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2-03-24
显然,Web3.0不是无源之水,其发展和嬗变植根于Web1.0和Web2.0迭代发展构建而成的互联网世界。而相较于Web1.0和Web2.0的“升级之路”,Web3.0呈现出明显的不同:基于Web3.0“内容由用户创造,数据归用户所有”的特性,Web3.0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一场商业和用户模式的革新。作为美国加密基金的先驱,较早对Web3.0系统研究和布局并已成为该领域最大投资方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a16z这样解释其对Web3.0的“全情投入”:“我们坚信,下一波计算机浪潮的创新,会出现在分布式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同时还包括新经济的全面组织形式。”前景在望,通过10年的讨论和实践,如今Web3.0的“进度条”走到了哪里?如何通往“高效、公平、可信、价值”的Web3.0时代就成为关于Web3.0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
沿革:何以为“家”
一个事实是,虽然当下对于Web3.0的讨论如火如荼,但当下的互联网仍处于Web2.0阶段。有别于Web1.0的“只读”模式,Web2.0的本质是互动,“读”+“写”的“双重共建”模式让用户交互成为可能。在Web2.0构建的互联网世界中,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Web2.0甚至为世界带来了“话语即权力”的全新逻辑,用户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人人可生产、可分享内容,而这个过程是有价值的。而Web2.0的最大弊病也来自于此——Web2.0必须依赖于特定的“信息中介”,这个“信息中介”可以是应用级平台,也可以是中心化式服务器。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在互联网各个平台的数据和身份信息是互相割裂的,用户的个人数据被牢牢地掌握在这些“信息中介”手中,随着“信息中介”的做大,不仅加剧了平台的数据垄断和孤岛效应,用户的个人数据也随时面临着被篡改、删除和贩卖的风险。更严重的是,个人用户作为互联网大数据的提供者和生产者,自身产生的价值却被更多地分配给“信息中介”。不仅个人用户、中小开发者的利益难以保障,各大平台巨头之间的竞争更有可能“殃及池鱼”。换言之,虽然Web2.0给了用户“说话”的机会,却并没有体现出个人用户、中小开发者的劳动价值。从个人用户及中小开发者的立场出发,这种模式显然缺乏商业价值,甚至呈现出一种流量巨头对个人用户的剥削之势。“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数据价值日趋增值的当下,巨大的价值逆差势必推动互联网价值的重新分配,而这种趋势也自然会催成新一代互联网的产生,Web3.0也就此应运而生。
站在Web2.0的“肩膀”上,尽管现阶段Web3.0仍处于规划和发展的阶段,业界已对其形成一些共性的认知:Web3.0必须是开放的、安全的、呈现去中心化/分布式特质的,且平台和应用必定具有原生通证以保证在运行过程中自动结算各方的利益分配。作为一个全面的体系,Web3.0需要实现存储、协议、网络、机制、应用及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分配方式等层面的全面革新,隐私、数据、权利、审查、身份……都成为与Web3.0紧密相连的关键词。而近年来大火的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高速高可靠移动网络、物联网、智能硬件等也被认为是与Web3.0密切相关的新技术或新概念。此外,智能硬件和物联网也让更多的设备得以接入互联网,从而融入用户的社会生活。
真正的Web3.0将引导互联网走向个人控制数据所有权,以颠覆现阶段互联网巨头垄断互联网话语权的局面,在充分保护每一个互联网用户利益的同时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凭借去中心化存储、无法篡改、信息加密等特点,区块链技术优先“入局”,成为当前Web3.0发展和去中心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角色。对于目前互联网出现的诸多问题,区块链技术也提供了其关于Web3.0的解决方案。针对去中心化运营带来的透明度和信任问题,现有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数据权益通证化、数据确权与授权的应用来解决。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确保用户在Web3.0世界中产生的数据归本人所有,并在创造者授权之前,其他人无权使用。在授权使用之后,数据的创造者也可以借由数字加密货币行业的通证经济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无疑将极大程度提升数据创作者对数据的控制权和经济收益,并实现数据创作者与使用者的良性互动。在这样的互联网环境中,用户的身份将进一步丰富:他们既是创造者,又是使用者;是利益既得者,也是秩序维护者。这种开放数据的模式,将是Web3.0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Web3.0时代,去中心化运营更重要的意义,是保留每个用户在互联网世界“存在的痕迹”。年代久远的资料、喜爱的音乐或游戏,不再会因为平台运营不善或网站迭代而“灰飞烟灭”。现阶段的网络服务往往存在时限,无法长期保有,而Web3.0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像以太坊2.0、Dfinity等号称全球计算机的区块链将为开发者提供基础的计算服务,用户无需租赁服务器,其创造的数据也可以通过IPFS、Sia、OrbitDB等技术进行去中心化存储。数据的去留存续,掌握在每个用户自己手中。以游戏为例,只要用户愿意为游戏运行的区块链智能合约付费,即便整个游戏就只剩下一个人,这个游戏依然可以正常玩。
