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百年科学路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0-13

【综述】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诞生,从此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让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看到了新的希望、有了新的依靠。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担负起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高度重视和关心科技的发展与创新。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豪迈地探索太空,下潜深海,自主创新,赢得了万众瞩目的辉煌成就。
  在建党100周年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特殊日子,本刊特别推出“百年科学路”主题策划,阐释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科技发展的变迁,展望中国未来科技的繁荣,庆贺党的百年华诞。
  
【回望】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在这100年里,我国的科技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完美嬗变。近10年来,我国科技水平更是快速提升,自主核心技术大大增加,面对“卡脖子”技术的难题,科技工作者也毫不畏惧,开拓出了一片天地。
  目前,我国在载人航天、空间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人工智能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涌现出了一批像黄大年、南仁东等矢志报国的科技工作者,形成了载人航天精神、载人深潜精神等伟大民族精神……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
  
【盘点】
  
百年信息梦
从无线电收发报机到5G时代的到来

  
  李强(1905.09—1996.09):研制出我党第一部无线电收发报机
  江苏省常熟人,无线电专家,中共党员。1923年就读于上海南洋路矿专科学校。1928年受中共中央委托,担负研究无线电收发报机的任务。
  1929年春,李强研制成功我党第一批无线电收发报机。党中央用此机器开始向各城市、各苏区通报。1938年年初他到延安,先后任中央军委军工业局局长、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1947年负责解放区的电信工作,任中央军委电讯总局副局长。他领导创建了大功率的广播机和中波广播天线,是我党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奠基人和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原邮电部电信总局局长、新闻总署首任广播事业局局长、对外贸易部部长等职;中共第九届至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共第十三次、十四次代表大会特邀代表,第三届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申怡飞(1997—):中国5G核心技术最年轻的研发者之一
  河北邯郸人,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共青团员。2012年,15岁的申怡飞以少年生的身份考入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2015年9月,申怡飞以吴健雄学院电子信息类强化班信息工程专业推免生综合成绩第一的身份被保送为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师从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被誉为“中国4G技术掌门人”的尤肖虎教授。
  读研期间,申怡飞受理发明的3项技术专利,对西方企业筑起严格的技术堡垒,实现了对欧美企业的技术封锁,间接让中国的5G计划提前了一年。在他掌握的3项对世界产生重要改变的专利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在研究5G技术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技术——极化码技术。他带领着科研组自主开发了核心芯片,取得了非常好的进展,从2秒计算一组数据提升到1秒计算20万组数据,顺利解决了通信的重大延时问题,达到前所未有的高质量要求,为研究5G网络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技术网络向前迈进一大步。
  
百年铁路梦  
从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到高铁时代的正式开启

  
  张鲁新(1947.11—):青藏铁路背后的人
  山东宁津人,冻土科学家,中共党员。1970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即今天的西南交通大学,主攻铁道工程地质专业,现任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专家咨询组组长。
  众所周知,青藏铁路的建设有三大难题: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其中冻土问题是头号难题。在海拔4800米以上的高原,为确定冻土的性质,张鲁新与另外一名同志一年曾挖过437个试坑;为确定青藏铁路线路方案,张鲁新曾步行在雪域荒原考察;为了获取冻土长期承载力数据,张鲁新曾在-30℃的寒夜里顶着雪花和冰粒,不顾腿脚冻僵,站立8个小时观测……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火车头奖章”的获得者,张鲁新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坚韧不拔的人格魅力,成为公认的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唯一的首席科学家,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在生命禁区筑成的这一条路。
  
  何华武(1955.08—):中国高铁技术创始人
  四川资阳人,铁道工程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原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何华武一直从事铁路工程、运输技术工作和铁路科技研究与应用,是中国高铁技术主创人和主要实施推广人之一。他主持并参加了中国高铁、铁路干线及复杂枢纽的勘察设计、系统集成、综合试验和运营验证的全过程,在高铁高平顺高稳定、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研究与应用,构建现代铁路综合交通枢纽,建立中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研究了多项重点国际项目系统解决方案,为建立中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使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动中国高铁技术及装备“走出去”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詹天佑铁道科技奖及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牌团队奖等奖项。2009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百年航天梦
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组网成功

  
  孙家栋(1929.04—):与中国航天密切相连的第一人
  辽宁瓦房店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中共党员。1951年,孙家栋应召入伍,获得去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制造的机会。1967年,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开启了为之奉献一生的航天事业。
  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2009年4月15日0时16分,孙家栋参加指挥的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任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获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100个航天飞行器,这之中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1992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经南(1943.07—):北斗背后的布星者
  湖南长沙人,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中共党员。长沙明德中学毕业后,考入武汉测绘学院天文大地测量专业。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常务理事,国际GPS WORLD杂志编委,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组织协调成员,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双跨院士,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家委员会委员。
  刘经南院士在大地测量坐标系理论、卫星定位应用、软件开发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主持研发的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推动了省级及城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在中国的建设。从1994年“北斗一号”启动、二号亚太组网,再到三号全球定位,刘经南是先后服务三代北斗系统的“布星者”之一,也是“北斗三号”系统卫星轨道精密定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实现“北斗梦”的奋斗进程,倾注了刘经南院士26年的心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接力式的组网,成就了如今“北斗+”的无限可能。1999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展望】
  
  科技的发展,创新是灵魂。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发力,发明专利授权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家积极完善科技管理体制,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发挥专长,协同创新,推动产业技术的创新升级。对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国家也在大力推进诸如“揭榜挂帅”“松绑减负”“打破‘四唯’”“科技成果转化与激励”“自主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改革,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
  当前,我国科技发展从“跟随”到“并进”,再到“部分引领”,一步步由量变向质变演化。但我们仍需要保持清醒:有一批核心技术还在被“卡脖子”,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效率还不够高,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还不够多,科技体制仍须进一步完善……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要在党的领导下,脚踏实地把工作做好,做扎实,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稳步前进。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2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