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9-01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20216179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将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完成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中国杂交水稻在草原上续写“袁梦计划”

 

618日,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安盟分中心、中国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试验基地(下称“一中心一基地”)落户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袁隆平院士的“袁梦计划”在草原上续写着。

2018年秋天,袁隆平院士亲自将“耐盐碱杂交水稻”送到草原上,成立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发展和推广“耐盐碱杂交水稻”品种和先进技术。他在草原上有个“稻米梦”:兴安盟的“耐盐碱杂交水稻”试验成功后,可向整个中国北方推广,甚至向同一纬度上、同一气候带上的国家推广。连续两年,兴安盟的盐碱地试验田上,耐盐碱水稻亩产均逾500公斤,远远超过亩产300公斤的“及格线”。

2020年年初,袁隆平在海南三亚正式推出“袁梦计划”,同时依然心系草原:“未来3年,在内蒙古兴安盟合作开发耐盐碱地水稻种植20万亩,向全国推广到1亿亩。”

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表示,继承袁隆平院士的遗志,研究中心将借助“一中心一基地”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实现袁隆平院士生前规划的“袁梦计划”,力争3年内实现兴安盟水稻每亩增产100公斤;培育兴安盟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实现兴安盟耐盐碱水稻种植面积3年达到20万亩。

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官方数据显示,工作站建立至今,各基地面积累计达6000多亩,试验材料从3000余份增加到10000余份。预计2021年年底还有4个水稻新品种可以进入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程序。

 

半导体材料硫化铂光电特性研究获新突破

 

中国科学家经过持续研发,解决了类石墨烯材料大面积均匀少层硫化铂的合成及其结构和物理性能的一系列问题,为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器件开发提供支持,同时给行将终结的摩尔定律注入新的希望,提供极具潜力的半导体材料。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著名材料学术刊物《现代材料物理学》上。

石墨烯作为典型的二维纳米材料,因具备化学、光、电、机械等一系列优良的特性而得到广泛应用,但石墨烯存在零带隙、光吸收率低等缺点,限制其更广泛地应用。与此同时,类石墨烯材料应运而生。作为类石墨烯材料的典型代表,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不仅具备类似石墨烯的范德华力结合的层状结构,还拥有优异的光、电、磁等性能,可更好地弥补石墨烯的缺点,大大拓宽了半导体材料的实际应用范围。

基于贵金属的硫化铂作为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家族的重要成员,具有较宽且可调带隙、“光-物质”相互作用强和稳定性好等特点,是半导体器件的潜在候选者,给现代电子技术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当今二维材料共同面对的比如材料面积不大、不易转移等问题对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些难题,中国科学家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和化学气相沉积相结合的方式,在合适的温度、压强等条件下,实现制备平方厘米级大面积少层、均匀的硫化铂材料,并表征了相关物理特性。

这一研究成果为大面积电子器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技术基础,并为未来拓展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应用范围提供了重要参考。

 

怀柔科学城材料基因组计算子平台正式运行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北京市在怀柔科学城共建的材料基因组平台的材料计算子平台正式运行。计算和数据是材料基因组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平台的“大脑”。计算子平台的正式运行标志着材料基因组平台的建设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

传统的材料研究方法因其研发时间长,成功率不确定,正逐渐成为制约工业产品创新和质量优化的一大瓶颈。为加速新材料研发步伐,强化国家工业竞争优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开始更多地借助高性能计算领域近年来涌现的全新技术分支——高通量计算,通过增强材料基因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建立材料基因数据库与云资源平台,为全球范围内的材料研究人员提供数据共享服务。

怀柔科学城材料计算子平台采用了一套极具先进性的软硬件一体化设计方案,是面向未来材料研究需求打造的材料基因计算和数据处理平台系统,是我国首个针对材料基因应用需求个性化设计的“数据增强性”超级计算设施。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能够快速预测材料的性质;通过高通量计算能够获取海量的材料基础性质数据;再利用这些数据来筛选和设计新材料,从而大幅加速新材料的研发速度,同时降低研发成本。

该计算子平台的科学家之前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合作,于20208月上线了我国首个世界级的材料科学数据库Atomly.net。此次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的怀柔材料基因组计算子平台在其调试期间就已经显著提升了Atomly数据库的数据积累能力。Atomly数据库目前已比肩或超越世界顶级的同类数据库,改变了此领域欧美几家独大而我们长期依赖舶来品的跟随局面。目前,该数据库已经积累了18万个无机晶体的高质量计算结果,包含18万无机晶体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1.2万个材料的介电性质数据,8000个无机晶体的力学性能数据,近5万个材料系统的热力学相图。其运用业界顶级的材料数据科学技术将海量无机材料的高质量数据带到科研人员触手可得之处,为业界带来变革性的材料数据工具平台,通过数据驱动新材料的筛选、预测和发现,大幅提升材料研发的生产力。截至目前,Atomly数据库已为我国的1300余名科技工作者提供数据查询业务10万余次,并已开始助力能源材料、半导体、合金等领域的相关研究。

 

研究证实猪尾鼠属物种具有回声定位能力

 

近日中国科研团队在Science发表一项研究,证实了猪尾鼠属物种的回声定位行为。研究人员录制了猪尾鼠在运动中有规律地发出短时程、调频型、高频声波。黑暗环境下,猪尾鼠在复杂空间环境中躲避障碍物时发出更高的超声波速率。以上结果提示猪尾鼠超声波在运动行为中发挥着定向作用──回声定位。随后,研究人员采用经典的实验装置及严格的实验设计证实猪尾鼠属是通过发出超声波和听觉接收回声实现定位目标的。同时,研究人员还从头测序组装了中华猪尾鼠高质量全基因组,通过进化基因组学分析发现,猪尾鼠的回声定位是独立起源的。

这一研究结果将动物回声定位行为扩展到了啮齿目,刷新了人们对于哺乳动物回声定位性状多点、独立起源的认识,这也提示了人类远远低估了回声定位性状在哺乳动物中的趋同演化。此外,由于猪尾鼠属于啮齿类,亲缘关系、体型大小与模式小鼠较接近,饲养繁殖容易操作等因素,有望成为研究发声、听觉、回声定位神经回路等的新型实验动物。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