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18
在科学世界的内部,始终有两条并行不悖的发展道路:一条是“承上”的道路,这条道路上的人继承前辈们的科研衣钵,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一条是“启下”的道路,这条道路上的人启迪晚辈们的科学灵感,甘做人梯,塑造学生们攀登高峰的科研素养。对于农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不管是“承上”还是“启下”的道路,都是他们努力的方向,上至相关领域前沿问题研究,下达优秀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服务产业,惠及大众,让科技服务民生。
陈庆山,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也是黑龙江普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这些年坚持“承上启下”做科研,专注大豆高品质、宜加工育种研究的同时,致力于将农业科技前沿领域研究成果渗入到应用技术和新品种研发中,让科技的力量改变大豆产业面临的困境。
困境
陈庆山在东北农业大学(简称“东农”)读书的年代里,东农42是最好的高蛋白、食用型大豆品种之一。它是1992年东北农业大学吴宗璞教授在王金陵先生指导下育成的,该品种内在品质优异、外观品质上乘,兼具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等特性,先后两次在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奖,是当时国内能够对外出口创汇的主要大豆品种之一。但好的品种并没有带来好的效益,由于许多“山寨东农42”的出现,该品种积攒下来的信誉度和品牌价值损失殆尽,很难恢复往日荣光。
“我当时觉得学校和老师需要帮助,那我就回来出一份力。”2001年,陈庆山博士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出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机会,回到东北农业大学,成为东农第一批引进人才,也是学校最早开始作物分子标记技术和基因克隆等生物技术研究的人员之一。在接过吴宗璞、高凤兰两位老一辈大豆专家的育种衣钵后,他对“东农42”进行了全面的遗传改良研究。
最初接手改良任务时的窘迫,陈庆山仍然历历在目。当时的研究经费有限,学校实验室的仪器也才刚刚够用。“我当时带研究生一起做分子标记、构建遗传图谱,需要合成几百对引物,要花费几十万块钱!”没有这么多经费怎么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邱丽娟和常汝镇老师伸出了援手,让学生到他们的实验室稀释引物,再拿回去开展研究。“那时候年轻,更有热情,遇到什么问题就尽力去解决,最后把事情一步一步捋顺,直到办成为止。”
虽然困难总是很多,但是陈庆山逐渐在研究野生大豆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的启发,比如野生大豆因为蔓生、裂荚等一系列野生特性,很难直接利用到大豆育种上。但其含有高蛋白、高产和抗逆等优良特性却是普通栽培大豆缺乏的。于是从2006年开始,陈庆山在胡国华老师的支持下带领团队利用15年时间构建了以“绥农14”为轮回亲本、野生大豆ZYD00006为供体亲本的大豆全基因组导入系(WGIL)群体。根据这些材料利用多组学研究了大豆品质形成机理,关注优异等位基因,进一步通过分子标记技术打破蛋白、油分和产量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并提出相关分子育种理论和开发配套算法软件,实现了优质高产品种的育种突破。
至此,陈庆山开启了野生大豆的利用新模式,实现了对“东农42”品种的全面遗传改良,获得了油分含量与美国进口大豆持平的高产、高油分和高蛋白的三高品种:“东农豆251”“东农豆252”“东农豆253”“东农55”4个品种。目前,“东农豆252”大面积实收测产每亩超过250公斤,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龙江高品质大豆代表之一。
突破
“东农豆252”这个品种育成之后,陈庆山跟吴老师探讨以后该怎么办。因为他们不想再像“东农42”一样,推而不管,出现很多冒牌品种,最终使“好品种”淹没在“杂牌种”之中。陈庆山萌生了自己来解决大豆推广和供应问题的想法。
彼时,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时任黑龙江省省长的陆昊更是做出了重要批示:“好品种要向市场上推,用市场化机制、手段推,用公司方式推。”于是,陈庆山以两个优质大豆品种作价入股的形式成立了黑龙江普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后来陆续成立黑龙江普兰种业有限公司和黑龙江东普粮食贸易有限公司。同时与先正达、中化集团、桂林集琦等多家企业联合,形成了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我唯一的想法就是如何利用科学研究的优势,让优质大豆通过产业化的模式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陈庆山的想法很简单,品种入股模式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为未来农业产业格局的变化做好准备。围绕这一目的,陈庆山做了很多尝试:比如率先推出包衣后出售大豆种子,并使用先正达公司最好的种衣剂产品,种子销售逐步过渡到“按粒”销售的模式。
