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15

《中国城市产业创新指数》正式发布

 

818日,由全国工业统计学教学研究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大数据与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北京大数据协会、北京应用统计学会联合编写的《中国城市产业创新指数》正式发布。

《中国城市产业创新指数》是国内首个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它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更好地掌握辖区内产业主体创新情况,理清为企业创新活动服务的着力点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中国城市产业创新指数》以中国大数据网为发布平台。中国大数据网是为贯彻落实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大数据与科技传播应用发展,推动大数据与科技传播应用人才成长,聚合产业资源,助力科技信息更高效传播而组建的大型科技信息类网站,是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大数据与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官方工作平台,内容涵盖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技术与区块链等领域。《中国城市产业创新指数》将以半年为周期在中国大数据网发布。中国大数据网将以发布的指数为基础,根据各级政府产业政策制定需要和各地产业发展需要推出多样、细化的区域和行业发展指数,并持续组织行业交流活动,帮助各个城市汇集企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不断推动城市产业科技创新活动向纵深发展。

 

太阳活动区浮现过程物理本质进一步揭示

 

816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以及太阳动力学观测站的数据,探讨了太阳活动区浮现过程的物理本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天文学与天体物理》上。

太阳活动区主要由强磁场组成,蕴含了巨大的磁场能量,也是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暗条爆发的主要发生区域。这些活动区中的磁场基本都是从光球底部浮现出来的,新浮现的磁场携带着各种光球底部的信息。深入对其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活动区形成和磁场起源,而且对太阳爆发活动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有数值模拟研究表明,由于受太阳内部密度分层的影响,只有强扭缠的磁通量管才能浮现到太阳表面,而弱磁场的磁通量管难以浮现出来。但有研究者则持不同看法。针对这个问题,云南天文台科研人员探究了一个发生在2018824日至25日的反黑尔极性规律的活动区的浮现过程。

通过计算这个浮现活动区的各种演化参数和磁场参数,他们发现活动区的极性分离主要在经度方向、平均无力因子一直为正。更为重要的,通过两种不同的办法,得到浮现活动区在浮现过程中具有很弱的扭缠性,据此认为扭缠性弱的磁通量管同样也可以从光球底部浮现出来,从而形成所观测到的活动区。

 

中国碳卫星获取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

 

815日,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获悉,基于我国第一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碳卫星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观测数据,该所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碳通量计算系统,获取了中国碳卫星首个全球碳通量数据集。

通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溯源碳排放的方法,被认为是评估温室气体减排成果的有效方法。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测量法依赖于观测和模拟。在观测方面,卫星遥感由于特殊的观测地点和方式,可以在二氧化碳全球观测中发挥较大作用,特别是在全球覆盖高分辨率的观测上,能够做到看得广、看得清;而模拟则主要是通过大气输送模型,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模拟出大气二氧化碳传输过程和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地方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

20161222日,中国碳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并在轨运行,成为国际第三颗温室气体卫星,其目标是实现对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高精度监测,为碳排放科学研究提供卫星资料。将碳同化系统与全球化学输送模式相结合,成功同化卫星观测数值与模拟数值,我国科研人员得到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数值。研究结果表明,与先验通量相比,不确定度减少了30%50%。更重要的是,利用中国碳卫星观测资料,科研人员估算了20175月至20184月共12个月的全球陆地碳净通量。估算结果与利用日本GOSAT卫星和美国OCO-2卫星资料的估算结果大体一致。这表明我国首颗碳卫星具有了全球碳通量监测的能力。未来,我国将以碳卫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研发新一代的温室气体监测卫星,服务于全球和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我国在固态体系实现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的磁测量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基于金刚石固态单自旋体系在室温大气环境下实现了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的磁测量,成果日前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测量是人类认知自然的重要手段,很多测量行为都受到一个叫作标准量子极限的限制,但这并非最本质的极限。在过去几十年里,离子阱、原子系综、光子等很多体系都已经展示了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的能力,其中一些已应用于光钟和引力波探测等领域。

近期发展起来的固态单自旋体系——金刚石中的氮-空位色心(NV色心),得益于固态晶格的保护,其可以很好地在室温大气环境下工作。然而,固态晶格在保护NV色心的同时,其本身相较于真空也是一种更复杂、混乱的环境。这使得确定性地制备自旋纯态、高保真度的自旋操控等都变得十分困难,因此尽管在该体系上有一些与标准量子极限相关的工作,但突破标准量子极限仍未实现。

为了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研究人员综合发展了一系列技术。根据这些技术,他们在基于NV色心的固态自旋体系中成功地突破了标准量子极限。其中,在真实噪声环境下,利用双量子比特和三量子比特对相位的测量,其灵敏度分别突破了标准量子极限1.79dB2.77dB;利用双量子比特对真实磁场的测量,其灵敏度突破了标准量子极限0.87dB。这一成果所采用的技术有很多实际的应用,对于NV色心在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应用有重要推动作用,有助于新现象新规律的发现。

 

科学家得到黎曼函数前80个零点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基于离子阱系统寻找黎曼函数零点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成功在实验上测量到黎曼函数的前80个零点,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PJ量子信息》上。

黎曼猜想是千禧年七大难题之一,虽然数学家们对其孜孜以求,但至今该猜想仍然悬而未决。在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中,一个非常有趣的想法是希尔伯特-波利亚猜想,它认为存在一个量子系统,其哈密顿量的本征值与黎曼函数的零点对应。很多物理学家被这个猜想所吸引,并发现了许多有潜力的静态哈密顿量。但是这些静态哈密顿量难以在实验上实现。

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准静态哈密顿量方法。通过设计一种驱动函数周期性地驱动量子比特,能够实现量子态的准静态演化,使得当系统的准能量等于黎曼函数零点时,该量子系统在整数周期节点保持不变,即发生相干隧穿抑制。科研人员在自主研发的囚禁离子阱中率先实现了该方案。得益于该离子阱系统的长相干时间,研究团队实现了30个周期的高保真度驱动,并测量到了黎曼函数的前80个零点,比该领域此前的工作提升了近两个量级。

该实验结果对于人们研究希尔伯特-波利亚猜想,并深入理解黎曼猜想与量子系统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审稿人高度评价:“实现该方案需要高度的实验独创性,理论和实验描述得很清晰,得到的黎曼零点数量大而且准确度高。”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2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