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4-02-20
李帝铨:传承中开启未来
本刊记者 周 颖
自古以来,人类便对脚下的这个地球充满了无限的探索欲望,深邃的地底下究竟蕴含着怎样的能量足以翻江倒海?又有多少宝藏和能源等着人类去找寻和挖掘?
在“漫江碧透”的湘江水畔,在“万山红遍”的岳麓山下,有这么一所久负盛名的学府——中南大学。学府之中,有这样一支专门研究地球物理学的特色团队,自成立以来,在何继善院士的带领下致力创新,弦歌不断。他们提出的广域电磁法成功应用于湖南的页岩气探测,其独特的抗干扰能力、工作效率高、测量精度高、成本低、勘探深度大等特点为其他地区页岩气勘探起到借鉴作用,充实了我国页岩气理论研究体系,奏响了一曲来自中国的地球探索强音。
作为团队里的年轻骨干之一,“80后”的李帝铨非常热爱他所从事的这份事业和他所在的这支团队。立身于底蕴深厚的集体中,他正以恭谦地态度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激扬青春,致力创新,希望自己的一份贡献能够为中国地球物理科学发展“添砖加瓦”。
传承深厚底蕴 沐师恩实现成长
“简单”“淳朴”是李帝铨这位“阳光”青年地理科研工作者言谈中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亦如他的经历:2001年至2005年就读于中南大学信息物理工程学院应用地球物理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至2010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硕博连读,获博士学位;之后又回到中南大学从事博士后及教研工作。
在攀爬象牙塔的路上,李帝铨用简单和执著换取了地球物理探索欲望的不断满足。但谁又知道,这位一直执著念书的地理学博士,初涉这一专业时并不是十分情愿,且强烈地想要换专业,好在人生路上遇上了多位“贵人”:当时他的辅导员多次找他谈话,最终让他认识到这一学科的奥妙所在,这一“扎”下去,时间愈久,欲罢不能。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李帝铨从涉足专业之路一开始就对中南大学充满了感情,10年寒窗苦读,丰满羽翼的同时,转了个圈,他又回到最初这个他“放飞梦想”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归属感”,有一个“温暖”、“可敬可爱”的团队;有一个循循善诱的恩师——何继善院士。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他开启了另一段探寻征程。
美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弗兰克·莫里森说过,在地球物理学界,既懂方法原理,又懂研制仪器的,世界上只有两个人,何继善是其中一个。这位曾为中国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科学巨匠,虽年过八旬,如今仍然沉浸在岳麓山下这支焕发着厚重底蕴的团队里,默默支撑着团队乃至中国相关事业的“开枝散叶”,而李帝铨是其中广受润泽的一员。
在李帝铨的眼中,恩师是个话不多,但一生勤勉为学的人,他善于“因材施教”,对于自己在科研中所反映出来的错误常常是“当时不予批评,但总会在适当时机通过实例加以点拨”。导师在为学、为人、为研上所体现出来的种种优秀品质,皆成为李帝铨之后人生发展比量的准绳。
让李帝铨感到高兴的是,导师之外,他还有一群“可爱”的团队成员,平时大家在一起并肩作战,各有所长,互相关心,互相学习。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科学名人牛顿一席话揭示了科学传承的重要性。对李帝铨来说,人生最值得庆幸的是遇上了这些良师益友,他们对自己的关怀和指导,如影,相伴相随;如灯,指明方向。是他们给李帝铨铺设了通向成功的垫脚石。
情牵地球物理 育桃李延续希望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李帝铨所在的这支团队来说,这句话再贴切不过。虽然规模不算很大,但健全的体制、卓著的科研成果足以证明一切。
据李帝铨介绍,湖南是一个贫煤、缺油、无常规气的省份。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9.19万亿方,在全国排第六位,与贵州、湖北相近。勘探开发页岩气资源将是湖南省解决自身能源问题的唯一出路。但湖南页岩气勘探程度低、埋深大,并受地形地貌和勘探费用等因素的制约,常规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无法满足。因此,急需寻找一种具有独特的抗干扰能力、工作效率高、测量精度高、成本低、勘探深度大的地球物理方法勘探湖南的页岩气资源。
在何继善院士多年摸索和创新带领下,团队形成了适用于湘西北地区页岩气勘探的广域电磁法数据处理方法,初步形成湖南省炭质页岩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与体系,并为其他地区页岩气勘探起到借鉴作用,充实了我国页岩气理论研究体系。
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李帝铨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螺丝钉”的作用,虽然比较年轻,在团队的时间也比较短,但他一直力求尽自己所能发挥特长,为团队成长贡献力量。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李帝铨在科研上的成长历程说明了这一点。早在中科院从事博士论文研究期间,他就作为科研骨干参与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的“极低频探地(WEM)工程”,开始了极低频电磁法的基础研究工作。这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计算复杂且国内没有相关前路可循,经过一年多时间推算公式,半年时间写程序,李帝铨首次导出了极低频电磁法的电磁波计算表达式,首次实现了该方法精确的理论计算,为该方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揭示极低频电磁法探测地下电性细结构的理论基础、提高极低频电磁法勘探的分辨率的技术、仪器开发、数据处理和最佳测量装置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有了前期工作的良好铺垫,李帝铨回到中南大学后从事起相关科研工作来得心应手。在博士后工作期间,在恩师何继善院士的引导下开始主攻广域电磁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期间总结出广域电磁法识别深部油(气)藏的技术方法及流程,极大提高了广域电磁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效果,为火山岩型油藏勘探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对李帝铨来说,曾经他因不知道地球物理学的奥妙而有意远离,但当他一头“扎进去”,逐渐产生了“迷恋”,他喜欢解开地球未知带来的快感,喜欢到野外去探索带来的心情欢愉。从事专业工作以来,他的足迹已经遍及全国各地。
通过新疆吐哈盆地东部哈密地区广域电磁法探测研究,他和团队成员们一起修正和完善了工区的断裂系统,揭示了火成岩的分布与埋藏情况,综合评价划分了18个有利区,为油气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大力支持;通过彭阳地区含油富集区筛选新方法试验研究,他们在常规地震勘探出现技术困难,资料采集难度大,地震资料品质较差、信噪比低、目的层频率低的黄土塬地区,通过广域电磁法研究精细刻画研究区低幅构造、地层发育特征;建立广域电磁与深部油(气)藏的关系,总结出广域电磁法识别深部油(气)藏的技术方法及流程;提出新的勘探有利区9处,为长庆油田彭阳地区的油气资源进一步开发提供了重大支持,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科研之外,李帝铨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重任。在学生们的眼中,年轻的李老师“亦师亦友”,是可以跟他们无障碍沟通的“大哥”。正因为年轻,李帝铨引导他们的方式也显得“可亲可近”。让李帝铨感到自豪的是,在最近的一次考试中,他所带领的班级表现优异,年级前20名里有13人来自他所带领这个班级。
自古有云:“长江后浪推前浪”。十多年前,李帝铨还是中南大学里一名聆听恩师教诲的学子;十多年后,他摇身一变,成为跟昔日恩师一样哺育桃李的园丁,在他身后,一群更年轻的学者也在慢慢成长起来,科研有延续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