此外,黑龙江普兰种业和东北农业大学强强联合,成立了校企研发中心,积极研究大豆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选出的好品种可以直接进入公司的产业化运营,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能反哺给学校,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这让他十分开心。
2014年,陈庆山组建了大豆遗传改良团队,他将育成的优质大豆品种——“东农豆252”和“东农豆253”无偿地提供给学生使用,免费为学生提供场所,支持和鼓励学生成立“东小农黑土豆坊”创新创业团队。
说到大学生创业的“东小农黑土豆坊”时,陈庆山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名字是我取的,我们还在淘宝上开了专卖店,现在一年的淘宝营业额超过200万元。”在陈庆山看来,参与到“东小农黑土豆坊”的学生们都变得更加有活力,不仅改变学生们固有观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多锻炼。创业团队先后获得“第四届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论坛成果展”一等奖、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多个奖项,团队中多名同学被保送到上海植生所、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攻读硕博学位。
这与陈庆山一贯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是密不可分的。“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第一要务是培养人才,第二要务是培育成果,第三要务是对农业科研精神的传承。”陈庆山很清楚地意识到,传承老一辈严谨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认真培养未来农业科研人才,孵化更多优秀科研成果,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全部智慧和精力,将是他个人毕生的光荣使命。
传承
面对如何传承农业科研的精神,陈庆山一直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在东北农业大学开办了金陵讲堂,围绕着“大豆泰斗”王金陵先生建立工作纪念馆,整理老先生的事迹做成视频和文字材料,希望以此传达给农学院的学生:学习农业科学可以做很多优秀的研究,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陈庆山在努力育人的同时,也从不忘那些在他人生关键时刻助力的人生导师。对自己科研的启蒙者——杨庆凯教授,陈庆山始终坚持着他为自己设计的研究道路。对自己生物技术的领路人——中国科学院陈受宜研究员,他每次到北京出差一定要去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拜望,探讨科研如何创新,展望未来。对自己恩深义重的育种引导者——吴宗璞教授和高凤兰教授,陈庆山更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回报他们的恩情:他创立的普兰公司,就包含了两个教授名字中的尾音,既表示感激,又代表了传承;为了改善吴宗璞教授的居住条件,陈庆山与大家商议,在学校为老师购买了住房。
除此之外,写诗也是陈庆山向他的前辈和恩师表达感激之情的方式。他总是以最诚挚的祝福,为老师们写出一篇篇独创的诗文。这样的传统更是延续到了自己的学生身上,从2007年陈庆山带的第一个研究生辛大伟开始,每到毕业之时,他都会为每一个毕业研究生送一首诗,目前已经写了130首诗。“我一直觉得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每一首诗里包含了我对他们的爱和对他们未来的期许。”陈庆山常说,不管学生们以后还会不会继续研究大豆,但他是一辈子都离不开大豆了。
下一步,陈庆山正在积极建设大豆创新育种平台,他自己提出了一个理念:构建作物的“5G”(五级)育种平台,包括杂交育种平台、分子育种平台、表型育种平台、生理育种平台、生态育种平台。通过这一平台的建设,他希望能将传统育种学、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等各学科相结合,形成全新的智慧育种体系,为将来更好地选育突破性大豆新品种贡献力量。陈庆山坚信,只要坚持“承上启下”做科研,大豆创新产业必定迎来辉煌灿烂的明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