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赵正旭:敢为人先 助力航天梦想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20

王思瑶

 

 

202011244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运送“嫦娥五号”探测器至地月转移轨道。在此次任务中,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赵正旭领衔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航天可视化团队研制的探月工程三期遥操作作业平台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在探月工程三期遥操作作业平台的背后,是赵正旭持之以恒的研究与实践。他研发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系统及地外遥操作操控作业平台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为我国载人航天、深空探测、探月工程及空间站建设提供了精确实时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手段,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科研空白,为解决我国航天事业“卡脖子”技术问题作出了杰出贡献。

太空是如此辽阔而深邃,要想继续探索未知的旅程离不开以赵正旭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他期待着用可视化航天系统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再建奇功,开启新的篇章。

 

毅然回国

 

赵正旭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8年,他成为国内第二批公派英国的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生活、学习,困难超乎想象,但赵正旭从不畏难,只用了半年时间,就获得英国皇家技术顾问奖学金,生活费、学费全免,直接攻读博士。

1992年,博士毕业的赵正旭,因机械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专业背景,痴迷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与系统开发,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地开始了深空探测系统的研发工作。这也成为他生活与工作的一部分,即便是茶余饭后闲暇时,也在“琢磨”。

一年后,刚满35岁的赵正旭当选英国德比大学终身教授,当时在这所大学5600多名专职教师中,终身教授只有15人。19978月,赵正旭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鼓励他们这些留学人员回国建功立业。这次见面深深地触动了赵正旭的赤子之心,也成为他日后回国的契机。

2008年,赵正旭毅然放弃英国的优厚待遇,带着自己研究了16年的深空探测系统回到祖国,进入石家庄铁道大学,创建了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迅速投入到航天测控可视化技术攻关中。

赵正旭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萤火一号”发射任务。由于其团队成员从来没有接触过可视化技术,这次航天任务对团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机会和挑战。面对像天书一样的轨道根数、姿态四元数、地固系、地惯系等航天专业术语和航天知识,赵正旭和团队成员迎难而上,在实验室开始了“长征”。炎热的夏天,处于扩建中的实验室正在连接电缆,空调不能开放,团队成员就在晚上干活,“桑拿天”里守着几台上千瓦的工作站干了一个又一个通宵。在经历了两个月的攻坚战后,他们终于拿出了“萤火一号”任务三维可视化平台的原型系统。

有了“萤火一号”的成功,赵正旭和团队承担了“嫦娥二号”绕月探测三维可视化任务。赵正旭亲自上阵编码,开启了“拼命三郎”模式:把自己研究了16年的虚拟现实技术全部奉献出来,带领团队日夜赶工。没日没夜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回报——201010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其飞天绕月之旅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状态都实时、准确、直观地呈现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巨幅液晶屏上及广大电视观众的眼前。

此后,时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领导给团队发来感谢函,赞誉赵正旭和团队“充分展现了开拓创新、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严谨细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20113月,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授牌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为“最佳合作单位”。

 

勇攀高峰

 

在回国后的十余年间,赵正旭带领团队敢下先手棋、善打主动仗,布局高端科技,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用创新与担当交出一份成果丰硕、亮眼提气的科技答卷。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从机械臂展开到对接部件启动,航天器涉及部件比以往多出不少,并且多部件同步实时动作……这些都对可视化系统的实时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赵正旭主动增强新系统实时接收并同步处理数据的能力,实时准确展现两个航天器对接时的细节,可视化系统与指挥控制系统进一步融合。

在“天宫一号”处于“临战”状态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提出新的功能需求,需要修改系统。这并不是简单地重写一部分代码,而是牵一发动全身,修改过的部分如果没有足够时间去测试和联调,还会带来极大的风险,但赵正旭迎难而上,他一宿没合眼,完成了系统的改造,不但满足了技术人员的新需求,还保证了系统整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正是在这样一丝不苟的钻研中,赵正旭和团队已经参与并圆满完成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交会对接任务,“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交会对接任务,“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交会对接任务,“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二号”交会对接任务,“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交会对接任务,“天和”核心舱与“神舟十三号”交会对接任务;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五号”T1飞行试验器,“嫦娥四号”及“嫦娥五号”任务的可视化飞行控制指挥与遥操作操控任务;深空探测“萤火一号”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等40多次航天任务。

201912月,赵正旭和团队主要成员经山东省人社厅批准为山东省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迁至青岛理工大学。同时,赵正旭与国家天文台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中国天眼”)基地合作,开展天眼FAST三维可视化模型、可视化系统研发及天文和航天科普基地建设,继续往更广阔的宇宙空间迈进。

 

最高褒奖

 

细数赵正旭和团队过往的荣誉,不难看出他们在这些年中为科研付出了多少努力:赵正旭2015年入选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20219月获评“2021年度齐鲁最美教师”,202112月入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团队荣获2011年度“感动省城”十大人物(群体),2018年获批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和石家庄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2019年团队获青岛理工大学“感动理工”人物特别贡献奖,2021年测控技术与机电工程教师团队成功入选第二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复杂网络与可视化研究所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十三五”预研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优秀奖1项,河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这些荣誉是对赵正旭和团队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最高褒奖。

尽管早已取得了如此不俗的科研成绩,但是赵正旭只是谦虚地说:“我研发这些不是为了钱,只想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点事。”虽已年逾花甲,但他想为祖国继续贡献力量的心却不曾改变。这份对科研、对祖国的深情和热情,激励和感染着团队里的年轻人。在赵正旭的带领下,他们也同样在争分夺秒地创造着无愧于时代的更大业绩。

展望未来,赵正旭和团队的工作重心将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服务军民融合战略,承接国家重大示范工程项目;二是聚焦海洋工程装备,推动复合陶瓷涂层及产业应用;三是深耕工业基础技术,促进高端清洗技术及产业应用。“科研之路永无止境”,赵正旭期待和团队继续创造新的研究成果,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责编:苏寒山)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