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经天纬地开新篇 行稳致远续弦歌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02

——记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杨昆

刘 佳

 

 

人类活动80%以上的信息都与时间和位置息息相关。从关注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四季物候的朴素人地关系开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所蕴含的内容日趋丰富。时至今日,地理信息已不仅限于方向、方位、坐标点等基本空间信息范畴,其内涵及外延不断扩展,在具体的应用实践中,更已成为“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

从这个角度出发,综合集成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和计算机技术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瞄准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重大战略需要,开展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关键技术公关,是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城市地理信息团队领衔教授杨昆一直在做的事情。

 

励志于“懂云南、更懂云南城市”

 

多年来,杨昆带领团队立足云南,综合自然与人文研究方法,系统深入地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理,从源头和整体的不同方向,分别研究了城市扩张与城市热环境、大气污染等形成的时空关系及耦合机制。以时空大数据为基础,他们从地理学视角,在国内开创性地研究了PM2.5污染与能源结构、生态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不透水地表扩张的时空关系,构建了PM2.5污染区域传播数字模拟模型,揭示了中国PM2.5污染的空间分布模式,发现了中国PM2.5污染东高西低的区域差异特点与中国人口分布密度特征曲线(胡焕庸线)所划分出的人口空间分布规律相一致。在国家公安部示范项目支持下,杨昆主持完成了国内首个涵盖全警种业务的城市警用地理信息综合应用系统,并在昆明市公安局部署应用。与此同时,他主持编制的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城市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也在全国公安系统颁布实施。

近期,受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和公安厅的委托,杨昆带领团队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参加瑞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他与团队利用遥感技术提取了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市区域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情况,结合气象条件、被感染人数和空间分布,构建了新冠病毒室外大气气溶胶和降雨径流传播模拟模型,分析了边境线潜在偷渡通道,模拟了新冠病毒在风和降雨的作用下通过气溶胶和地表径流扩散的过程和机制,研究方法与结论得到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肯定,为瑞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撑。

盛名之下,初心不忘。对于先后获得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昆明市信息化建设先进个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奖励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物)等荣誉的杨昆来说,这些在国内具有首创性的研究成果,其重要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推动相关研究成果为现代城市治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才是团队上下一致的、不断追求的奋斗目标。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据杨昆介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需求对城市生态治理、城市数字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推动相关研究成果落地的过程中,他与团队关于城镇化的湖泊水环境效应问题的研究,最先应用于昆明市、玉溪市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其中,相关成果为以昆明为代表的城市智慧治理赋能,充分发挥了治安、地震预警、疾病防治等“预警”的力量,极大地降低了城市空间自然和人为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在解决城市生态治理、城市数字治理的若干棘手问题后,如何发挥区位优势、助力云南省在“一带一路”过程中更好更快发展,成了摆在杨昆面前的重要课题。在云南省政协重点调研课题“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构建南方丝绸之路旅游文化圈”的研究过程中,他提出由政府“自建、自管、自用”建设模式转化为引进企业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被昆明市政府采用。“一部手机游云南”等项目先后落地,利用GIS技术实现山地城镇古村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的传承、保护、演绎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推广的理论与方法,为保护和传承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提升云南旅游吸引力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杨昆及其团队将目光投向云南国际化需要,围绕“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合作需要,开展了“跨境区域城市网络构建与协同治理”方面的研究,将学科优势投注到政协提案、学术报告、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中,为推动云南省跨越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行性方案。

 

吾等自有后来人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在深耕科研之路的同时,杨昆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始终是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只要走进云南师范大学,就能听到学生一声声亲切的“杨老师”的问候。时刻谨记教师职责的他,每学期都承担着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习惯”,他雷打不动地坚持了二十余年。

杨昆说,他与团队之所以能坚持科技攻坚、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其中的秘诀之一,即是坚持“以所学所研服务国家战略、用科技成果助力百姓民生”的初心。从这个意义出发,弘扬爱党爱国的精神,为正在成长关键期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亦是他的首要任务。为此,杨昆团队定期开展师生学习交流会,带领学生上思政课,帮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与家国情怀。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杨昆将其研究方法和成果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并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GIS应用技能大赛,为学生熟悉系统操作、接触实践提供了更多机会。“懂原理、会操作、肯实干、善思考”正成为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学生的亮眼标签。

杨昆始终认为,对学生的教育和关注不应只停留在学生的求学阶段,应持续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与潜能,并从中找出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后续人才培养中探讨解决途径。为此,他在分析了地理信息产业与数字经济发展对地理信息专业人才新的需求后,提出了地理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3332”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相关人才培养成果获得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躬耕科研硕果累累,教书育人桃李芬芳。杨昆始终不忘初心,继续走在前进的路上。谈到未来的规划,获得202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杨昆坦言,他将与团队一道继续致力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城市治理重大问题的融合,深化城市生态治理、数字治理和跨境区域国际城市网络协同治理三方面研究,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不断完善现代城市治理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继续探索地理信息科学体系的应用边界。与此同时,他期待将科学研究反哺课堂教学,回归教育本真与学生需求,为边疆师范高校培养一流地理学拔尖人才与卓越教师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责编:唐一白)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