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21
段盼盼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不但回顾了我国在“十三五”期间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还就“十四五”期间的创新发展做出了部署。从报告的字里行间可以感知到,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在我国未来5年及更长时期的发展中,科技创新将肩负起更加重大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科技创新给出的时代答卷
2020年9月,瑞士日内瓦,一年一度的全球创新指数揭晓:中国创新质量连续8年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在全球创新指数的大版图中,中国连续两年位列第14位,也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中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
5年来,中国全球创新指数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基本实现。其间,随着创新的浪潮不断奔涌向前,我国在科学前沿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在战略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进入世界前列。一朵又一朵的创新之花在空间、大地、海域上竞相绽放。
天空之上,中国航天探索太空的步伐迈得更远。
2015年12月,一颗名为“悟空号”的卫星飞往天际。这次“悟空”升空不是闹天宫,而是肩负着中国科学家的重大使命:探测宇宙高能粒子。从“悟空”飞天开始,两年半内,又有“实践十号”“墨子号”“慧眼号”相继升空。4颗卫星先后成就了中国科学卫星发展的多个第一。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月球背面,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实现月背软着陆。与“嫦娥四号”探测器一同登月的“玉兔二号”月球车也“不甘人后”,打破了49年前苏联月球车1号所创下的321天世界纪录,成为人类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2020年11月,“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文昌升空,迈出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的第一步。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战,更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
在“九天云外揽月回”的同时,中国探索深空的目光也锁定在火星。2020年7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文昌一飞冲天,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之后,“天问一号”探测器陆续完成3次轨道中途修正、1次深空机动,有望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绕、着、巡”3项目标。
天空之下,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加速发展,造福人民生活。
在中国大地上,“京张高铁”风驰电掣,是我国首条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智能化高速铁路,也是世界上首条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寒、大风沙环境高速铁路,树起了中国高铁的新标杆;“港珠澳大桥”四通八达,创下8个“世界之最”,标志着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中国天眼”瞩目宇宙,发现脉冲星数量已超过300颗,助力我国的重大成果产出,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在广袤的大海上,“蛟龙”“海斗”深潜入海,积极参与海洋勘探事业,提高我国作为海洋大国的科考实力;“雪龙”破冰探秘南极,展开了中国第三十六次南极考察的宇航员海综合调查;国产航母装备渐成体系,中国国防实力再上层楼……
伴随着“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成真,中国人民的生活也悄然发生着改变。“北斗”导航系统实现全球组网并向全球提供服务,让百姓出行能找得到“北”;“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全面实施,我国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实现了从算法、技术、标准、产品到应用的全面升级;5G率先实现商用,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医疗等新业态蓬勃生发,“上云用数赋智”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一针强劲的催化剂……
除此之外,“十三五”期间,在国家层面的统一部署下,我国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等基础前沿课题上,以及天然气勘探开采、特高压输电等重大民生工程方面,奋勇超越,实现领跑,昂首走在了世界前列。
回首过去的5年,我国加快科技驱动,向创新要质量,带动社会经济生活向前加速奔驰,取得了丰硕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时代答卷。
科技创新的强音持续奏响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还要持续奏响科技创新的时代强音。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11日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光子与微纳电子、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能源系统等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基地。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
我国还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油气勘探开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未来5年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研究。我国将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以上。建立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取得离不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适度超前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集约化建设自然科技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网)和科学大数据中心。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