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声音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0-13

陈左宁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五十六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现如今,集成电路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全球集成电路供应链正加速重构,呈现出本地化、多元化的布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这一现状下,我们要在危机中孕育先机、于变局中开创新局,在强“芯”的征途上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贡献力量。
  在我看来,中国打造强国之“芯”,必须抢抓发展机遇。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未来发展需要秉持开放、合作的精神,正视当下集成电路发展的挑战,抓住后摩尔时代迎头赶上的机遇,加速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由单点突破转向产业链集成,夯实发展基础,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全链条”,努力实现中国芯的跨越发展。
  必须具有自强之心。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奋斗基点。近年来,绍兴高度重视产业科技创新和人才综合服务,创新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创新平台能级大幅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快速发展,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治理体系持续优化。前不久,绍兴在浙江省率先启动“绍兴滨海新区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为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加油赋能,为中国芯崛起添砖加瓦,在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迈出可喜的步伐。
  必须坚持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国打造强国之“芯”,必须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加快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打通堵点、补齐短板,有效破解“卡脖子”局面。
  
薛其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我们都知道,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200多年人类科技创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决定时代走向的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是由少数杰出人才造就的,这些杰出人才主要来自杰出大学和杰出学科。
  2005年7月,钱学森先生曾表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就是“钱学森之问”。
  要回答“钱学森之问”,我国要努力培养杰出人才。我认为,一位杰出人才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入木三分,对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融会贯通,对专业实验技术、仪器和方法的驾驭炉火纯青;二是有卓越的科学直觉,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突出能力,有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犀利眼光,有善于归纳演绎的杰出辩证思维能力;三是有对探究自然奥妙的强大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强大愿望,有“虽千万人吾往矣”、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有百折不挠、追求极致、挑战极限的优秀品质;四是有为祖国强大和民族复兴献身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作为中国青年,要没有使自己的祖国和家园更加强大、更加美好的理想和抱负,可以说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中国有志青年。当然,杰出人才还有其他特点,但我认为这4个方面是必要的。
  
周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
  进入新时代,中国提出并全力推进“制造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智能制造则是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主要技术路线。
  在我看来,智能制造是一个大概念、大系统,它是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贯穿于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系统的优化集成,实现制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效益、服务水平。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智能制造日益成为整个经济和社会向智能化转型的主攻方向,成为经济社会实现智能化转变的关键所在。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突破和应用,也就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突破和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水平,推动制造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也就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即新一代智能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将推动形成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高潮,引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革命,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
  当前,中国和发达国家掌握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的机会是均等的,这为中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可能。
  我认为,今后15年正是智能制造这个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业必须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集中优势力量打一场决战,实现战略性重点突破、重点跨越。
  
丛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院院长
  当前,生命科学研究遇到了一定的困境,医学领域对大多数疾病的认知和治疗并没有实质的突破。人类疾病模型研制基本采用的是模式动物,由于物种差异,动物疾病模型的发病过程、病理机制、发病状态和康复等与人体的真实世界尚存较大差距。
  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并不只局限于用先进的观测手段,揭示亚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微观结构。用先进技术所发现的这些静态结构,依然不能表征生命的微观动态过程。因此,需要建立新的科学范式研究生命领域的三大基本科学问题:一是解析人体微观结构,二是揭示结构间的关联关系,三是探索结构及其行使功能的时相性变化规律。
  解析人体网络化的运行机制需要生命科学与数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互鉴、深度融合,创新研究范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生命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整合、挖掘和解析,推进系统生物学研究向可定量、可计算、可调控、可预测的方向跃升,驱动生命科学研究转变为“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新范式,以实现对生命本质的揭示;全面系统刻画人类数字生命和全息人体,研制更逼近人类疾病真实世界的数字化人体疾病模型,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世界前沿。同时,人体全息生命系统网络解析的研究也可以促进数学、化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制造业、农业等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
  (本栏目资料来源于科学网)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2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