和石油打交道的父亲就已经跟张烨科普了很多关于石油的知识。耳濡目染下,张烨对这深褐色的液体产生了极大的好奇。高中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工程专业,真正走进石油世界。“不努力就是原地踏步,努力才能报效祖国。”在知识的吸引和老师的教导下,张烨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没想到,名列前茅的成绩和踏实认真的态度不仅让他得到了孙家振老师的关注和赏识,也为他后来扎实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2000年,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意在用五到十年时间,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使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政策启动后,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这为石油勘探行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践机会。孙家振老师觉得张烨是石油行业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在他的推荐下,张烨进入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前往新疆塔河油田生产一线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工作。虽然刚刚毕业,经验不够丰富,但张烨不知疲倦的学习毅力,让他在同行中脱颖而出,2002年,因为各方面表现优异,他被调到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采油(完井)工艺研究所,任酸化压裂工程师。在新单位,张烨沿袭踏实能干的工作作风,无论是做设计、搞技术还是写专项材料,所有任务他都准时高质完成,这让国内储集体改造方面的专家、分公司技术首席专家林涛印象深刻。于是,在林涛等人的指点下,张烨抓住机会,在一次次更高难度的工作锻炼中提升自己。慢慢地,他完成了从课题技术首席到专题负责人再到项目负责人的华丽转身,并一步步开始独立承担分公司的项目、集团公司的项目以及后面国家油气重大专项项目。
  14年的辛苦磨炼,为张烨漫长的石油之路,筑下了坚实的根基。在技术能力上,他创新形成了水力加砂压裂、转向酸暂堵酸压技术、大型复合酸压工艺、水平井分段压裂改造等多项酸压新工艺新技术,其中,深井碳酸盐岩油藏酸压技术、大型复合酸压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经济效益上,他首次在塔河油田超深、超低渗、难动用储量区块攻关形成的水平井分段改造技术,在顺9CH井分7段改造成功,压后获得日产20吨的工业油气流,新增技术可采储量达2100万吨,为塔河油田难动用储量区块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因为在储集体改造方面贡献突出,他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先后获得“孙越崎青年科技奖”、中石化“劳动模范”、“科技创新标兵”、“十大科技标兵”、“油气田开发先进工作者”等多项殊荣和称号,踏实的工作态度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重庆项目告捷
  随着社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人们对页岩气的认识迅速提高,而在美国掀起的页岩气革命,也很快燃到中国。作为开发骨干,张烨对页岩气这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充满热情。2014年,他来到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页岩气分院,作为团队负责人持续开展工作。
  2009年,重庆市政府意在以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为引领,强化能源结构调整,依托页岩气资源优势,整合市内外要素,推进页岩气产业集群发展,将重庆建设成为全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综合利用、装备制造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示范区。在政策的引导下,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主要负责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等工作,张烨具体承担了重庆市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规划工作,包括设定重庆市页岩气开发材料价格的地方标准;打造重庆市页岩气开发区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建设绿色矿山,推动页岩气健康发展等。
  在渝东南常压页岩气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中,张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为重庆市常压页岩气的开发提供了不小的助力。不过,在项目之初,他们也遇到了很多难题。张烨介绍说:“前期,我们评价重庆市常压页岩气资源量超过4000亿立方米,非常可观,但从整体来看,它的压力系数偏低,常压区单井产量都只是在几千到5万立方米以内,导致资源相对分散。另外,在早期贫瘠的条件下,因为使用很多国外技术,所以钻一口井,差不多需要耗资一个亿,对开发公司来说,很不经济。”如何通过技术进步,让重庆市边缘化的资源量变得经济可行,能够进行商业化开发,成为张烨及研究团队必须面对的问题。
  困难棘手且极富挑战,但迎难而上也是张烨的人生底色。在仔细分析数据、捋清工作头绪后,张烨从各个方面做了工作部署:一是进行工艺技术优化,节省钻井周期;二是开展相关仪器设备的研发,实现技术动态的可视化;三是找到可代替的、价格低廉的工艺材料,大幅降低工程预算。详细规划工作步骤后,团队开始分工合作,很快便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根据常压的储存参数和裂缝模型,团队构建了产能预测模型,明确了常压区的压迫排斥和产能变化规律,开发了裂缝动态扩展规律的仪器装备,目前,这个仪器装备是全国最好的,也是尺寸最大的;通过技术的研发,团队成功开发了可溶的桥塞。“国外卖给我们大概是42万元,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就是把价格维持在5万块钱以内,成本有了大幅下滑。”在团队的努力下,早期一口井的预算需要1.2亿元,但现在张烨带领团队把预算从7000万元降到6000万元又降到5000万元,未来,他们还将继续钻研技术,争取将预算降到3000万元乃至更低。
