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潜心探索脾胃之道 扎根中医方得始终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20

——记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

吴应清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古典名著《黄帝内经》讲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也就是说将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比作仓廪,可以摄入食物,并输出精微营养物质以供全身之用。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营养物质,可见脾胃在人体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民间,经常流传着“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的说法,而脾胃疾病的治疗也成为中医的研究特色之一,并一直流传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兼西苑医院脾胃病研究所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唐旭东,从事临床工作39年,主要致力于脾胃病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及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在治疗脾胃疾病的道路上,他和团队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医的特色研究道路。

 

传承、创新中医脾胃理论,推动中医脾胃病学新发展

 

中医药研究源远流长,怎样在保留其传统特色的情况下,根据时代的发展及脾胃疾病变化进行一定的理论革新,唐旭东及其团队一直行走在科研探索、实践的道路上。

在此之前,唐旭东的导师董建华院士曾对脾胃学说潜心研究,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脾胃“通降论”。“通”即“六腑以通为用”之意,指胃的气机宜通畅无阻;“降”指胃气具有下行传导的作用,在食糜传入小肠、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大肠传化糟粕乃至胆汁排泄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脾升胃降”是通降论的核心之一。在脾升胃降的进程中就需要调动全身脏腑的气血来辅助其进行相应的调理。在这一背景下,更要重视其他脏腑和脾胃的关系。例如,一般在胃病初期主要以胃气失和为主,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就会经历从胃病到脾病的转化,这个时候,人体的疾病就会由实转虚。

跟随董建华院士多年,唐旭东在继承脾胃“通降论”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医学有关消化系统生理与病理的认识,并充分考虑现今社会背景下民众生活习惯变化对脾胃功能的影响,结合多年临床实践,他对通降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成功创建了脾胃病临床辨证新八纲——脏腑、虚实、气血、寒热。在新八纲中,唐旭东团队主要通过辨脏腑——明确发病病位;辨虚实——明确病证特性;辨气血——明确在气在血;辨寒热——明确机体状态;以此对脾胃疾病进行更好的治疗。

不同于传统的八纲辨证法——阴阳、虚实、寒热、气血,唐旭东在新八纲中,并不是将阴阳摒弃不用,而是将其渗透到新八纲的各个层面。如今,“脾胃病辨证新八纲”已成为消化系疾病临床辨证中提纲挈领、实用效验的诊疗策略与方法,具有极大的临床指导意义。

唐旭东团队精研传统脾虚理论、补土理论及董建华院士“通降论”学术思想,提出治疗脾胃病的“调中复衡”理论,肠道脾胃升降相因,降在先,通降即为补;纳化相协,调为要,上中下兼顾;脾胃辨治,论分合,燮理有侧重,五脏调理,土为枢,平衡乃关键,分条列举“调中复横”临证技法。

除此之外,唐旭东团队还创新脾虚理论研究模式,提出“脾主运”“脾不运”“脾主化”“脾不化”的分解设计理念,创新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腹泻的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化脾虚理论的科学内涵研究,为功能性胃肠病的系列治法、系列验方、病证结合诊疗方法的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创立新模式、树立典范,深化脾虚理论的内涵研究和临床应用。

 

创新领域内诊疗标准和规范,引领脾胃病中医药临床技术标准化工作和学术发展动向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在唐旭东看来,中医药临床研究采用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是必然趋势。采用现代医学的诊断标准不仅有利于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同时也利于中医药走向民间,扩大中医药的影响。一直以来,唐旭东及其团队就十分重视脾胃病中医药临床技术标准化建设。

在临床研究中,通过测评患者对自身疾病症状及其对日常生活影响所持的态度,来决定治疗方案及作为评价疗效的工具已经越来越普遍。“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有客观的理化指标,很多慢性病还有功能性胃肠疾病是缺乏这些客观化的指标的,更多的是靠症状表现、患者感受满意度这些软性的东西来决定的,而这些软性信息大多都靠大夫的询问,而不是源于患者的第一感受和第一疗效。”唐旭东的学生——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王萍说。

