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1-09-27
——记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及其院长吕康娟教授
徐艳慧 吕腾波
2019年,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赢来了建院25周年。在2019级本科生、硕士生毕业典礼上,悉尼工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吕康娟对自己的学生说,祖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的关键原因是进行了改革开放,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也要进行“自我的改革开放”。
作为国内成立最早的中外合作商学院,悉尼工商学院已经与全球115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成为全国第一家通过国家教育评估机构质量认证并获得证书的中外合作学院。2020年2月,学院通过8年“改革开放”和高标准建设再次迎来巨大成功——通过了国际公认商学院最高办学标准的AACSB认证,悉尼工商学院正式加入国际精英商学院行列。
学院院长吕康娟带领团队,致力于“让悉尼工商学院人才繁茂”的目标。在她看来,经过27年的发展,悉尼工商学院通过借助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国际化的平台,已探索出一条合作办学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她作为学院的领航人,还在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更多可能。
探索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成立于1994年的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由上海大学与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合办,是上海市教委推荐为中外合作办学认证的首家试点单位,也是全国第一家通过国家教育评估机构质量认证并获得证书的中外合作学院。
近年来,悉尼工商学院积极实施覆盖全球各地区的国际化战略,引进海外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目前学院国际合作伙伴已遍布全球115所大学和机构。仅在“十三五”期间,学院就与包括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伦敦政经大学、BI挪威商学院等在内的35所高水平大学签署了合作项目。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已经不是简单地引进国外的教育资源,而是在引进的过程中,通过消化、吸收、组建,融合创新并转型成为国际化的商学院。通过27年的发展,我想我们最大的成就是探索出了一条合作办学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一定的引导和示范意义。”回顾过往的发展,吕康娟对记者娓娓道来。
自2003年来到上海大学后,吕康娟也迎来了悉尼工商学院建院以来的第一批博士生同事,学院从此从简单的教学型模式转为“教学+研究”型模式。随着更多人才的引入、输出,悉尼工商学院更频繁地进入国际人才教育、科研交流的舞台上。如今,悉尼工商学院致力于构建国际教育中的中国价值,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以高质量、多维度的国际项目供给为载体,以中外学生融合式学习体验为特色,建立立足中国国情、面对全球变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吕康娟表示,通过27年的发展,围绕“双一流”建设,悉尼工商学院已经构建起人才培养体系的“四梁八柱”。“四梁”即“全面国际化、新技术时代、共享价值和产业链接”,“八柱”则为学生培养中“五个一(一次海外名企实习、一次国际联合项目、一次国际活动志愿者、一次国际团队建设、一次国际组织义工)”、协同发展实现本土学生的国际化、开发与共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开通本科双学位和本硕直通的培养途径、构建混合式学习环境、全导师制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建立与产业联动的柔性开放教学体系、推进高水平国际化师资建设。
“我们秉持的是立德树人的理念,希望培养更符合国际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为有了国际化的标准,经过在全球各地的进一步深造,我们的学生在视野上更宽广了。”吕康娟说。
2015年,悉尼工商学院开始实施联聘教师机制,显著提高了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及在国内外的声誉。学院在全球范围招聘,为学院引进一流师资,学院目前已有教师176人,其中外籍全职教师达28人。此外,学院还有澳方派遣教师17人,国内外高校特聘教授20人。学院还建立了一支聘自世界各国高校的访问教师队伍,利用每年来学院短期访学的机会进行集中授课。
2020年2月,悉尼工商学院通过AACSB认证(为期5年),标志着学院正式加入国际精英商学院行列,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通过AACSB认证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上海大学也成为全国首个通过AACSB国际认证的地方211高校。随着悉尼工商学院与国际平台及学者合作的深入,从学院走出的中国学者也开始更多地被国际认可。而在吕康娟看来,更重要的是,悉尼工商学院同时也将根深深扎在中国,更广泛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让看似无声的研究“落地有声”
作为院长的吕康娟在东北出生长大,一家人居住在黑龙江牡丹江市镜泊湖旁边的小镇上。从东北农业大学读完本科、硕士后,她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攻读管理学博士。由于哈工大浓厚的工科色彩,吕康娟在博士期间的研究也更偏向信息化方向,与近年来不断升温的数字化转型不谋而合。
