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人间烟火里的科研路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2-16

——记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黄耿志

倪海波

 

 

“我们做人文地理,最注重的就是以人为本,所以一定要去倾听人的声音。”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教授黄耿志介绍,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3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它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多年来,围绕国家发展需要,黄耿志十年如一日地聚焦于人文地理中的城市地理与社会地理两大方向,在最鲜活的民生百态中发现社会发展之问题,在最绚烂的人间烟火中探索解决问题之优解。

 

从象牙高塔到市井街头

 

2003年,黄耿志就读中山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准备本科毕业论文之际,他跟随导师薛德升教授接触到了两个项目:一个是有关中国非正规城市化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另一个是题为“全球变化的非正规动力:巨型城市,巨型挑战”的中德国际合作项目。

早期西方理论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最大问题是工业化不足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这极易成为社会动荡之根源。但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一直处于十分稳定的状态,并未如西方理论家所预判的一般发生大的社会动荡。通过研究,黄耿志等人发现,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未从农业部门进入城市现代部门,而是进入了政府管制之外的非正规部门,根据他们的估计,中国未进入官方统计的城市非正规就业者约达1亿。这表明,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最大挑战不是就业机会匮乏的“失业问题”,而是如何对待非正规就业的“就业问题”。

经过1年左右的调查研究,黄耿志顺利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但他却产生了更多的疑问:中国的非正规就业是怎样产生的?它到底会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几年又将如何发展?为了解答这些问题,黄耿志改变了原本的就业计划,决定继续深入学习,深入探索,并将目光转向了地摊经济这一非正规就业的典型。

1990年开始,因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地摊经济被取缔和严控,然而它却并未就此销声匿迹,反而“屡禁不止”,规模愈发壮大。这引发了黄耿志的思考:“为什么在高压的取缔政策环境下,这些流动劳动者仍然愿意‘铤而走险’?”为此,他走进市井街头,开始探寻摊贩的故事。但由于城管与摊贩关系的长期紧张,很多摊贩不愿透露自己的信息。面对这些“沉默”的劳动者,黄耿志效仿刘备“三顾茅庐”,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们解释自己的研究目的,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终以诚意打动他们开口畅谈。除此之外,黄耿志还看到:车水马龙的街头,年轻的母亲背着不足1岁的婴孩,整理自己的摊档;熙熙攘攘的车站,忙碌的父亲因经营生意而无法顾及一旁婴儿车里的孩子……为了走向更美好的生活,每一位普通劳动者都在想尽办法克服一切困难,他们所展现的不屈精神和生存智慧深深地震撼着黄耿志。从研究的角度来说,以流动摊贩为代表的这类流动劳动人群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融入城市生活,但黄耿志更愿意这样概括:“这些普通劳动者正在为实现自己心目中的中国梦而奋斗。”

6年的走街串巷和刻苦钻研,黄耿志将自己的探索成果相继发表于《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和AntipodeGeoforumUrban Stud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等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其中部分研究成果也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以及《知乎日报》、《广州日报》和界面新闻等媒体报道或转载,引发了众人对非正规就业的广泛关注,一些建议也曾被相关部门采纳,切实用于改善民生。

如今,黄耿志的研究拓展到多种类型的非正规就业人口及其城市融入问题,已累计发表中英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部,其他成果先后获得中国地理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第二届吴传钧人文与经济地理优秀论文奖一等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然而黄耿志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在他看来,自己还应走得更深,看得更远,不仅要再做出属于自己的成果,还应进一步面向国际,为学科发展、国家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青涩懵懂到授业解惑

 

一个人的选择和追求往往与他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2003年踏入大学校园起,黄耿志就与中山大学结下不解之缘,同时也与导师薛德升教授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在黄耿志的印象中,跟随老师求学的日子,他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黄耿志,以后无论你在任何时候做研究,都一定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这样的教导并不仅仅停留于口头鼓励,而是实打实地将接轨国际的机会摆在学生面前。

2009年与2012年,在导师的支持下,黄耿志先后两次前往德国科隆大学进行访学。合作研究、参加会议、借鉴文献、观察世情……每一次出国远行都为黄耿志带来了巨大收获。在城市和乡村,黄耿志得到了研究方向上的灵感与收获:他见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那里的城市轻轨直通每一座村庄,无论是城里还是村里,一切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流通速率都相差无几;与此同时,他还见到了做得极好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无论是遥远的中世纪建筑还是临近的工业革命工厂,它们均被相对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城市里铭刻的辉煌和旅游的资源,为政府和人民带去财富。在国外的学术会议上,黄耿志也有不小的收获,其中一次是在2009年:“那时我德国的导师临时有事,因此让我代为参加。”虽然是一次小型会议,但与会人员尽是教授、副教授级别的优秀前辈,而且所有人围绕一张小桌,面对面进行交流,这次经历使得黄耿志的英文表达交流等科研素养有了质的提升。

2014年,黄耿志离开中山大学,先后任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与高校不同,科研院所在研究上更加注重实践应用,主要面向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研究所内的成员也一直秉持着“两条腿并行”的科研理念,既面向国家发展,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这也是为什么黄耿志在后来的研究中尤其注重这两方面。除了常规研究工作之外,彼时黄耿志还在研究所内做一些大项目的设计和申报工作,也因此接触了很多地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这使得他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学科角度,不再仅仅局限于人文地理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国内走向国际,从高校走向科研院所,在一路精彩纷呈的旅途中,黄耿志对自己的事业有了更深的体悟和一种温暖的情怀。他曾这样说道:“我没有期待自己的研究能有什么功用——事实上也很难起到什么实质作用,很多时候只是想努力去理解每个现象、每个选择背后的故事和理性。”他相信理解使人互相包容和彼此关爱,而人文地理研究能让这个世界更有温情和人文关怀,若他的研究能够加速这种美好结果的诞生,或许就是最棒的科研价值。

如今回到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黄耿志也将自己的深刻体悟与温暖情怀带给了他的学生。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学者,首先要有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其次重要的就是情怀,无论是家国情怀也好,社会情怀也好,有了情怀才能够在科研这条相对孤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未来几年,黄耿志将继续瞄准国家发展需求,从非正规就业人口的社会升级的角度,去探索高质量城镇化的发展问题。他计划和导师薛德升教授一起在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推动成立有关非正规和社会发展研究的委员会。而放眼更加长远的未来,他还计划着从发展地理学的角度探索如何促进国家城乡平衡、区域平衡、社会阶层共同富裕的发展之道。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4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