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2-02-17
卫婷婷
2021年2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公告称,支持创建北京、天津(滨海新区)、杭州、广州、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深圳、济南-青岛3个先导区后的第二批先导区名单。至此,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已增至8个。其中,成都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西部首个。此次获批,将使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再提速。
“先导区扩容后的新格局,意味着‘十四五’期间,全国人工智能产业有望打破东强西弱的格局。”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负责人蒋涛看来,“西部将出现以成都为引领的人工智能发展新格局”。
实现年少时的梦想
“请别叫我‘汽车’或是‘几只轮子’,我是奈特工业3000号!”这是20世纪80年代末热播的科幻美剧《霹雳游侠》中的经典台词。电视剧中的主角迈克尔·奈特总是驾驶着那辆世界上最先进的智能跑车KITT,在罪犯无视法律的世界里,为孤立无援的人们主持正义。在网络还不发达的年代里,蒋涛总是和小伙伴们围着电视看迈克尔·奈特如何惩治坏蛋,这成为他年少时最大的快乐之一。“可能每个男孩在小时候都有一个科幻梦吧。”蒋涛说,高考填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动化专业。“电视里的KITT实在太酷了,我当时就想,要是我能研发出这种智能汽车该多好啊!”
本科毕业后,蒋涛进入了一家国有企业,从事自动化方面的工程研究。但在近8年的工作中蒋涛日益发现,许多技术性问题仅凭现有的知识是无法从更深层面解决的,于是萌发了继续深造的想法。就这样,他白天工作,晚上复习功课。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蒋涛凭借优异的成绩被重庆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攻读硕士学位时,老师会让我们进行具体研究方向的选择。我选择的是智能汽车控制方向,这也算是圆了我年少时的梦吧。”蒋涛说。
2008年,即将硕士毕业的蒋涛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当时,已有两所高校有意聘请他就职,并给出了优越的条件,可蒋涛心中总有件事割舍不下——“那时国内虽然在推进智能汽车方面的研究,但主要针对玩具车等小型车辆,而国外研究的都是公路上驾驶的车辆,我的梦想一直都在这种大型汽车上。”为此,他放弃了工作的机会,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的资助,公派到德国锡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著名的Institute of
Real-Time Learning Systems(EZLS)研究所,蒋涛主要从事机器人视觉导航、崎岖地域的目标识别、陆空机器人协同工作和人工复眼视觉等科学技术方面的研究,师从K.-D. Kuhnert教授(中国科学院特聘外籍专家)。
“我特别感谢Kuhnert老师对我的关心,他要求我从基础学起,一点一滴开始积累。老师常常告诉我,研究人工智能更重要的是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为此,他经常指导我进行科学实验,逐步提高我的动手能力。”在导师的带领下,蒋涛主持和参与了德国应用研究基金FhG、德国科学基金DFG、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BMBF等国家、部级及企业合作的多个机器人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2010年,他所研发的野外自主机器人在欧洲陆地机器人赛ELROB(European Land Robot Trials)中获得大赛唯一奖项“Innovation Award”(创新奖)。作为大赛少有的亚洲面孔,蒋涛从内心里感到无比自豪。
2013年,学业有成的蒋涛拒绝了梅赛德斯奔驰、沃尔沃等知名汽车制造企业递来的橄榄枝,毅然决定回国发展。蒋涛坦言,在德国求学期间,他时常会参加一些有关智能汽车的国际会议。他发现,参会的大多数都是国外的团队,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团队参会,而且这几家都来自北京、上海及沿海等城市,作为汽车制造大省的四川却没有。“四川虽然是汽车大省,但并不具备高端研发智能驾驶技术的基础。我是四川人,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技术,帮助家乡发展智能制造产业。”为了能安心回国工作,蒋涛选择了注销德国的长居资格。“是国家培养了我,而且我的亲人都在成都,我想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做点事。我明白回国后一切要从零开始,会很难,但是我不想让自己觉得还有退路!”
