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1-10-15
金牛座天区发现完备星协样本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等单位的科研团队开展合作,利用LAMOST DR5(郭守敬望远镜发布的第五批数据)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和Gaia DR2(欧空局盖亚空间天体测量卫星项目发布的第二批科学数据)的天体测量数据,对金牛座恒星形成区进行了搜寻,共计发现22个星协,其中7个为首次发现的新星协,还发现了17颗新证认的年轻天体。同时,科研团队通过分析这些星协的运动学信息,发现金牛座天区的恒星形成活动可能要开始得更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报增刊》。
据悉,星协是由十几颗到近千颗恒星组成的非引力束缚的疏散系统,容易受到银河系引力及其周围星际环境的影响而瓦解。能够证认的星协大部分是受影响较小的年轻星协,这使得星协成为天文学家追踪年轻天体、研究恒星形成和早期演化的优质样本。因此,搜寻并证认新的星协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根据颜色星等图和等年龄线,科研团队计算出金牛座天区22个星协的年龄为2~49兆年。其中年龄为2~4兆年的8个星协由YSO(年轻恒星体)组成,剩余的14个星协则相对年老,年龄为8~49兆年。这是迄今为止金牛座天区最为完备的星协样本,而这些星协的年龄,也是研究年轻恒星和年轻星协早期演化时标的重要信息。
此外,对这些星协的运动学信息分析表明,年龄为8兆年的星协与金牛座的年轻恒星天体运动特征高度一致,说明它们应该形成于同一个分子云,同时表明金牛座天区的恒星形成活动可能开始于8兆年之前,这向此前普遍认为金牛座天区恒星形成活动开始于3~5兆年之前的传统结论发起了挑战,从而使得人们对金牛座天区恒星早期形成活动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科学家发布油菜转录组数据库
油菜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常年稳居世界第一,产业集观赏、蜜源、生态、经济作物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菜籽油是我国传统的食用油,占国产植物油总量的40%以上,被认为是最有利于身体健康的食用油之一。油菜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极大地推动了油菜基础研究的进展,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测序数据的积累,为研究人员挖掘重要的功能基因提供了便利。
在过去的10年时间里,研究者鉴定了数以百计的控制油菜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位点。但人们对于这些位点的主效基因及其分子机制的了解非常有限。系统全面的基因表达信息有助于研究者们快速挖掘候选基因、分析目标基因的表达特征,为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相应的基础和支撑。因此,一套系统的,覆盖油菜全生育期、全组织的高分辨率转录组数据将会极大地促进油菜遗传育种和基因功能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家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在线发表研究文章,提供了涵盖油菜苗期、开花期、成熟期3个阶段,共91个组织样本的转录组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了油菜转录信息资源数据库BnTIR。
在该研究中,科学家基于高质量的转录组数据,建立了BnTIR数据库。该数据库集合了基因表达信息查询、eFP可视化、基因共表达网络、基因组浏览器等功能模块,并提供了基因ID转换、序列比对、序列提取、转录因子家族及热图绘制等工具,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功能全面的信息获取平台。另外,数据中还包括了油菜发育中种子26个时间点的基因表达谱,这对于油菜种子发育过程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首个定位于高尔基体的RNA沉默抑制子
7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合作,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研究论文。该论文发现双生病毒编码多个具备特殊定位的小蛋白,其中定位于高尔基体的V3能够抑制转录水平和转录后水平诱导的基因沉默,而且其与病毒的致病性相关。
双生病毒是一类由昆虫介体传播的植物单链DNA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对番茄、烟草、棉花、玉米、小麦、木薯等经济和粮食作物造成毁灭性危害。双生病毒基因组大小为2.5~5.2kb,一般认为编码4~8个蛋白。
该研究基于前期双生病毒相关研究工作的积累,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来自不同属的双生病毒的基因组上普遍存在功能未知的小开放阅读框(ORF)。对生产上为害严重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的深入研究发现,小ORFs能在病毒感染过程中转录并表达,呈现出特定的亚细胞定位,如定位于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有的小ORFs还具有跨膜结构,而且与致病相关。如TYLCV编码的新基因V3定位于高尔基体,在病毒感染植物过程中发挥着RNA沉默抑制子的功能,这是首个鉴定到的定位于高尔基体的RNA沉默抑制子。
这些研究结果扩展了对双生病毒的认识,将极大地推进对双生病毒与寄主植物乃至昆虫介体互作分子机制的了解,对植物生物学领域也具有深远意义。
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专利储备不断加强
7月1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2021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从会上获悉,上半年以来,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专利储备不断加强。
截至6月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明专利达到73.1万件,较“十三五”期末增加5.3万件,产业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拥有发明专利企业数量稳定增加。截至6月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27.0万家,较上年底增加2.4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6万家,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07.7万件,占国内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62.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年限结构持续优化。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超过10年的有28.1万件,所占比重达到11.5%,较“十三五”期末提高0.2个百分点。
此外,知识产权有力支撑企业海外发展。初步监测数据显示,1—5月我国市场主体在美欧日韩等主要经济体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总体延续增长态势。国家外汇管理局数据显示,1—5月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额48.4亿美元,同比增长24.3%,知识产权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副主任衡付广介绍,上半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33.9万件。截至2021年6月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332.4万件,其中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为245.4万件,同比增长23.0%。受理PCT国际专利申请3.33万件,同比增长12.6%。
我国将开展大风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近日,中国气象局印发《强对流(大风)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3年,试点探索构建大风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到2025年,在全国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大风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大风灾害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得到较明显提升。
《方案》指出,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强对流天气引发的雷暴大风、龙卷风等(以下简称“大风灾害”)有多发重发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有效防范和减轻大风灾害,气象部门将加强科技创新,夯实基层能力,开展示范带动,强化开放合作,加强上下联动,构建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联动有效的强对流(大风)监测预警服务体系。
《方案》明确,将在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苏、山东、湖北、广东7个省(市)开展大风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推动试点省(市)气象部门在建设综合观测站网及构建高效集约业务体制、大风灾害靶向预警业务、大风灾害应急联动机制等方面先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