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2-02-17
文 李毅中
就“十四五”建设制造强国的新任务、新挑战谈几点体会。我准备了3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谈谈“十四五”的新进展、新突破;第二个问题谈谈我们的差距、问题和风险;第三个问题是我们如何来破解这些差距和问题。
建设制造强国,“十四五”要有新进展、新突破
党中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经济体系,这个远景目标很令人鼓舞。大家知道国务院在2015年的时候,就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们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3个十年行动纲领。
具体讲就是中国2025年要进入制造强国的行列;到2035年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中等水平,全面实现工业化;到建国100周年的时候,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前列。这3个目标和党中央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展新征程、新阶段,这些与国家的战略是相吻合的,和国际潮流、趋势,世界经济的变局相呼应。
这些年来,通过我们的认真落实,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那么“十四五”要进一步落实建设制造强国的重点任务,我想有这么5项:第一个任务是要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在完成了第一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之后,从2006年到2020年这个基础之上,我国不仅要执行基础研究的十年行动方案,还要瞻前布局一大批重大的科技前沿的专项。到2020年年底,我国已经建成了17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预计到2025年要达到45个,这样就基本覆盖了我国制造业的主要领域、主要行业。第一个国家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动力电池制造业创新中心。
第二个任务是要深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要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这两项任务,要积极有序地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由7.8%提升到10%。发展智能制造,推进5G+工业互联网,要建成自动化的生产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等,这样实现工业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第三项任务是强化工业的基础能力,有哪些基础能力?包括了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的基础工艺,先进的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这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来的“四基”,后来我们又加了一个基础工业软件合成“五基”。这样我们可以推进产业基础的高级化,强烈鼓励提升我们产业链的现代化。
第四个任务是要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推进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深入进行污染治理的攻坚战。还要认真落实2030年以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任务。我们遵照近日中央发布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的“行动方案”,要全面把握“双碳”的内涵和工作部署,要因业施策、分类推进,稳步安全降碳,既要保障目标的实现,也要保障经济的安全。
第五项任务是要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壮大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重点先进制造业,还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这样可以培育发展新动能。服务业和制造业要协同发展,构建起现代产业集群,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制造业的单项冠军和产业链的领航企业。这样大中小企业要融通发展,这是我谈的第一个问题,我国“十四五”在制造强国上要有新的突破,新的进展。也就是说经过“十四五”以后,2025年我国将进入制造强国这个行列。
新形势下我国工业发展问题、差距和风险挑战
首先我们要看到疫后国际的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点是美国把我国看成是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它网罗它的盟友对我们遏制、封锁、打压,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不是短期的。第二点是疫后各国也都在大力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他们更加重视本土化、区域化,这样他们可以降低成本,同时他们也降低对我国进口的依赖。有些国家还利用绿色低碳构筑新贸易壁垒。这个我们要注意到。第三点是疫情还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还没有恢复,这样我国需要进口的一些产品可能会短时间中断,美元超发引起了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的动荡。同时也会形成对我国产品阶段性的高需求。像今年1—10月份进口就增长了22.5%,对这一点我们应该冷静地分析应对。
在新变局下,再次审视我国工业发展的风险、挑战、问题和差距,然后努力去破解。有哪些问题和差距呢?