“让无人驾驶技术离市场越来越近”
“2015年,西南地区第一台无人驾驶汽车ROR(移动机器人平台)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上首次亮相。”“2018年,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发的第二代新能源无人驾驶汽车在第六届中国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上圈粉无数。”一则则激动人心的消息,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了没有“985”“211”大学光环的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这所大学用自己的实力告诉世人,四川在研发智能驾驶汽车方面并不落后。而这一切,蒋涛功不可没。回到四川的蒋涛,在众多的高校中,选择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作为他事业发展的新起点。借助这个平台,他成功建立起西南地区第一个无人驾驶研发团队。
回忆起这两代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过程,蒋涛说,当时有许多知名厂商想一起合作,但他却选择了省内的企业。第一代车使用的是“金杯”,第二代车选择了“野马”。“这样做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政府希望我们与本地企业结合,以此来推动四川由汽车‘制造’大省向汽车‘智造’大省转变,从而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学校立足本地化,我们也认为根植四川的汽车产业做这些事更有意义。”
选择本地小企业,意味着投入资金少、研究进展缓慢。团队把无人驾驶技术移植到国产车时遇到了诸多挑战,如发动机运转不稳定、输出不均匀,导致经常出现异常,这是以前在高端车上进行测试时没遇到过的问题。不过,这也反过来帮助团队针对问题做了一些突破、提升和改进。“可以说正因为遇到这些问题才使我们的技术不断地得以更新,让许多不可控因素基本得以解决,团队适应能力也不断增强。”
目前,蒋涛带领团队正在进行第三代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他介绍道:“第一代是基于燃油车做的无人驾驶,第二代是围绕新能源汽车开展的。此次研发则是针对校园接驳车、旅游接驳车等特殊场景下使用的车辆。我想通过三代研发的不断推进,让无人驾驶技术离市场越来越近,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且使用到这项科技。”
为了在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方面实现技术上的突破,蒋涛一方面不断加强“内功修炼”,努力提高团队研究水平,另一方面则“放眼看世界”,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展开国际交流与合作。2016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国际联合研究院成立。该研究院由四川省教育厅主导,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和德国锡根大学EZLS研究所组成,是一个集研发、设计为一体,面向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链的省级公共服务机构。目前,研究院围绕智能环境感知技术、移动机器人自主定位导航技术、医疗机器人、智能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开展了多项科学研究。
除了发展科技,作为该研究院的院长,蒋涛还有个愿望,那便是通过这个平台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四川。“当年我和家人在德国居住时,有位邻居是个70多岁的老太太,她和我家人的关系很好,很喜欢我的小孩。回国后,只要德国的报纸杂志刊登了关于成都的新闻,老太太都会剪下来寄给我们。我们也常常和她视频分享国内的趣事。这么多年过去了,即使相隔万里,我们的关系也还是那么亲密。而且经过这样的交流,老太太也更加了解成都。”忆起在德国的日子,蒋涛说,那会儿他的孩子还在读小学一年级,有一天放学回来很生气。原来孩子看书时发现德国提到中国时,还用的是民国时期的照片。那些没来过中国的外国人,都以为中国现在还是贫穷的、落后的。“国际联合研究院的建立,让我们在国际层面上实现了教师、学生的互派与交流。我想以此改变国外对我们的偏见,让外国人看到,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繁荣富强!我们的四川是多么美丽富饶!”
接下来,蒋涛的工作重点将放在技术的产业落地上。他认为,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头部企业资源、资本活跃程度,以及人才层次和聚集度都存在一定差距,“这些是难以短期解决的现实问题”。以上海为例,仅是张江人工智能岛,就聚集了20多家世界AI领域的头部企业、重点科研院所和近百家大中小企业,可以极大扩展“人工智能+”的产业场景。如若复制“上海模式”,最大化地将人工智能与过多产业结合起来,对西部地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人工智能+’的场景很重要,接下来成都的重要工作,就是要找准优势产业和潜在市场。”蒋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