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2-03-24
中国人造太阳运行时间突破千秒
2021年12月30日夜,EAST控制大厅里,有“人造太阳”之称的、正在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东方超环再次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这是目前世界上托卡马克装置实现的最长时间高温等离子体运行。
据了解,EAST装置运行15年来,先后实现了1兆安、1.6亿度、1056秒的等离子体运行,通过开放共享的建制化管理模式,全面实现了EAST设计参数指标,在稳态等离子体运行的工程和物理上继续保持国际引领。EAST装置取得的系列创新成果,为自主建造聚变工程实验堆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EAST拥有类似太阳的核聚变反应机制,用来探索核聚变能源应用。
近年来,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部门支持下,EAST装置进行了系列性能升级,这轮实验于2021年12月初开始,将持续至2022年6月。EAST大科学团队将在未来聚变堆类似条件下向高参数稳态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等科学目标发起冲击。核聚变能源具有资源丰富、无碳排放和清洁安全等突出优点,是人类未来最主要的清洁能源之一,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重大贡献。
迄今最轻镁同位素诞生
近日,中外研究人员携手,创造出了迄今世界上最轻的镁同位素镁-18,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原子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富含天然镁,这些镁很久以前在恒星中产生,现在已成为地壳矿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这种镁很稳定,其原子核不会分崩离析。而新的镁同位素镁-18并不稳定,无法在自然界中找到。
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使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国家超导回旋加速器实验室的回旋加速器,将一束更稳定的镁-24的原子核加速到光速的一半左右,并将其射入由元素铍制成的金属箔靶中。这个过程制造出了一堆比镁-24轻的同位素,科学家从中挑选出了一个相对不太稳定的镁-20(其会在1/10秒内衰变),并让它与大约30米外的铍靶相撞,镁-18就此诞生。但它极不稳定,寿命不到1/6秒,因此以裸核的形式存在。
研究人员指出,得到的镁-18不会离开铍靶,会在靶体内衰变。尽管他们不能直接检查该同位素,但可以描述其衰变情况:镁-18首先射出两个质子成为氖-16,然后再射出两个质子成为氧-14。通过分析逃离靶体的质子和氧气,研究小组可以推断出镁-18的性质。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他们无法直接进行测量,但是可以借此了解更多关于元素的形成过程。而且,通过使用粒子加速器制造越来越奇特的同位素,他们可以突破模型极限,解释所有原子核是如何形成并保持在一起的,这反过来也有助于预测宇宙极端环境内发生了什么。
医疗装备领域迎来首个国家
层面产业发展规划
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0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也是医疗装备领域首个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医疗装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主流医疗装备基本实现有效供给,高端医疗装备产品性能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需求的全面支撑能力。
为此,《规划》部署了5个专项行动,即产业基础攻关行动、重点医疗装备供给能力提升行动、高端医疗装备应用示范基地建设行动、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行动、医疗装备产业与应用标准体系完善行动。
针对推进新型医疗装备创新发展应用,《规划》将医疗装备创新融合发展纳入重点任务中,以临床为牵引加强医疗装备基础前沿研究,突破一批颠覆性、原创性技术,开发一批满足医学教学、临床研究、科学研究等需求的医疗装备,引领医学模式变革。加快智能医疗装备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嵌入医疗装备,提升CT、MR等传统医疗装备的诊疗水平,推动医疗装备智能化、精准化、网络化发展。推进“5G+”医疗健康新模式发展,推动运用5G技术改造提升医疗卫生健康网络基础设施水平。
四大领域中国论文被引次数
位列世界第一
2021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发布了《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卓越科技论文总体产出持续增长,比2019年增加19.8%,其中卓越国际科技论文21.6万篇,卓越国内科技论文24.78万篇。卓越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是临床医学,化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生物学。按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统计,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等4个领域排在世界第一位。与上年度相比,增加了计算机科学领域。
截至2021年9月,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4.2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24.8%,数量比2020年增加了15.5%,世界排名保持在第2位,占世界份额提升了近2个百分点。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515篇,占世界总量的36.3%,数量比2020年增加了10.2%,世界排名保持在第二位。
自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一直承担着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情况的统计分析工作,每年定期公布中国科技论文产出整体分析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对中国在科技期刊、专利产出、学术图书出版等领域情况的统计分析。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还利用科学计量指标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建设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F5000)”,用英文长文摘的形式,集中对外展示和交流我国的优秀学术论文。目前,该平台已获得694.89万次检索,吸引了来自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140余个国家的国际用户访问。
我国完成对科技进步法的修订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于2021年12月24日完成了对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的修订,通过健全科技创新保障措施,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破除自主创新障碍因素等,为促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法治保障。
科技进步法1993年颁布施行,曾于2007年进行修订。作为我国科技领域具有基本法性质的法律,科技进步法为促进科技事业长足进步、推动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新发展阶段,科技事业面临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对科技进步法进行修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说,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充分体现我国科技领域改革发展经验成果,全面反映促进科技创新的实践需求。
为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规定,国家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开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完善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发展模式。
为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规定,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合理确定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国家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投入基础研究;有条件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设立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基础研究。
针对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较重问题,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规定,完善科学技术人员管理制度,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简化管理流程,避免重复性检查和评估,减轻科学技术人员项目申报等方面的负担,保障科学技术人员科研时间。
修订后的科技进步法还在提升对科技人员激励水平,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强化区域科技创新,完善相关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规定。
(责编: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