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声音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26

周济

中国工程院院士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经过几十年奋斗,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但制造业大而不强,还不是一个制造强国。中国推进制造强国战略该走一条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在我看来,智能制造是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先进制造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也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技术路线。

我认为,今后15年正是智能制造这个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工业完全可以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集中优势力量实现战略性的重点突破、重点跨越,实现中国制造工业的“换道超车”、跨越发展。

现如今,中国制造业尚处于工业2.0后期的发展阶段,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的发展道路。从现在到2035年,是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总体可以分成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两个阶段:从现在到2028年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程”,到2028年,“互联网+制造”即数字化网络化制造在全国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从2028年到2035年深入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工程”,到2035年,新一代智能制造在全国制造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中国智能制造技术和应用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实现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升级。

可以预见,到2035年,中国各种产品和装备都将从“数字一代”发展成“智能一代”,升级为智能产品和装备。

 

 

黄建平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氧循环是影响地球宜居性的重要因素,对氧循环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领域的学科前沿,也关乎人类命运。科学界密切关注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以及碳循环过程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然而地球系统中氧循环的变化却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大气中二氧化碳快速上升的同时,氧气浓度下降的速度是二氧化碳上升速度的2倍左右,氧气浓度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

根据模型结果,即使目前停止了二氧化碳排放并因此大幅阻止了全球变暖,深海地区也将因此失去其含氧量的10%以上。因此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海洋“缺氧”问题已经出现,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日益严重。氧气从海洋“逃逸”到大气是溶解氧下降的直接原因,背后机理是升温造成的溶解度与环流的变化。阻止海洋氧下降已经刻不容缓,需要人类采取实际行动。同时陆地生态系统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氧气主要的来源,产氧占比超过90%,因此陆地产氧对于气候变化及对温室气体增加的响应需要被重视。

地球系统各个圈层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碳与氧在维持地球系统长期稳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的氧气浓度下降尚未对人类健康造成显著的威胁,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呼吸的空气正悄然间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类正在无情地消耗地球几十亿年进化过程中所累积的氧气,这些变化终将威胁人类的生存,应引起科学界高度重视,并尽快拟订应对方案。

 

 

张锁江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工业领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作为世界工业大国,中国工业领域的减碳任务更是重中之重。

今天,依靠科技创新的减碳仍然是工业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全球工业的大势所趋。工业减碳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减碳的同时保证生产效率和效益,两者兼顾的根本在于科技创新。回顾工业发展的百年历史,工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与科技创新支撑的节能减排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比如,许多行业致力于硫化物的减排,与此同时,通过工艺技术及系统集成创新实现了提效增收的目标。毋庸置疑,科技创新在工业生产的节能减排、效率提升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过程工程是研究物质转化过程中反应-传递耦合机制及其放大规律的科学。其在工业减碳中的重要地位,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如果说工业减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舰”,那么过程工程可以被称为“主力舰的发动机”。

未来,过程工程应加强与前沿学科及新兴产业的深度交叉融合,以绿色化、低碳化、高端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开展科学理论创新、工艺及装备创新,以及流程再造,积极发挥过程工程在工业减碳“主力舰”中的“发动机”作用,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李国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随着互联网进入社会各个方面,虚拟社会已经出现,虚拟社会中充斥着大量政治谣言和虚假的信息,容易造成青少年思想混乱、价值观扭曲、生活态度消极。

质疑和批判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注重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获取、分析、判断、选择、运用信息的能力,让他们逐步养成判断信息真伪和良莠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害。内容过滤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青少年区分“香花”与“毒草”能力的培养。

目前,国外普遍采用未成年人网络内容过滤和游戏软件分级的办法阻断有害网络信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余活动,比如体育运动、课外实践和艺术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不会将精力过分投入网络世界中。比如,英国的网吧不限制中小学生进入,但很少学生进入。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们试图控制技术负面影响的努力并不太成功,凸显出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仍然不到位,指望人人都规规矩矩,本身就不现实。

按照人类能完全掌控技术发展的观点,不合意的结果来自个体的不道德行为,比如不顾社会影响盲目逐利。从协同进化的视角来看,监管的目的在于推动技术良性发展,不合意的结果也是技术繁衍的产物,我们的干预是促使符合人类良知的技术得以繁衍。技术的发明者和使用者在这一过程中都发挥了作用。我们是否应制定政策,让用户对技术演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青少年教育不应是把他们封闭在彻底净化的笼子里,也不是为了增加他们找到好工作的机会,而是为了引导他们对社会的正确理解,明辨是非,增强免疫力,这才是持久的价值所在。

(资料来源于科学网。责编:张闻)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