  “这一整套工程体系,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全链条式的技术推广,未来还将在渝东-渝东南——一个面积约23400平方千米,拥有资源量约2万亿立方米的常压区运用。”张烨高兴地说。无论从环境保护,还是重庆地方能源建设开发层面,张烨团队研发的这一系列技术,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贡献举足轻重。
  
成长经历分享
  从新兵到骨干,从项目负责人到城市建设者,荣耀背后,张烨成功的秘籍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个疑问,记者和张烨聊了很多,也是在坦诚的交流中,记者从他口中探寻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从张烨的人生经历来看,他的成功离不开新疆时期工作的锻炼和学校的培养。在塔河油田,张烨从工作中摸索出两条经验:一要细心,二要创新。
  所谓细心,就是不能放过任何的细节检查。张烨举例说,在新疆工作期间,有一次,现场需要用到胶黏材料,这种材料的生产需要用到盐酸。当时,不同的盐酸生产商提供的盐酸有品质差异,有的盐酸里含铁离子,有的盐酸里不含,张烨刚开始并没有关注到这一点的差异,所以到油田现场后,原本在实验室还交联的胶黏材料不相黏了。后来,在几个日夜加班加点的检测后,他才找到原因,并尽快做了技术调整,这才没有耽误工程进度。这件事情过去后,细心融入张烨的工作血液,并伴随他一路前行。
  所谓创新,就是要勇于挑战。在塔河油田,张烨发现重复酸压的效果比较差,需要对工艺技术进行改进。于是,他大胆提出了大型复合酸压技术。但新技术涉及施工成本的增加,所以执行压力很大。守旧还是创新?一番挣扎后,张烨选择了后者。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烨的大胆实验后,技术大获成功,并得到广泛的推广。年度总结会上,这项技术得到时任局长焦方政的赞赏和认可,并鼓励大家在技术方面敢于求新。领导的认可,给了张烨继续创新的信心,也让“科学求证,大胆探索,敢于挑战,勇于承担”成为他永不抛弃的科研追求。
  除了工作单位,学校也是张烨汲取养分并迅速成长的关键。2011年,张烨一边工作,一边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油气田开发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这里,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培训,锻炼了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作为人才聚集地,学校还搭建了张烨在整个油气行业的人脉圈子,让他在石油的大场域里,可以更快地寻找到合作对象和学习对象,以此弥补在其他领域的空白,做到全局了然于胸。
  
团队管理揭秘
  当然,作为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导者,张烨除了具备突出的工作能力,优秀的团队管理能力也是其成功的秘诀之一。
  目前,张烨所在的团队是原国土资源部首批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平均年龄34岁,非常年轻。研究人员共34人,其中,硕士研究生级别以上的有24人,全部是专业的科研人员。近5年,他们先后承担了国家原“863”和“973”、国家重大专项、重庆市科技局等课题或者任务共120余项,发表相关论文145篇,出版专著2部,授权的专利有29项,制定相关的标准有5项。整个团队积极向上、充满活力。
  那张烨是怎样打造出这样一支强战斗力的队伍呢?在人才选拔环节,张烨设立了自己的标准。他认为,首先,人才必须为人正,品格好;其次,要不怕困难,敢于承担压力;第三,要善于合作,懂得与人取长补短;最后,要有学习能力,并且要脚踏实地,敢于求索。“科学的东西你不去研究,不去证实,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可能你永远都得不到成长。所以我认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既要有探索大自然真相的勇气和能力,也要有敢于实践、敢于担当的魄力,这样才能真正将想法变成现实,否则就是空想。”
  在队伍管理环节,张烨坦诚,自己的管理规则,简而言之就是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他分享说:“有的人抗压能力比较强,可以把最重要的和最困难的任务交给他;有些人比较踏实,不会随意变换方向,就可以把一些稳当的工作安排给他;还有一些人是思维比较跳跃的,可以让他想一些新点子,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可不可行。”
  在团队发展环节,张烨大胆起用年轻人。他认为,培养年轻人成为中坚力量,也是团队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但要做好这件事,需要牢记三个法则:一是要信任年轻人,要给他压担子,不要认为他不行;二是困难太大时,也要记得伸出援手,在关键环节提携一下;三是除了工作,还要有生活关怀,既要让成员感觉得到压力,也要让他们感受得到团队的温暖。正因为在管理上的每一条细致琢磨,张烨的团队才能在一次次高难度的挑战中成功突围,得到公司、行业乃至政府的嘉奖和认可。
  未来,张烨将带领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页岩气绿色勘探开发团队,联合依托该院建设的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地方工程研究中心,着力打造中国西部页岩气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服务中心和成果转化应用中心,以及人才培养摇篮,以此实现技术服务和人才的良性循环,推动能源行业进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虽然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但张烨相信,科研人员的一小步,必将带动国家能源向前发展的一大步。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