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杜忠:不啻微芒 造炬成阳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2-17

头戴“世界屋脊”桂冠的青藏高原在每一位国人心中均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而形成的众多壮美景观,无时无刻不在向人类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然而,多年以来,青藏高原却凭借其一骑绝尘的地理高度“实力拒绝”了一大批想要一窥其风貌的“普通人”,幸而有一代代孜孜不倦对这一高寒区域展开研究、探索的地理学者,我们才能领略到她的“盛世美颜”!西华师范大学“青藏高原东缘高寒牧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杜忠也是其中一员。

在杜忠等地理学者眼中,由于受到日益严峻的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过度干扰的影响,青藏高原上的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随之暴露出来:生物多样性丧失,草地退化和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同时也伴随着冻胀融沉、冰湖溃决等地质灾害的侵袭,一度令学术界心痛不已。为此,众多科研工作者付出了常人难及的艰辛与努力,在保持青藏高原盎然风貌的事业中不懈奋斗,只为守护好高山之巅的一方净土,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心火初燃 志坚如磐

 

事实上,杜忠在地理学学海中前行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家境贫困的他从小便被“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现实磨炼出了坚毅的心性。他深知,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命运。2000年,新世纪交替之际,杜忠接到了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彼时的他出于对工程学科的兴趣以及建设家乡的愿望,选择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然而在孜孜不倦的求学中,杜忠却把目光聚焦到更令他感兴趣的领域——环境工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顺利找到专业方向的杜忠随后在学习中更为发奋图强,在4年大学生活中,他包揽了每年的“学习标兵”“三好学生”等称号,并最终在毕业时被评选为“校级优秀毕业生”。

上天总是眷顾努力的人,杜忠在考研路上付出的努力也为他带回了理想专业的通知书,他未经犹豫便带着一颗赤诚的探索之心从济南来到兰州。“在兰州交通大学度过的研究生时光,于我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3年,专业的转换让我拓宽了知识层面的广度,而邂逅恩师并真正融入科研工作,更增加了我生命的厚度。”在恩师陶玲和任珺教授的悉心培养下,杜忠切实地参与到了诸如“绿化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响应机制”、“沙漠植物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及“兰州母亲河水污染现状及功能提升”科研项目当中,这彻底点燃了一位有志青年心中炽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他对投身科研工作产生了更加坚定的信念,毅然下定决心攻读博士学位。而他人生的下一站,是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这座充斥着美食美景的城市,是杜忠“攀登”青藏高原创新研究的起点。博士期间,他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在地理位置上距离青藏高原并不遥远,师从国际著名的高山植物生态学家李迈和研究员,聚焦“森林生态系统中林下层植被对上层乔木影响的生理生态学机理”研究,在此领域获得创新性成果:森林中的低矮灌木对高大乔木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为生态系统贡献着自己的“大”力量。在中国科学院求学、工作的近十年期间,杜忠对青藏高原的向往也在日益加深。

 

耐受艰辛 积聚力量

 

事实上,人类对青藏高原的全面了解始于40多年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老一辈科学家凭借简陋的装备毅然进入高原,开展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几乎踏遍了青藏高原的角角落落。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作为国家战略任务再次启动。也是同一年,杜忠告别了中国科学院系统,加入西华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开启了他科学研究的新篇章。

或许,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是地理学者的使命。20195月,为拓宽自身科研视野,杜忠接受学校公派任务,前往瑞士联邦森林、雪和景观研究所(WSL)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苏黎世度过的15个月,杜忠并未有太多闲暇时光去观赏这座驰名世界的美丽城市,他的生活被繁忙的科研任务近乎填满。“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杜忠如此总结自己15个月的异国生活,身处世界前沿的研究所,与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并肩,杜忠最终完成了5SCI论文的撰写、修改及发表工作,并成功申请到了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西藏农牧学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课题,这让他每一晚的“挑灯夜战”都有了意义。在与海外众多优秀科研工作者一起工作、探讨中,杜忠的科研素养也得到了快速提升。

20208月,满载着艰辛换来的成果与积淀,杜忠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并且对青藏高原的探索研究更加成竹在胸。未来,向皑皑雪山进发的每一步,杜忠都将走得十分稳健,并且会越来越接近横亘在他心头的那些高山之巅复杂生态系统中的无数谜团。

 

集结微芒 传播光亮

 

面对科研,杜忠脚踏实地、不辞艰辛;面对教学,他同样认真负责、笃行不怠,“我坚信,师者精神应该得到传承”,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之中,他从来坚定。

在高校积淀多年,杜忠一直认同并践行“教研相长”:在诲人不倦的同时,自己也在与无数科学后备人才的接触之中迸发出了新的灵感。“我特别喜欢跟学生进行交流,听听他们对科研的看法和理解。渐渐地,我就想要建立起一支大家聚力合作的团队,因为对青藏高原的研究既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同时也是国际上的热点研究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并真正影响人类实际生活。但我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太薄弱了,我希望更多有想法的年轻人能够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来。”有梦便要勇敢追,杜忠了解到,西华师范大学从2017年起计划创建一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创新团队,基于此种态势,他及时做出了结构性的整合,召集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从2017年年底开始筹措创新团队建设事宜。经过3年脚踏实地的努力和精心筹划,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年底,“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创新团队终于在西华师范大学落地、生根、发芽、成长……

该团队的建立宗旨是面向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际前沿的气候变化研究,立足青藏高原东缘川西北高寒牧区,以高寒草地和泥炭地为研究对象,针对高寒脆弱生态系统退化和沙化、碳源/汇关系“失衡”、生态系统响应与适应性研究等关键科学问题,致力探究出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脆弱生态系统的碳排放、碳源/汇动态过程机理,构建高寒脆弱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技术体系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体系,为高寒牧区的生态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国家制定碳汇管理政策提供数据支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基于杜忠和团队成员的研究成果,他们在川西北高寒牧区构建了基于近自然恢复理念的高寒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可持续管理技术体系,有效实现高寒退化草地的群落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的多服务性和多功能性。

此外,团队也不吝于为志同道合的同行人和青涩稚嫩的学子提供科研机遇,对此,作为团队负责人的杜忠明确表示:“要培养一名真正独当一面的科研工作者并不容易,我一路走来知道其中所要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既然自己淋过雨,就不会忘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为他人撑一把伞。”回首科研来时路,杜忠说曾经在媒体上看过这样一段话令他颇为感慨:“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忍,它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这个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诚然,在埋首科学研究的日日夜夜中,难免遭遇艰难重重,所幸每一颗挥洒在奋进路上的汗水,都终将凝聚为学海中的浩瀚碧波;不啻微芒,终有一日可造炬成阳。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