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9-27

科学家揭秘灵长类大脑不对称性进化差异

 

与非人灵长类动物相比,人为何成为人一直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710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团队利用脑网络组图谱思路,绘制出灵长类大脑顶下小叶跨物种脑连接图谱,并研究揭示人类与非人灵长类顶下小叶不对称性的进化差异。

这项重要研究进展既为人类语言和工具使用的起源与演进提供新的线索,也为阐明“人类为什么成为人类”的人类本源研究提供了新证据。该成果论文近期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电子期刊-生命科学》发表。

由于难以确定不同物种间脑功能区的同源性,进行跨物种脑结构与功能上的进化研究,目前缺乏可靠的技术手段。基于此,中国科学家提出利用绘制跨物种脑网络组图谱的手段来研究不同物种的进化模式,为回答语言和复杂工具使用的进化脑机制提供有力工具。此次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灵长类动物脑结构与其解剖连接模式的不对称性,是驱动语言及复杂工具使用进化的内在生物学基础。

脑科学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中国科研团队绘制跨物种脑网络组图谱是推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到人类大脑研究的桥梁。这不但是破译人类大脑特有高级认知功能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也对建立重大脑疾病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深入研究人类脑疾病的致病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科学和临床意义。

 

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发布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于78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产学研创新联盟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平台,该平台具有四大优势。

一是采用开放架构,可以兼容主流软件应用生态,具备使用面广、迁移灵活、编译开发难度低等特点。二是支持多元芯片组合,提供多样丰富算力,可胜任模拟、训练、推理等AI全链条应用需求。三是底层算力基础设施采用相变浸没式液冷技术,单位算力效率大幅提升且能耗成本降低30%。四是通过透明化价格模型,为市场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设标准,有效避免公共财政资源浪费。

中科曙光副总裁李斌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是由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产学研创新联盟联合院内多家院所企业,基于科学院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共同构建的新一代智能计算顶层规划及技术方案。定位于国内首个跨模态、通用化的AI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旨在打造智能计算中心建设标杆,为智算产业发展提供开放包容、通用融合、绿色高效、普惠可及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平台方案。

人工智能计算平台是顺应与引领智能社会发展的产物,此次发布的平台技术应用及价格标准,将为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我国加快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

 

79日,从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亚洲象)国家公园前期工作成果专家咨询会上了解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将构建局省共建协作机制,高质量推动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加快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各项基础性工作。

近期,亚洲象北移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有关方面采取稳妥措施保护人象安全,成为我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范例,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被认为是较好的野生动物保护案例。在做好助迁的前提下,国家林草局和云南省人民政府构建局省共建协作机制,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亚洲象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30年来,在全球亚洲象总量不断减少的形势下,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50头左右增长到目前的300头左右,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有力证明,也是我国生态保护持续向好的直接体现。

与会专家认为,开展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促进亚洲象栖息地的融合和连通,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对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义重大。

会议指出,要推动实现以亚洲象种群和栖息地系统保护、完整保护为核心,以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口,科学实施亚洲象跨区域保护和栖息地自然生态保护修复,促进当地社区的安全稳定发展,实现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目标,筑牢国家边境生态安全屏障,缓解人象冲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国四分之一陆域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近日,从生态环境部获悉,目前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划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覆盖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以及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

生态保护红线要划定,更要严守。根据生态环境部相关规定,要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本底调查,核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水平。加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功能、性质和管理实施情况的监控,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一招”。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介绍,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步纳入国家相关规划和计划。随着我国就地和迁地保护网络不断完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取得重大进展,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恢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通过开展部门、区域和国际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影响生物多样性的违法犯罪行为。

崔书红说,“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网络,构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着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创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机制,深化国际合作交流,全面推进公众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过程中来。

 

国内首部东北黑土地白皮书发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发布《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这是国内首次发布黑土地白皮书。

我国东北黑土地总面积109万平方千米,其中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积1853.33万公顷,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被誉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压器”和“压舱石”,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然而,受到长期过度开发利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东北黑土地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问题,直接影响到区域粮食产量的稳定。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长期以来十分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问题。此次发布的《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是中国科学院基于40多年对黑土地的研究成果,并融汇国家相关部委的调研数据,以及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学家的研究资料形成。这部白皮书既是对东北黑土地基础数据的归纳总结,又是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已有科技成果的凝练。

据悉,白皮书系统回答了什么是黑土地,明确了黑土地涵盖的土壤类型及其形成过程,指出了现阶段黑土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提出了未来“用好养好”黑土地应开展的创新性工作和科技攻关方向。中国科学院希望通过黑土地白皮书的发布,能够让全社会对黑土地有明确的科学认知,使全社会共同形成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合力,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这份宝贵资源,同时也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科技支撑。今后,中国科学院还将通过白皮书方式,及时发布在保护利用东北黑土地方面的研究进展。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