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1-09-01
黄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发展颠覆性技术对实现我国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颠覆性技术是一种颠覆了某一行业主流产品和市场格局的技术,是一种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途径产生颠覆性效果的技术,可能是原创的新技术,也可能是基于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应用。它不但是对科学原理的创新性应用,更是跨学科、跨领域的集成创新。开展颠覆性科技创新是我国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的重要路径。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个形象而又令人警醒的比喻: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短板弱项尤其是“卡脖子”的地方,是阻碍科技自立自强的症结。而解决这些“命门”和“卡脖子”问题,关键就要靠科技创新。面向这些最有可能孕育颠覆性创新的领域,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在科学机理上“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着力发展作为科学研究基础工具的数学科学、以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应用科学、以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前沿科学、以物质科学为代表的基础科学、与自然科学互补共进的艺术科学。
季维智
中国科学院院士
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
目前,常规的实验动物资源包括实验动物物种资源、遗传工程动物资源、人源化动物资源、人类疾病动物资源四类。
小鼠、大鼠、豚鼠、兔、犬、小型猪、猴及雪貂、土拨鼠、裸鼹鼠、树鼩等用于特定研究领域的特种动物,都可成为实验动物物种资源;遗传工程动物资源则是用现代的基因修饰、遗传育种等技术研制或培育的新型遗传信息改造动物;人源化动物是指联合免疫缺陷、基因修饰、干细胞等技术,研制的带有人的功能性基因、细胞、组织甚至器官的动物;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指在医药研究中,采用物理、化学、手术、生物等技术,建立的模拟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动物。
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开始在全球肆虐。对这个新的病毒,人类有太多的疑问:病毒入侵人体的受体是什么,它会带来怎样的机体免疫反应,它在人体各组织内如何分布,它的复制规律、病理发生过程是怎样的,它通过哪些途径传播……所有这些疑问,是药物和疫苗研发的基础问题,都需要通过动物模型去研究。
新的烈性疾病不断出现,完全攻克这类疾病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动物模型。在这一背景下,有效的动物模型有望让人类了解生命发育过程,构建人口健康和疾病防治的重大基础理论,破解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难题,推动生命科学理论和生物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革命。
吴立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在海洋碳汇中,海草床、红树林、盐沼这三大海岸带生态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些生态系统的覆盖面积不到海床的0.5%,但其碳储量却达海洋碳储量的50%以上,许多蓝碳储存周期甚至可达千年之久。同时,利用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中二氧化碳的“碳汇”渔业方兴未艾,成为通过生物产品收获把碳移出水体的产业化“蓝碳”。我国是世界水产养殖大国,必将成为“碳汇”渔业引领者和主力军。
从“碳中和”的角度来说,世界各国必将重新审视海洋生态系统。在我看来,研究“蓝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深远海风电、海洋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温差能非常丰富,通过技术创新,高效捕获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新型储能技术,对于实现碳中和也非常关键。海水制氢、海水提锂等也是发展挖掘海洋化学能源的重要路径。可以肯定地说,增加蓝色碳汇、开发蓝色能源是碳中和的重要路径,相信将会催生新的技术、新的理论诞生,引发海洋系统科学与能源技术的重大创新突破。
在全球性环境问题成为国际焦点之一的形势下,蓝碳已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未来,中国要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合作,在双边、多边、地区和全球等不同层面谈判和对话中,以开放和合作的姿态积极化解环境争端。
王建宇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传统航天和商业航天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产品的研发周期。我们传统的航天一般来说都是循序渐进,周期比较长,要经过预演去验证等,主要是验证关键技术和系统演示,进入型号以后,就是模样、初样、正样。商业航天就不要这么长的周期,基本的方法是促进成熟技术的快速移植。
例如,天仪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到2019年年底完成发射约20颗小卫星;还有银河航天2018年4月投入运营,2019年第一颗卫星也发射运行了。
在我看来,航天是高成本的行业,但商业航天对传统航天在成本上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商业航天起来以后,如果能引入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成本会大大下降;同时由于集成电路质量越来越好,很多地方就能替代以前专用元器件,也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除此之外,从风险角度来看,进入商业航天的风险较大。首先是资源导向和用户的风险,很多民营企业和资本市场的钱都蜂拥进入商业航天模式里面去,产生很多重复的投资,投资的效率和产出难以预料。还有因为航天产品的高技术性和特殊性,既要低成本、短周期,又要高可靠,因此产品的质量风险较高。
商业航天里面还有很多的未来展望,不远的将来可能会变成现实,比如太空旅行、太空采矿、深空探测、太空基地建设等,都是商业航天未来要实现的愿景。
(本栏目资料来源于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