2005年,吕康娟取得博士学位,入职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后的第一个重要研究项目,是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为案例,研究区域内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等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项目获得了国家哲学社科基金的支持。21世纪初的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得益于硕士研究生阶段做农业流域规划培养的空间规划基础,以及博士期间对不同规模城市的规划研究,吕康娟结合区域经济学、智慧城市等学科与领域,致力于对上海、北京等城市对周边产生的虹吸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利用空间经济学的发展模型,探索大城市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模式。
吕康娟和团队从国际比较和借鉴的角度,对纽约、东京和巴黎这3个世界成熟的大城市及其边缘区域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得出“其边远地区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大城市病’的出现”的结论。吕康娟认为,对于许多西方发达国家而言,由于其很早跨越了工业化阶段,区域发展较为成熟,许多大城市与周边都呈现一种辐射性的协调发展状态。而在中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路径并不容易。
规划与管理不像是制造工业零部件,看得到实实在在的产品,也因此难度极大。但做这样一个“接地气”的研究,吕康娟却觉得非常有意义和价值。“这个项目的开展,对我认识中国的区域发展的现实是一次非常深入的过程。我们当时查阅了大量资料,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通过调查研究,希望能够找到适合中国大城市向周边辐射的协调友好发展模式。”吕康娟说。
看似无声的研究,最后的落地却是铿锵作响。在针对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关系的研究中,吕康娟带领团队,采用跨学科整合的方法,对城乡结合部的理论和方法接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城乡结合部与大城市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对中国大城市与城乡接合部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为指导城乡结合部发展的实践提供了切入路径、组织管理与制度创新的建议。她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划分出城乡接合部的边界,得到城乡结合部的属性值,对北京、上海、武汉和西安四个城市四个年度的城乡结合部地域范围进行了动态的划分和展示。项目最终得到我国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变动规律是: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是跟大城市的发展和对外扩张联系在一起的,呈现边缘发展、线性发展和飞地发展3种模式。
此后,结合自己主攻的城市经济与管理、区域经济学、复杂网络科学、能源环境、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吕康娟又拿下了包括上海市重点决策咨询、教育部人文社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多个科研项目,长年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攻关。
近年来,“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口中的热词。我国政府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吕康娟看来,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如何争取更优化的友好发展模式,实现碳循环、碳中和的区域一体化,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区域之间如何进行联动来实现最好的碳减排?有没有更优的路径?区域之间的联动就很重要,我们通过空间的相关性,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强强联手,从系统角度来考虑碳的排放问题。”吕康娟说,通过研究产业的网络,提升产业的效率,减少中间环节,优化了产业链条的同时,最终实现了区域之间的排放减少,形成了协同联动。
打造一个人才繁茂的未来
在科学研究上的成功逐渐让吕康娟方方面面的能力凸显出来。从科学研究的好手成长为学院院长,吕康娟坦言,她曾有一段特殊的经历。2014年,适逢悉尼工商学院建院20周年,原来的院长被派到国外学习。为了做好庆祝建院20周年的工作,学校临时发文,让吕康娟主持学院的全面工作。作为执行院长,吕康娟迅速担起了建院20周年庆祝活动的操办任务。吕康娟形容,当时就感觉自己像是个孩子,突然就要断奶了,担起领导责任,方方面面都要想到、照顾到,只能竭尽全力去做,学校领导班子和同事也给予了她极大的支持和鼓励。通过这次特殊的“历练”,她逐渐积累了全面操盘的经验,“打那以后,我也坚定信念,自己的肩膀一定要硬起来”。
2018年,吕康娟正式出任悉尼工商学院院长职务。悉尼工商学院在合作办学上起点高,经过多年沉淀和积累后,亟须取得新的突破。2020年,她带领团队通过了AACSB认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和学院团队历时整整8年。“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次标志性的突破,取得认证的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商学院,全球只有不到5%的商学院能够通过这个认证,我们是国内第27个通过的,目前国内也只有31所商学院获得AACSB认证。”吕康娟说。