在这一背景下,唐旭东团队基于临床实际需求,开始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制作相关量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参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关于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PRO)量表指南草案,结合功能性胃肠病(FGIDs)常见胃肠症状重叠、现有测评量表难以全面测评的焦点问题,从反流、消化不良、排便状况等6个维度编制而成PRO量表并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解决了功能性胃肠病胃肠症状重叠评价的难题。在此之后,唐旭东拿着团队制作的量表与西医进行研究交流时,西医也十分认可这一量表所反映的疗效。

在中医研究中,安慰剂的恰当使用是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中药汤剂具有特殊的气味、色泽和口感,在其安慰剂的制作上存在极大的困难。在这一现状下,唐旭东及其科研团队经过不断的探索,首次建立了含5%原药的中药汤剂安慰剂制作方法,为中药复方汤剂的临床高级别循证研究提供了支撑。在此基础上,他们从外形、颜色、味道及疗效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在复方中药临床研究中开创了先河。

除此之外,对中医相关疾病的标准制定也是唐旭东团队的工作重点之一。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性状或排便习惯异常为特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患者常因症状长期反复发作、不能及时确诊和治疗效果不理想而频繁就诊,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中医药对IBS的治疗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但其疗效一直难以被国内外广泛认同,其中除了临床研究科研设计的原因之外,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是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IBS临床评价的困境,唐旭东率先建立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权重,为复方中药的评价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促进了中药新药的研发,率先建立了涵盖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4个层面反映中医药特色的IBS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评估其应用权重,并以此评价开发了治疗IBS的肠安I号方(药物已转让),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来,在唐旭东及其科研团队的不断努力下,他们牵头制定了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学会、协会等标准68项,涉及病种达20种,在30余个国家级大型消化研究平台推广使用。2017年以来,团队编制用于肠易激综合征、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3个病种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联合中华医学会制定《胃癌前病变中西医整合管理指南》。同时,他参与亚太地区功能性胃肠病专家组,围绕功能性胃肠病胃肠症状重叠这一临床难题,将中医整体化与辨证论治的优势与证据写入国际共识。

 

加强团队发展与平台建设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对于科学研究而言,研究平台的搭建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与根基。在王萍的眼中,唐旭东一直是一位思想开放、博学而又眼光高远的师长,他的心始终牵挂着脾胃病学科的长远发展。

为了能对脾胃疾病相关理论的内涵以及相关药理药效的开发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唐旭东牵头成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虚重点研究室。研究室以脾虚理论为指导,以发展中医脾胃病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开展了中医脾虚相关的理论研究、临床应用研究与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创新了脾虚理论研究模式,为深入阐明脾虚理论的科学内涵做出了示范与引领。

科研引领与传承是唐旭东人生的一大课题,在他看来一支具有科研实力与凝聚力的团队会让科学研究开展得更加顺利。通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目前,以唐旭东为带头人的团队现有成员36人,逐步形成了一支由中医传统理论、现代医学、临床方法学等多学科、梯队化、专业化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

多年来,团队以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为重点,创建符合国际规范的临床研究平台,包含中央随机系统、电子病历采集系统、美国人体研究保护项目认证协会(AAHRPP)认证的受试者保护体系。目前已有180多家单位、50多个临床研究项目应用该系统。

基于所创建的平台,唐旭东团队完成了12项消化系统难治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4411例患者),筛选出了逆转胃癌前病变异型增生的系列方药,制订中药辨证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旋杆菌耐药的方案,全面提高了复方中药疗效评价研究的证据级别,引领复方中药临床研究的顶层设计;相关研究成果被欧洲全面管理胃癌前病变的最新指南《胃上皮癌前疾病及病变的管理》(MAPS Ⅱ)引用,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典范。

如今,为脾胃研究奋斗了几十载的唐旭东仍未停止自己的脚步。每天繁忙的工作占据了他大部分生活。在学生们的眼中,唐旭东在学术上要求严谨,但是生活中却异常朴素。对他而言,能合同团队之力,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便是人生中最有价值、最幸福的事情了。未来,他仍会在这项事业中深耕下去。

(责编:张闻)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