而在利益分配部分,Web3.0甚至已经在金融领域有“试水”之作。以MakerDAO去中心化借贷平台为例,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超额抵押数字资产来获得锚定美元的稳定币——DAI。基于隐私保护与抗审查的特征,Web3.0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不会像传统银行一样有一个中心化的机构来对用户进行对比审查,其只认同用户不可篡改的记录及实实在在的数字资产。无论用户的现实状况如何,MakerDAO智能合约都将无条件地接收用户的数字资产并将稳定币借给你。这种被称为“开放金融(open finance)”的模式,也为当下的互联网用户窥见Web3.0金融层面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视角。
此外,Web3.0另一个比较显而易见的特点是不需要账户和密码,凭借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用户可以实现跨越平台和系统直接使用。这意味着在Web3.0时代,用户将通过不同的屏幕互相链接,触达包含人工智能算法的多平台多硬件互动的全球区块链网络,并与现实世界产生强链接。这一过程中,去中心化运行带来的任务处理速度低下无可避免,“万物互联”的模式也对高速高可靠网络(例如稳定的6G网络)、隐私计算、物联网、智能设备等基础技术框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显然,Web3.0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唯一可以确定的是,Web3.0不再是少数先锋开路、多数人等待便可迎来的时代。它需要更多的用户主动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才能创造出真正享受权利和值得履行义务的新互联网世界。可喜的是,经过多年发展,这个“用户创造、用户所有、用户控制、协议分配”的时代已不是空中楼阁,相关领域的潜力项目也逐渐崭露头角,以Web3.0领头的一众新趋势正悄然来袭。
现状:曙光初现
在Web3.0概念讨论度直线上升的同时,Web3.0的应用程序也不甘于只存在于概念和畅想中,它们正在从中心化的老牌企业中抢占市场份额,并开始了激烈的竞争角逐。目前来看,Web3.0的核心技术堆栈正在形成,而要搭建符合Web3.0时代精神的应用程序,首先要添加一个去中心化的存储层。
在人类逐步走向Web3.0时代的过程中,传统的中心化存储很难满足未来爆炸式增长的数据储存需求,其弊端也将逐一展现,诸如成本高、安全低、传输慢且易泄露等风险层出不穷。作为互联网的底层设施,传统的数据存储模式显然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如何在保证足够存储空间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很快,业界交出了关于数据存储的解决方案——分布式存储。通过打造面向全球、点对点的分布式版本文件系统,分布式存储能将所有具有相同文件系统的计算设备连接在一起,在兼顾效率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逐渐摆脱中心化机构的控制,将数据回归到个人所有,为用户提供更快、更安全、更稳定的“冲浪”体验。在这一赛道中,IPFS、Swarm和Arwearve是现阶段存储层的明星产品,其侧重点也各有不同:IPFS是一个分布式的点对点超媒体协议,协议内用户可通过世界各地的节点存储和检索数据。Swarm则是一个类似的去中心化存储网络,内置激励系统并通过以太坊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执行存储和检索数据的过程。Arweave走了一条不太一样的道路:它承诺一次付费,永久访问。这对苦“网络服务时效短”久矣的用户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在此基础上,如何组织Web3.0世界的用户,以及为Web3.0用户提供怎样的服务形式和应用场景,也出现了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去中心化”为名的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即是其中一种。
DAO被称为“一种全新的人类组织协同方式”,是指出于某种使命集合在一起,并通过在区块链上执行一系列规则来进行协作的组织。这种“海星”式组织的特征包括信息透明、通证激励、代码开源、社区自治、参与者拥有对组织的所有权、自由开放等。对比传统的组织形式,DAO在全球协作上比传统公司更为便捷,且参与门槛更低,理论上只要有互联网连接,它就可以存在。此外,DAO最大的优势在于其“更透明”的特质,这是由于DAO中的全部行动与资金对所有成员都可见,这极大地减少了腐败和审查的风险。由于其透明度与低参与门槛,人员更替的成本更低。
