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1-10-22
我国形成海洋观测卫星组网运行能力
7月29日,自然资源部在北京组织召开“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在轨交付仪式,卫星正式交付自然资源部投入业务化运行,这标志着我国海洋观测卫星组网业务化运行能力基本形成。
“海洋一号”D卫星和“海洋二号”C卫星分别于2020年6月和9月成功发射,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会同卫星、测控、地面、应用等各系统建设单位,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应急管理和气象等领域开展了行业应用测试,顺利完成全部在轨测试内容。
“海洋一号”D卫星与已发射的“海洋一号”C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业务卫星星座,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了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观测数据的空白,大幅提高了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大洋船舶位置的观测覆盖能力与观测时效,已经在我国绿潮、浒苔、海上养殖、海冰、台风、溢油等预报监测工作中开展应用服务。
“海洋二号”C卫星与已在轨运行的“海洋二号”B卫星及后续发射的“海洋二号”D卫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座,大幅提高了我国海洋动力环境要素全球观测覆盖能力和时效性。卫星获取的海风、海浪、海流等海洋动力环境信息可进一步满足海洋业务需求并兼顾气象、减灾、水利等其他行业的应用需求,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海洋科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实测数据,同时也在国际对地观测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首款电力图数据库发布
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力行业首款图数据库GridGraph近日发布。
图计算技术是一种基于图论的新型数据管理及分析计算技术,这类“图”的表示方式可以让很多问题的处理更加高效。目前图计算技术已经在社交网络、信息网络、交通网络等领域应用广泛,且效益明显,但在电力等工业控制领域还鲜有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在图数据库自主创新方面,我国从2019年起开始自主研制电力专用图数据库,实现了核心技术工具的技术创新和自主可控,有力支撑了‘电网一张图’建设。”
“本次图数据库的发布,标示着电力行业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数据库研发机构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高昆仑介绍,研究人员采用图计算技术路线,设计提出了一体化全息电网原生图模型,攻克了子图划分与聚合、并行计算、拓扑重构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高性能电网拓扑图分析、电力系统图计算、电网知识图检索三大服务引擎并形成一体化的电网图计算平台,有效支撑了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物联网综合示范区建设,并且逐步推广至国网浙江、湖北、辽宁、江西等多家省级电力公司,应用范围覆盖了规划设计、设备管理、调度控制、供电服务等。
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及科学学院教授安詹·博斯评价该图数据库:“符合发展趋势并面向电网实际,学术研究成果先进前瞻,研发的实际和演示系统具有实效。”
我国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开工建造
7月20日,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以下简称“南方海洋实验室”)了解到,我国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在广州开工建造。该船拥有“i-ship”智能船级符号,有望成为全球首艘具有远程遥控和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功能的科考船,将为我国开展海洋科考提供前所未有的利器。
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由中国舰船设计研究中心设计、黄埔文冲船厂建造,贯彻了“未来感”“无人系统保障”“绿色智能”三大设计理念。作为我国首艘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其所配备的重要设备国产化率较高。所携带的动力系统、推进系统、智能系统、调查作业支持系统等均为中国制造,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项目预估设计及建造周期为18~20个月,预计2022年交付使用。
智能型无人系统母船长88.5米,型宽14.0米,型深6.1米,设计吃水3.7米,设计排水量约2000吨,最大航速18节,经济航速为13节。该船拥有宽敞的甲板,可搭载数十台配置不同观测仪器的空、海、潜无人系统装备,在目标海区批量化布放,进行面向任务的自适应组网,实现对特定目标的立体动态观测,是南方海洋实验室智能快速机动海洋立体观测系统(IMOSOS)的水面支持平台。
据介绍,IMOSOS系统是世界首创,不仅可以为海洋防灾减灾、海底精细测绘、海洋环境监测、海上风电场维护等提供智慧高效的工具,同时也将为国家海洋事业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全面精准的海洋信息服务。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
7月20日,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据高速磁浮项目技术总师、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介绍,历时5年攻关,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系统解决了速度提升、复杂环境适应性、核心系统国产化等难题,实现了系统集成、车辆、牵引供电、运控通信、线路轨道等成套工程化技术的重大突破。
2016年10月,在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课题支持下,由中国中车组织,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牵头,汇集国内磁浮、高铁领域3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产学研用”联合开展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的研制。试验样车于2019年研制完成,并于2020年6月在上海同济大学试验线上成功试跑,经过系统优化确定最终技术方案,于2021年1月研制出成套系统并开始了6个月的联调联试。
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研发取得了多项创新:自主研制了我国首列5辆编组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工程化列车;开发出新头型及气动方案,解决了超高速条件下的空气动力学难题;采用先进激光复合焊和碳纤维技术,研制了满足超高速气密承载要求的轻质高强度车体;自主开发悬浮导向和测速定位装置,控制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突破关键制造工艺,掌握了悬浮架、电磁铁及控制器等关键核心部件制造技术;攻克大功率IGCT牵引变流、高精度同步牵引控制等关键技术,完成了高速磁浮牵引供电系统的自主化研制;掌握高速条件下车地通信超低时延传输、分区交接控制等关键技术,创新建立了适应长大干线自动追踪运行的高速磁浮运控系统;开发了满足列车高速平稳运行的高精度新型轨道梁。
我国5G网络用户数超1.6亿
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2021中国互联网大会7月13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我国互联网行业实现快速发展,网民规模稳定增长。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5G网络用户数超过1.6亿,约占全球5G总用户数的89%。
根据报告,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据悉,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光纤网络、4G和5G独立组网网络,目前5G已建成基站91.6万个,占全球的70%。
下一步我国将加强对5G、大数据、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基础核心技术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