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声音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8-12

聂祚仁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依旧存在诸多“卡脖子”情况,芯片、高端轴承、航空发动机等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需要从源头创新来解决这些难题,工业机器人、高端机床等诸多产业也在向全球高端价值链艰难爬坡。高校不仅是学科和人才的聚集地、育人的高地,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肩负着以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新时代的科研人员尤其是高校知识分子,身上承担着为国解忧、产业报国的使命和历史责任。

对于欧阳钟灿院士提到的当前科技界“人才评价体系僵化单一,论文指标导向明显,最尴尬的是产业化成果在职称评审中不被学术圈认可”的问题,我也觉得很有必要改变,老一辈科学家和更广大的知识分子身上,是有这种科技报国和产业报国的热情和使命感的。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也迫切希望高校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贡献更多的力量,北京工业大学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学校设立专项奖励鼓励成果转化,也为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的职称评聘开设了专门的“绿色”通道。

论文最大的价值最终是服务于生产实践。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我们乐于看到更多热衷于到生产一线搞创新的科研工作者被社会了解、被国家认可,他们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栽树人”,也是源头创新的“挖井人”,更是新时代推进和实现科教融合、产业报国的主力军。

 

王恩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

 

面对指数级增长的计算需求,计算技术、产品与产业面临着多元化、巨量化和生态化的新挑战。智慧计算无处不在,重塑着世界的方方面面,在第一、二、三产业发挥着重要价值——无人农场、智能农机、智慧农业正在改变延续了上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智能工厂让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医疗机器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大显身手,无接触送货、无人机送餐也已成为智慧物流的亮点。

此外,智慧时代生产力的三要素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劳动者从人转向了“人+AI(人工智能)”,劳动效率显著提升;劳动工具从传统的机械设备变成了智能装备;而劳动对象从矿石、农产品等变成了大数据,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推动智慧算力加速普及和升级。智慧时代,计算能力需求将出现巨大的飞跃。在我看来,计算产业将面临三大挑战:多元化的挑战,即计算场景的复杂、计算架构的多元;巨量化的挑战,即由巨量模型、巨量数据、巨量算力、巨量应用所引发的对现有计算及体系结构的挑战;生态化的挑战,即现在的智慧计算正处于群雄并起的阶段,自成体系、生态离散,产业链上下游脱节。

如何应对三大挑战,构建新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我认为,首先要创新智算体系结构,从硬件重构、软件定义两个方面引领智算技术的体系创新;而面对巨量化的挑战,可通过落地智算中心,以服务的方式为产业提供智慧算力服务。

 

叶培建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目前已成功实现“嫦娥四号”“嫦娥五号”等月球与深空探测任务。未来中国还将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小天体探测、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行星探测重大工程,与此同时太阳系边际探测等任务已在论证之中。

小天体保存着太阳系形成演化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阳系起源的“活化石”,也是目前国际深空探测的热点、行星科学研究的前沿;在“开辟新疆域、揭示生命起源、推动技术进步、开发天然资源、保护地球安全”方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世纪90年代前,世界各国对小天体的探测均为飞越探测。此后,全球共实施9次小天体探测任务,其中美国6次、欧空局1次、日本2次;小行星6次,彗星3次。

小天体探测是国际深空探测的新热点,科学成果丰硕,任务周期长、技术挑战大。中国小天体探测器方案的任务目标是通过一次任务,实现对近地小行星探测与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绕飞探测,实现探测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全面性突破,使中国小天体探测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

中国小天体探测任务有何难点和创新点?在我看来,中国小天体探测任务希望通过一次发射实现两类探测目标和近距、附着、采样3种探测模式。未来小天体探测任务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深空探测能力,推动行星科学的快速发展,为航天强国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邓中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篇章。我国要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引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国正处于打造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关键时期,面对全球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以双循环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格局,数字中国的建设对于提升社会治理、企业降本增效、经济模式转型和开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大环境下,发展自主可控的技术和标准是实现中国数字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垂直域创新”的基础是标准化的制定,追本溯源就是基础技术的创新。我认为,以标准带动应用,以应用催生市场,从市场创造需求,再由需求引导技术创新与进步,构建起完备的“垂直域”生态圈,是国际芯片巨头实现技术领先和市场垄断的“铁律”,是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必然途径。

当前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时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向未来以数字手段构建新型发展模式的宏伟蓝图,做好产业的顶层规划和建立起规范有序的行业格局,对于数字产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我看来,基于国家标准打造垂直域创新理念,是当前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课题,以SVAC标准作为代表的成功实践对整个产业发展方向有着重要启发作用。

(本栏目资料来源于科学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