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20
干思思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们将“人工智能”一词看作独立的名词,南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秦岩丁却认为它像极了在语句中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我们做人工智能研究,不是为了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研究方向,是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或工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的,就像一个形容词,必须和具体的应用场景相结合才能发挥其优势。”
科技创新助力医疗发展
结合应用场景创新,人工智能已在智制造、教育、医疗等领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为了拓展研究方向,秦岩丁参观了大量医院并观摩其手术状况。“我们的医疗手段,尤其是手术治疗手段保留着大量的人工操作环节,很多前沿的技术并没有在医疗行业里面得到很好的应用。”而在医疗资源数量、质量不足的情况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诊断、治疗,是解决我国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的众多方案中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方向。秦岩丁从微纳操作机器人向医疗与康复机器人研究方向拓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
以中风为例,据2018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计,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我国已成为中风发病率最高和疾病负担最重的国家。中风患者得到救治后,其肢体功能主要通过康复训练进行恢复,而大部分中风患者面临两大难题:第一,病患数量较多,康复医师人手严重不足;第二,专业康复训练成本高、周期长、负担重。针对这类情况,秦岩丁想:“如果我能够做一个方案,让机器人学会医生的技能来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就可以把机器人放在家里,让患者自己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效率的同时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除了康复机器人的研究,秦岩丁还在进行着临床手术需求的医疗机器人研究。目前,他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术前手术规划与术中主动导航系统”正在研究中。在切除椎板的手术过程中,不同患者的脊柱解剖结构、椎管病变状态及机体生理特性的个性化差异限制了标准化手术的有效性,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病人高位截瘫。这种情况下,手术的成功率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主刀医生的经验,而刚毕业的年轻医生需要7~10年的临床的经验才能独当一面。
为了让普通医生也能完成这一高难度手术,从而使我国医疗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人民也能够享受好的医疗资源。秦岩丁及其团队创造性地将光学导航装置与机械臂集成,将光学导航、机械臂规划、实时协作等多方需求集成于主动导航系统,以实现安全、高效、可靠的术中主动导航,为机器人安全、准确完成手术操作提供支持。秦岩丁从事科研工作的目标不仅在于取得学术上的突破,更是在解决国家技术问题的同时为祖国培育人才。
立足实践 因材施教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对每位青年学子的期望与鼓励,也是秦岩丁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我们培养人的最终目的还是奉献社会。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大学教师,首先要能做好科研、了解学科的前沿方向,否则培养出的学生也只会一些‘老掉牙’的技术,还怎么为社会作贡献?”在秦岩丁心中,科研项目不仅是为国家解决难题的途径、连接时代潮流的纽带,更是必不可少的教材及学生的试炼场,最让他兴奋的就是学生能在科研过程中成长起来。
一次,秦岩丁课题组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案,用以提升电压陶瓷控制器的运动性能。但他在技术推广时遇到了一个难题:用户追求的是算法操作的便捷性,与科研人员的需求存在巨大差异。然而,在简化控制程序的同时保证其控制效果是非常困难的,多次攻关尝试的过程中,课题组内主要负责这一工作的学生曾几度濒临崩溃,研究进展也十分缓慢。“当时我对他说:‘你先不要想这个方案了,出去散散心,一星期后再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人长期思考同一个问题,就容易陷入“怪圈”中很难脱身,更不必说解决问题。当这名学生听从建议,一周后再次进行攻关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突破,并且凭借这一研究获得了国际学术会议的最佳学生论文奖与南开大学“校长杯”一等奖,时至今日秦岩丁仍对此感到欣慰和自豪。
秦岩丁对待学生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因而除最基本的专业能力之外,他也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就是综合素质要强,如果连基本办公能力都不行,就很难让人相信其专业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假如学生的接人待物能力不好,他就特意安排学生做市场调研、学术会议志愿者等看似无关科研的工作;假如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基本办公能力不行,他也会特意安排学生做相关工作。“我们的社会分工不是按照专业进行的,解决问题需要运用大量非专业知识。要是学生遇到的所有问题都需要导师、学长的点拨,那么他永远不能独立。”如今,秦岩丁已然是一位教学有方、令人敬爱的师长。
修身育人 报国心切
20年前,秦岩丁就读于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他说:“是天津大学系统地培养了我,使我得以掌握做科研的方法与流程。”本科至博士期间,秦岩丁接触了大量如机器人、自行车、工业设计等不同方向的科研知识。“正是由于当时接触了比较宽广的知识面,我才能够看清楚真正想要做什么。”但这也使年少轻狂的他不可避免地在开始做事之前就产生了“我什么都能做好”的想法。成长的契机出现在2009年,秦岩丁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前往美国学习。“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里大学教授治学非常严谨。”从给本科生上课用的每一页幻灯片、讲授的每一个科研案例……方方面面他们都能保证其严谨性,这带给秦岩丁很大的触动。“那一年之后,人就静下心来了,觉得科研还是要扎扎实实地努力做。”
如果说在美国求学的经历主要是让秦岩丁能够真正沉下心来做科研,那么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求学及工作经历则是为他从博士生转变为老师奠定了基础。彼时秦岩丁负责协助导师完成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制订每个学生的培养方案,撰写团队的项目申请书。这些工作使他明白了自己一个人做科研和带领一个团队做科研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也由此获得了科研团队管理、人才培养的第一手经验。
和广大外出求学的学子一样,秦岩丁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学成归来,报效家国”的想法始终萦绕在他心间,而博士后时期正是一个人做科研成果的黄金时期。因此当2013年南开大学向他递出橄榄枝时,他立刻向导师提出了自己的归国想法,请求其更改自己还有一年才到期的合同。在导师几次三番挽留之下,秦岩丁仍坚定不移地表示:“教授,我是肯定要回中国的,现在有这么好的一个机会,我愿意马上回去。”同年6月,秦岩丁回到天津,并于7月担任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讲师一职。南开大学学风清正,同事之间、师生之间氛围十分融洽,可以说,是南开教会了秦岩丁如何教书育人,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至今日,秦岩丁已在南开大学任教八载有余,其间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科技人才,而这正是他多年来一直追求的。“能够为国家储备优秀人才,是我们大学教师至高无上的荣誉。”他说。
着眼当下,秦岩丁还将与团队共同攻克当前研究中的科技难题,争取出色地完成国家交付的任务。放眼未来,他希望团队的方案、技术能够走出实验室,真正让医院和患者受益。他还对自己的研究生们寄予了厚望:愿他们都能够成为各自行业的翘楚,将来有一天能够带给社会和母校更大的回报。
(责编: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