一是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我国的科技投入强度已经达到占GDP2.4%,这不算低了,但是美国是2.79%,北欧像挪威、芬兰、瑞典他们是3.2%,日本和德国是3.4%,韩国是4.5%,也就是说我们还有潜力。从投入的绝对量看,我国仅次于美国,但是其中用在基础研发和原始创新方面只占了总投入的6.2%,而发达国家是15%~20%。
二是我国产业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德国一家机构去年评估我国有5大类、20多种细分行业严重依赖进口,比如说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海发动机、智能仪表仪器、医药和医疗器械等。其中像高端芯片、半导体的设备材料,90%以上依赖进口,这也是实际情况。
三是我国地区行业企业的差异很大,发展得不平衡、不充分。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在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上,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差异大,现在南北的差别也在扩大。从行业看,我们的行业有的在谋划工业4.0,有的在打造3.0,但是也有不少的企业行业还在补2.0的欠账,这是我们的一个特点。
四是绿色低碳转型还不够快,严重污染有扭转,但还没有根本改变。举个例子,比如2019年,我国排放二氧化碳100亿吨,占了全球的30%。发达国家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就已经实现碳达峰了,他们在2050年以前实现碳中和,这期间有50多年,我国只有30年,形势严峻。
五是我国的数字化、智能化正在起步,我们应该客观地估价,不应该估价过高,两化深度融合,企业的跨界融合还需要走深向实,大力创新开发新的应用场景。有些机构和地方测算数字经济总量占GDP的比例,这个指标我认为还不成熟,有可能估价虚高,因此要防止盲目性。
六是我国部分能源资源短缺,像煤、钨、锑、镁、锡、稀土等储量丰富,但进口依存度分别是原油73.5%、天然气43%、铁矿85%、铜88%、钴和镍约90%。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我国在资源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我们看到以上的问题和差距,还要提出解决的办法,并且去身体力行去落实,这是我们自信、有实力、有底气的表现。
总结经验,指引未来
六中全会总结了百年以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我们集中到经济建设上,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可以归结为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经济建设工业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深刻地领会,牢牢地记取。结合当前的经济状况,我体会到有下面四点显得更加重要。
第一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大家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发展是硬道理,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遵照十九大对当今我国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要办好自己的事情,“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各行各业都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贯彻落实,其中还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当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部门要及时地加强调控,这一点我觉得格外重要。
第二点要充分发挥好我国的制度优势和产业优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之路蕴藏着巨大的原动力。我们要遵循党和国家作出的科学的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举全国之力,集中优势资源完成重大项目,实现预定的方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
这里我举个例子,“神舟13号”航天员进入了空间站,这个成绩是我国发挥制度优势的很好的说明。大家知道我国的工业门类全、体量大,产业链比较完整,从业者的素质也比较高,这是我们的优势。当然这个产业优势我觉得我们发挥得还不够,还要更好地发挥。比如我们的科技创新,上中下游要密切地合作,协调配合,产学研用要深度融合,加快研发,加快成果转化,要珍惜我们长期艰苦奋斗创立的来之不易的产业体系,使它激发出更大的新动力和凝聚力。还要充分发挥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推动在国际上双边多边合作共赢,持续提升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应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形势。
第三点体会,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优、做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针对出现的脱实向虚,工业被空心化、被边缘化的现象;工业制造业占比过早过快下降的状况,党和国家从理论上、体制机制上、政策措施上,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在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上,工业和制造业仍然起着支撑、带动和保障作用,要保持制造业占比基本稳定,巩固和壮大实体经济的根基。要坚定不移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字产业化是手段,产业数字化才是目的。
比如我前不久到安徽合肥,在未来新势力“蔚来”造车车间参观。车间里是柔性的电动车生产线,不同的型号、不同的颜色、不同结构的电动车,在一条生产线上可以连续生产。
我们要积极地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要回归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企业是市场主体,是我们实体经济的根基,因此要积极地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第四个体会,要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实现永续发展。我们要尊重、敬畏、适应、保护自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这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社会,要减轻资源和环境的负债,要恢复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目标和联合国倡导的2030年的目标相契合。我们要吸收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经验和教训,要打赢污染治理的攻坚战和保护生态的持久战。
中央反复强调长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战略方针,那么我们就要重新审视一下工业布局,调整优化。特别是实现双碳的庄严承诺,我们要把战略变为措施,把号令变为行动。现在许多行业都已经行动起来了。
这里我再举个例子,我国的钢铁行业“十四五”要完成超低排放的改造,现在他们已经完成了一半多了,“十四五”要全部完成。还要梳理碳排放,特别是要查清碳足迹,在调整能源产业产品结构上下功夫。因为“双碳”目标是行行有责的,这样才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优化变革,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文章内容源自于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在“2021凤凰网财经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专家简介
李毅中,1945年3月生,山西大同人,北京石油学院炼油工程专业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曾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