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26

农业农村部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成立

 

714日,农业农村部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揭牌成立。实验室将聚集中国农业科学院基因编辑优势科研力量,助力我国在农业基因组编辑核心技术研究领域抢占国际制高点,全面提升我国生物种业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保障国家种业和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据介绍,基因编辑技术是具有颠覆性、引领性的生物育种前沿技术,美国、日本等国已累计批准150多种基因编辑农产品进入商业化生产。我国在农作物及农业动物等基因编辑技术体系研发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进展,处于国际领跑或并跑地位,为农业领域基因编辑工具研发和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我国农业基因编辑领域在原创性研究方面仍有差距,尚未完全突破基因编辑工具的原始核心专利。

为推进基因编辑工具和技术原始创新及其在重要农作物、农业动物等农业生物中的开发利用,并进一步支持南繁硅谷建设,农业农村部批准中国农科院南繁育种研究中心建设农业农村部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将以基因编辑工具底盘技术原始创新、共性衍生技术研发、基因编辑产品创制和产业化应用为目标,开展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致力于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系统,培育突破性新品种,构筑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工具和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新型产业链,加快填补基因编辑技术短板,在种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尽快取得突破。


2021年全国高校院所专利转让许可2.7万次

 

2021年全国高校院所专利转让许可达2.7万次,同比增长33%,是全国专利转让许可总体增速的近2倍。”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雷筱云7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高校院所专利转化运用成效。

高校院所是创造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宝库”,掌握大量未实施的专利。长期以来,在专利转移转化方面,一直存在着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难”、中小企业技术“获取难”的“两难”问题。为此,近年来我国在政策引导和制度供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推动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专利开放许可,是专利法第四次修改创设的新制度,也是简便快捷的“一对多”许可方式,有助于促进供需对接、提升谈判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专利转化运用提供了新途径、新模式。2022年以来,为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平稳起步、高效运行,国家知识产权局向地方知识产权局印发了《专利开放许可试点工作方案》,计划在2022年年底前,发动超过100所高等院校参与试点,达成专利许可超过1000项。

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推进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和专利开放许可制度的实施,发布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数据,出台专利评估指引国家标准,为开放许可定价提供方法指导和数据参考,从高校院所供给侧和中小企业需求侧双向发力,推动高校院所创新成果转化见效。

 

中国首次发现2.55亿年前真钱伯兽化石

 

中国科研团队在内蒙古大青山发现的一件“怪物”化石,经最新研究确认是已灭绝的、约2.55亿年前的兽头类动物——真钱伯兽。这是中国境内首次发现真钱伯兽化石,也是真钱伯兽化石发现至今近百年来世界上迄今所知的第三件化石标本,此前仅在南非发现两件真钱伯兽头骨化石。

内蒙古大青山二叠纪晚期脑包沟组(距今约2.56亿年~2.52亿年)地层中的真钱伯兽化石,是一件近乎完整的带下颌的头骨标本。经过精细修复和形态对比研究,认为其形态与南非的化石标本存在差异,故建立新种,并按学界惯例以发现者姓氏命名为“刘氏真钱伯兽”。

“刘氏真钱伯兽”化石发现及最新研究进展论文,由我国科研人员与阿根廷科研人员合作完成,并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生物学快报》(Biology Letters)在线发表。

此次研究最受关注的是刘氏真钱伯兽是否有毒牙的存在,特别是其犬齿。不过,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化石标本,并没有发现任何支持毒腺或毒牙的证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支持真钱伯兽前颌骨窝容纳气味腺而不是毒腺的假说。研究团队后续还将对化石标本进行深入研究,补充更扎实的证据来讨论刘氏真钱伯兽前颌骨窝的功能。

 

中国第二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

 

北京时间7130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链二号03星”。至此,中国第二代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天基测控与数据中继能力大大提升。

“天链二号03星”是中国第二代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的第三颗卫星。卫星入轨并完成测试后,将与“天链二号01星”“天链二号02星”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可具备满足中低轨道航天器全球覆盖的能力,并提供24小时无间断通信。

“天链二号03星”的成功研制,验证了“天链二号”卫星具备快速研制的能力,为后续多星快速在轨组网提供支撑,进一步加快中国天基测控与传输网络建设的步伐。当前,中国已经成功研制两代地球同步轨道数据中继卫星系统。第一代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105五颗卫星,第二代目前已成功发射“天链二号”0103三颗卫星。

中继卫星主要服务于航天器,就像“卫星的卫星”。“天链”中继卫星最主要任务是为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等载人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天地通话、太空授课、交会对接、出舱活动等重要任务的通信就是以“天链”中继卫星为主来完成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天链”中继卫星逐渐拓展应用。如今,“天链”中继卫星还可为中、低轨道资源卫星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为航天器发射提供测控支持。

 

“嫦娥五号”月球土壤样品表面微结构研究取得新进展

 

数十亿年来,月球上的土壤受到微陨石轰击、太阳风、宇宙射线中的带电粒子辐射等太阳风化的作用,其表面微结构和化学组分与地球土壤有较大区别。我国“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属于最年轻的玄武岩,且取样点的纬度最高,为探究月壤在太空风化作用下的物质和结构演化提供了新机会。

近日,中国科学家通过合作对月壤中主要矿物铁橄榄石、辉石和长石开展了系统的表面微结构表征。在25个尺寸较小和外形规则的不同矿物样品中,科研团队仅在铁橄榄石表面观察到非常薄的SiO2非晶层(厚度约10纳米),其中包裹着大小为212纳米的晶粒。辉石和长石表面的化学组分与内部相同,表面不存在明显的非晶层。在铁橄榄石边缘,最外层区域Ⅰ是SiO2非晶层,区域Ⅱ是SiO2非晶和FeO共存,区域Ⅲ是SiO2非晶和铁橄榄石共存,这是首次在月球土壤中观察到此种特殊的微结构。

前期研究表明,太空风化使月球上的铁橄榄石和其他矿物表面形成厚的非晶层,厚度为50200纳米,层内包裹着大量尺寸为210纳米的金属Fe颗粒。目前,关于金属Fe的形成机理存在争议,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铁橄榄石受微陨石等轰击直接热分解和带电离子辅助下的分步还原。

研究发现的FeO纳米晶粒和分层的边缘微结构表明所研究的铁橄榄石可能处于热分解的中间阶段,支持了铁橄榄石在太阳风化作用下发生分步还原的观点。此外,化学元素和形貌分析发现辉石和长石的表面不包含非晶层和易挥发的外来元素(如硫、氯等),样品内部也没有出现太阳耀斑穿过的痕迹,表明所研究的样品可能处于太阳风化的中早期阶段。

(责编:李莉)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