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21

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8日发布《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介绍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活动主要进展、未来5年主要任务,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航天事业的了解。

白皮书约12 500字,除前言、结束语外共包括6个部分,分别是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发展空间技术与系统、培育壮大空间应用产业、开展空间科学探索与研究、推进航天治理现代化、构建航天国际合作新格局。

白皮书说,中国始终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以和平为目的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

白皮书指出,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基本建成,卫星通信广播服务能力稳步增强,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天问一号”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白皮书说,未来5年,中国航天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元宇宙白皮书》发布

 

《中国元宇宙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发布会126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发布会是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拟举办的首届“中国元宇宙科技传播大会”的预热活动。白皮书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大数据与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北京信息产业协会、中关村数字媒体产业联盟和中国市场信息调查业协会区块链委员会联合组织全国130余位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产业界的专家,历时两个月编写而成。

发布会上,国科创新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龚才春博士详细介绍了白皮书的整体结构、主要内容以及编写的过程。

据了解,白皮书分为926章、共50余万字,分别从元宇宙的缘起、现状、技术、产业、法律与监管、伦理与风险、经济、人才和畅想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是目前国内元宇宙领域方向明确、观点权威、视角完整、思考深入的著作之一。白皮书的发布,对元宇宙概念、元宇宙应用场景、元宇宙技术、元宇宙未来发展趋势的普及,对人们工作生活因元宇宙可预见的改变认知,以及对元宇宙相关产业健康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大数据与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峰、中国大数据网执行总编兼CEO刘冬冬、北京信息产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邝世诚、中关村数字媒体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王斌分别代表白皮书编写组织方出席了发布会。除现场参会人员外,白皮书其他编委成员和部分产业界代表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了发布会。

 

2021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创新高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根据初步测算结果,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27 864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2.44%,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我国研发投入强度再创新高,已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

2021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R&D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比上年增长14.2%,增速比上年加快4个百分点,延续了“十三五”以来两位数的增长态势。按不变价计算,R&D经费增长9.4%,高于“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不低于7%(不变价)的预期目标,实现良好开局。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132个经济体中位列第12位,较上年再提升两位,稳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首位;自2013年起,我国排名保持持续稳定上升势头,9年间提升了23个位次。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2021年我国R&D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为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增速较上年加快5.8个百分点,恢复到疫情前两位数的增长水平,增速比全社会R&D经费快1.4个百分点。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达到6.09%,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扭转了上年因疫情影响占比下降的局面。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2021年中央财政本级预算中基础研究支出比上年增长10.6%,有力支撑了基础研究的开展;当年编制完成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方案,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在空间探测、核物理、量子科学、生物工程等多个原始创新领域取得新突破。

“我国R&D经费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反映了各地区各部门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成效。”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张启龙指出。但也要看到,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R&D经费投入在规模、结构和效能等方面仍有不足,未来应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政策落实落地,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世界大型真菌分类系统及信息平台上线

 

122日,在广泛的国内外合作基础上,中国科研团队建成了世界大型真菌分类系统及信息平台。

目前人类对真菌资源的认识还非常欠缺,如全球真菌估计有220万至380万种,但被描述的只有约15万种,其中包括约4万种大型真菌。加快真菌资源的认识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显得十分紧迫。

在分类学上,大多数大型真菌物种来自担子菌门,少数来自子囊菌门。随着真菌分类学的进步,以及类群间进化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真菌分类系统近年来经历了大量的调整,这让使用者难以把握。而相同类群却拥有不同分类系统的问题也很普遍,所以分类系统的不稳定给名称使用者及资源的开发利用者带来极大的困扰。

过去5年多,中国科研团队构建了担子菌门多基因和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图谱、划分了担子菌门骨干类群演化时间范围,梳理了担子菌门所有属的分类信息,并开展了广泛的国内外合作,最终修订了担子菌门完整的分类系统。结合子囊菌门中涉及大型真菌类群的最新分类成果,建成了世界大型真菌分类系统及信息平台。

该平台提供信息包括大型真菌从门至每个属的系统、完整的分类大纲。这将满足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相关信息的需求,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有力促进大型真菌分类系统的稳定性和前沿性。据介绍,为保证分类系统的不断更新及学术可靠性,该平台还成立了大型真菌分类系统国际专家咨询组,实现了分类系统的持续维护和更新。

 

银河系首次发现超强磁场新天体

 

通过分析平方公里阵列(SKA)低频先导望远镜的巡天观测数据,中外天文学家首次在银河系发现一颗具有超强磁场的新天体——一个具有异常缓慢周期性辐射的射电暂现源。近日,国际权威期刊《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这颗射电暂现源于2018年年初出现,其爆发周期为18分钟左右,比已知最长的脉冲星爆发周期长9倍,每次爆发持续3060秒,也包括短时标(<0.5秒)的爆发。在更多情况下,观察到的是比较平滑的、以小时为单位演变的轮廓。在爆发期间,它是150MHz波段南天最明亮的30个射电源之一。这一发现是人类在银河系银道面区域,首次探测到的长周期暂现源,为搜寻低频暂现源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

随着这一超强磁场新天体的发现,以中国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及其先导望远镜为代表的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正以更深入、更广泛的观测能力,迎来射电暂现源研究的新时代。目前,中外研究团队正利用“默奇森宽场阵列(MWA)”开展系统性的搜寻,以发现更多这种类型的星体,并建立一个大样本进行统计研究,从而填补磁星研究的空白。

(责编:李莉)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