启动于2016年4月的The DAO,可能是关于这种组织形式最著名的尝试之一。The DAO是一个去中心化风投基金,其运行模式是成员们贡献了以太币,并获得DAO代币作为回报。成员具有审查项目和投票表决的权利,且投票权重与出资额相关。最终The DAO共筹集了1.5亿美金的以太币,却被黑客盗取了6000万美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The DAO现在已经消失,但至今所有人都仍然可以看到所有发生过的交易记录,因为它是在公开区块链上的,这些记录永远不会消失。尽管这不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它无疑成为DAO“透明性”的有力佐证。
类似的例子是构建自动做市商(AMM)的Curve DAO,它会产生手续费并为锁仓的代币持有者们提供收入分红。Curve代币(CRV)的锁仓时间越久,该DAO成员获得的投票权与回报就越多。与按比例进行收益分成的传统公司不同,Curve DAO设立了根据代币持有人的投资时间长短对投票权和收入份额进行加权的制度,利益相关方可通过代币直接控制DAO的资产。这些利益相关方可以是匿名的,且可身处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也有一些DAO是为工作组织起来的,例如专注于服务开发者与设计师的Raid Guild和投身时尚文化并售卖相关产品的MetaFactory。
而DAO的“用武之地”远不止于此。例如DAO可以用于对治理系统的快速测试,对治理方式的有效性与否进行甄别;或者可通过DAO对市场结果进行预测,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还有一种潜在的匿名DAO用例:其中所有成员都是匿名的,可以在DAO中建立声誉,而不必透露他们的身份。这使成员可以在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工作,并奖励其中真正贡献更多的成员,而非“人气更高”的成员,推动奖励机制也朝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至于应用层面,Web3.0相关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互联网与公众生活的融合,类别繁多,涵盖范围甚广,包括金融、游戏、身份、协作及社交等多个方面。目前已经有所发展的主要包括DeFi、GameFi、Social
Messaging、StudyFi、Media、Ecomerce、Security等。其中发展最好的当属DeFi和GameFi。至于在游戏和艺术品加密领域“声名鹊起”的NFT(Non-Fungible Tokens),其交易市场用户已超过2万,交易量也相当可观。NFT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收藏品的数字证书和真实性证明,具有独一无二、稀缺、不可分割的属性。艺术家们可以利用NFT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数字艺术品,每一个NFT都与实物资产或原生数字资产一一对应,无论是原生数字产品,或是将实体物品的链上映射所生成的NFT,都有了其唯一、确定的身份与权属证明,并可以实时追踪其流转、交易过程。可以说,NFT使得数字资产的产生、确权、定价、流转、溯源防伪等环节被重新定义,既保护了资产所有者的权益,也让数字资产的价值进一步发挥。同时NFT还进一步开放了艺术品市场,它打破了传统艺术品销售市场分散且地域性强的壁垒,通过Rarible、SuperRare或市场集合商OpenSea中的任何一个平台都能够促进一个全球连接的市场,用于购买、销售和展示加密艺术。
此外,提供开放无线网络的Helium、音乐流媒体Audius、视频转码和流媒体Livepeer、去中心化的写作平台Mirror、去中心化预言机Chainlink、数字广告行业打造的新代币Basic Attention Token(BAT)、去中心化应用程序新互联网Stacks等应用协议都有望在Web3.0时代成为各自领域的头部应用。
除了上述核心堆栈外,Web3.0还有一些距离终端用户较远的基础设施,比如可信执行环境(TEE)、互联网协议(IP)、混合网络数据包路由等,行业内通常也将其列为Web3.0的核心堆栈。这些技术堆栈虽然距离终端用户较远,但实际上也是有一些进度的。比如:区块分发网络方面有dRoute、BloxRoute等,网络数据包混合路由有NYM等。
连接创造价值,可以预见,当Web3.0时代的生产力赋能个体用户后,个人的价值将会进一步得到凸显,通过场景聚集起来的社会化协同也将促使整个互联网世界发挥更大的价值。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崭新的网络乃至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Web3.0时代要充分考虑其与普通用户的适配性,更需海量的基础建设、技术创新为其夯实基础。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而此间不断尝试和实践所闪烁的光辉,可以是照亮前路的烛火,亦可以是新纪元开启的曙光。
(责编:唐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