没有传统的资源,重新建设队伍、建学科、建平台……对于有着27年历史的悉尼工商学院而言,转型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而在吕康娟看来,很多时候劣势也正是一种优势,没有包袱,正好可以甩开膀子拼命干。吕康娟认定,通过外方资源和国际化的平台,通过搭建桥梁对接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悉尼工商学院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在外界看来,作为女性,管理庞大的工商学院,会有一定的劣势。但在吕康娟身上,这反而成了她的优势。“我自己也认为,女性可能反而更有优势,作为从事管理科学的女性研究者,我们既可以做到微观看问题,也可以做到宏观看问题。”
2020年5月6日,吕康娟在《解放日报》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挖掘长三角一体化三大潜能》。她提出,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高端城市群、都市圈的先发优势。下一步,有必要将疫情考验转危为机,瞄准高端、聚焦创新,把着眼点和立足点转到挖掘三大结构性潜能上来,激活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动能。
吕康娟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下,建设关联互通的长三角城市群,是提升公共治理能力、防范风险的必然选择,可以推动高铁、城际铁路和地铁无缝衔接,打造换乘枢纽样板,从而提高要素流动效率、释放区域规模效应。长三角区域集中了全国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集成电路和软件信息服务产业分别占全国的1/2和1/3。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与南京、杭州、合肥等核心城市,共同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级水平,加快科研创新合作,建设G60科创走廊,共建教育联盟,探索建立区域联合实验室,既有深厚的基础,也有巨大的空间。她提出,长三角区域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推动科技链的融合发展,形成网络化、开放型、一体化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将是当下的一个重要发力点。这篇文章既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构架,又有可以操作的落地方案,一经发表,即迎来了业内同行的喝彩。吕康娟用身体力行的实践证明了女性管理研究者的能力。
吕康娟剖析自己的性格,称自己是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人。在学生的毕业典礼上,她分享自己喜欢的格言——“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学院从事管理多年,吕康娟认为不仅要“用人所长”,同时也要“学人所长”。而她培养人才的方式就是“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如今,在智慧政务服务上,上海有“一网通办”,江苏有“不见面审批”,浙江有“最多跑一次”。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上海的“随申码”、杭州的“健康码”等,不仅打破了信息壁垒,也提升了应急管理能力。作为“大数据驱动的城市管理与服务”负责人、运筹学与经济数学学会“复杂网络与科学”分会副理事长,吕康娟如今正带领上海市一流商科重点创新团队,为上海的城市管理及公共服务转型提供以大数据驱动为引领的数字化服务。团队的核心教师成员已达10人,此外还有近10名博士生及一批硕士研究生。在吕康娟看来,好的平台需要有好的团队,好的团队要培养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她带领团队的目标就是让团队中人不断变得更加优秀,一代比一代强,让悉尼工商学院人才繁茂。
专家简介
吕康娟,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0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公派剑桥大学访问学者,2017年悉尼科技大学KTP访问教授。长期从事城市经济与管理、区域经济学、复杂网络科学、能源环境、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上海市重点决策咨询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十余项。担任上海市一流商科重点创新团队“大数据驱动的城市管理与服务”负责人,运筹学与经济数学学会“复杂网络与科学”分会副理事长,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等SSCI期刊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评审专家,中澳合作办学联盟主席,上海市欧美同学澳新分会秘书长。获评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主持上海市全英文示范课程、上海市一流线下课程等,获上海大学首届教学创新大赛教授组一等奖。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期刊Energy Polic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conomy和《中国软科学》、《中国管理科学》、《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发表学术论文或学术评论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