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王守巨:用“分子”发现真相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1-26

  
卫婷婷
  
  
  乳腺癌常被称为“粉红杀手”,其在全球女性癌症中的发病率为24.2%,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同样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有30余万女性被诊断出乳腺癌。乳腺癌的预后与疾病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疾病越早被发现,则患者5年内存活的机会就越大。据国际癌症组织统计的数据,晚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28%,而早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接近100%,因此如何早期精准诊断乳腺癌便成了延长病人生存时间的关键。为解决上述难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王守巨连续攻关8年,终于开发出包括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与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等一系列新型乳腺癌影像诊断技术,为我国乳腺癌的早期诊断贡献了重要力量。
  
悬壶济世,立志行医
  
  2003年,王守巨在“非典”的阴霾下度过了整个高中时光,在亲眼见证中国医护为抗击非典所作的伟大奉献后,他立志做一名医生。“我也想在关键时刻能够响应国家和民族的召唤,为人民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因此,尽管王守巨在高考中取得了极其优异的成绩,但他没有选择金融、计算机、生物等当时大热的专业,而是毅然决然地进入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专业,走上救死扶伤的道路。
  2009年,王守巨放弃了在临床上继续深造的机会,在导师卢光明教授的指引下转入影像学专业,成为南京大学医学院七年制第一个影像医学方向的研究生。从前途光明的临床专业转向冷门、就业方向垂直的影像专业,王守巨的选择并不被同门们看好。国内影像医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才匮乏的情况也是事实。可王守巨并不惧怕这些,迎难而上一直是他的风格。他下定决心将诊断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正式加入了卢光明教授的课题组。“卢老师希望有人能够将这门新兴的学科在中国发扬光大,引导人们重新思考诊断和治疗的关系。”王守巨说,“这也是我正在做的。”
  
一定要把技术带回国
  
  研究生阶段,王守巨将课题方向定在了难度极高的乳腺癌精准影像诊断上。乳腺癌和许多其他癌症不同,它与部分乳腺的良性肿瘤在影像表现上差别极小,难以辨别,临床上经常出现误诊的情况,许多患者往往等到癌症的中晚期才得到正确的治疗,不得不付出大量的时间、金钱甚至是生命的代价。王守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迫切需要更为先进的影像手段来帮助患者完成乳腺癌的早发现、早治疗,而当时国际上最前沿的分子影像技术引起了他的关注。该技术可越过组织、细胞层面,直接将视野锁定在分子层面,从根源上区别肿瘤的类型。该技术也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10个医学方向之一,但是当时国内分子影像研究起步不久,急缺这方面的人才。
  2012年,王守巨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南京大学的直博机会,后又作为南京大学的选派生参与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在有限的资金支持下前往美国医学最高研究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学习。在美期间,王守巨专注于分子影像的关键技术的学习与研究。他深知留学时间之宝贵,因此从不错过任何与同事们讨论课题、向他们请教知识的机会。从学院到宿舍的两个小时车程,王守巨几乎每天都是在与同事激烈的探讨与争辩中度过的。他怀揣着学成后将技术带回国的梦想,仅用一年时间就掌握了分子影像学的关键技术,并独立开发了一种新型光学成像和治疗技术。这一成果被发表在领域内的顶级刊物上,并成为全球前1%高被引论文。
  2013年,王守巨回国完成博士学业,同年留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放射科从事临床工作,继续分子探针在乳腺癌的微环境成像领域的深入研究。通过8年的不懈努力,攻坚克难,他以金纳米颗粒为基材,开发了一系列灵敏显示乳腺癌微环境变化的分子探针,可以动态反映乳腺癌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分子水平的变化。该研究在实践阶段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团队在特异性成像的基础上,通过光照等方式激发分子探针,精准调控乳腺癌微环境,降低了肿瘤自我恢复与逃逸对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可通过更小的剂量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并降低了药物的潜在毒性。王守巨及其团队研发出的这一系列新型分子影像技术已经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等国内23家大学、三甲医院推广应用。随后,哈佛大学生物材料和药物递送实验室也跟进研究相关技术,包括中国、美国及欧洲科学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专家引用相关工作超过1000余次。相关成果也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获得2017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江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0年,王守巨同时获得国家优秀青年项目和江苏省杰出青年项目的资助,进一步开展纳米医学与分子影像在乳腺癌诊断上的相关研究。在国家优秀青年项目中,王守巨延续了其在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将前端科研成果与临床相结合,开展免疫治疗在乳腺癌患者中的适用性研究。王守巨的分子影像技术将对免疫治疗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如肿瘤突变负荷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进行成像与识别,通过精确分层优化患者治疗效果。此技术还可用于探索其他免疫治疗的方式。而在江苏省杰出青年项目中,王守巨发现肿瘤内纳米探针的分布对于诊断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但由于肿瘤和纳米探针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药学中的常规数学模型难以预测纳米探针的真实分布。但王守巨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充分发挥影像学交叉学科优势,与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肿瘤和纳米探针相互作用的分析中。他开发了一个用于分布分析的生成对抗网络GANDA,首次对肿瘤中的纳米探针分布进行了像素级精度的预测。该预测模型使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从27775张乳腺癌病理切片图像中自动学习肿瘤血管和细胞核的特征并成功做出预测,准确率达到95%。上述成果于2021年年初通过钟南山教授等10余名院士的现场评审,获得首届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全国仅有10人获此荣誉,王守巨是影像医学界的唯一获奖者。
  
志愿服务,勇担使命
  
  令人意外的是,如此多的奖项与荣誉并没有令王守巨骄傲和自负,在他看来,奖项不过是对他过去工作的肯定,是另一种方式的鞭策和激励,也是国家和人民对他的期待。只有在未来做得更好,做出更多的成果,他才能不辜负这份沉甸甸的期望。而在未来的工作目标中,王守巨仍决定保持科研初心,将科研与临床相结合,把基础研究的实验成果向临床上转移,真正服务于那些每天都能看得到的患者。也正是因为这颗初心,王守巨在生活与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少年时的一腔热血。他积极投身健康宣传事业,利用业余时间参与组织了大量社区健康宣传与义诊活动。在2020年,他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共同录制《呵护乳腺健康》访谈节目,宣讲预防乳腺癌的健康知识,并于各大媒体平台推广普及。
  同样,在今年新爆发的南京新冠肺炎疫情中,王守巨作为医院团委书记,带领青年志愿者们奔赴社区,在酷暑中开展核酸检测工作。经过通宵的奋战,完成了当地4万余人次的核酸采集。之后,他作为医院首批支援队伍的临时党支部委员,随队奔赴定点收治医院,接管新冠肺炎患者重症病区,与国家与省市联合队的专家们一起在舱内奋战了40多个日夜,给予患者最好的支持性治疗,帮助病人顺利渡过难关,圆满完成了抗击疫情任务。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从临床到科研,再回归临床,王守巨实现了少年时代的梦想,国家和民族的使命召唤他向着医学殿堂的更高处攀登。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