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昔为山村娃 今怀水科志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27

——记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副教授翟远征

卫婷婷

 

 

寒门难出贵子。直到今天,这句话依旧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面对逆境,有的人不自觉地向现实妥协或随遇而安,有的人却立志摆脱束缚冲出樊笼,翟远征便是后者中的一位。从河南巩义闭塞小山村的放牛娃到成功挤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翟远征历经22年寒窗苦读,逐步成长为北京师范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真正靠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如今回想起过往,翟远征仍觉得自己小时候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是对的,甚至觉得读书是一条“捷径”。少时,他通过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求学轨迹;如今,他正通过努力担当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使命,一边在三尺讲台挥洒着汗水,一边投身于水科学研究,立志为祖国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以理想为马,不负人生韶华。在翟远征的人生字典里,“努力”一直是首屈一指的核心词。

 

山村里走出的大学生

 

198310月,翟远征出生于河南省巩义市的一个小山村。当地虽说鲜有自然灾害,但是资源匮乏,交通不便,村民多靠山里有限的薄田为生,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小时候的翟远征身材瘦小甚至还多病,即便把女生也算在内,他也一直是班里个子最小的那一个。母亲告诉他:“不好好学习的话以后有两条路,一是种家里的三亩地,二是去煤矿或者铝石坑当矿工。”无论哪一条,在当时的翟远征的眼里都是巨大的挑战。农民的苦和累,他从小就亲眼所见且亲身经历。那时的他就暗下决心:努力学习,走出山村,不再走祖辈的老路!

彼时,受限于当地的经济条件,翟远征所就读的村里的小学和乡里的初中条件都十分落后,在全市“垫底”。但即便如此,学习上想在众多同学中脱颖而出也绝非易事。幸运的是,从小学到初中,他一直都是班里的尖子生并时常获得第一名,其中小升初和中考分别排名全乡第二和第一。翟远征的高中是在市里读的。从刚入学时曾因仅排在全年级中游水平而感到读大学无望,到其后两年半的高中生涯里始终位于全年级尖子生行列并经常排名第一,他的骨子里始终透露出“不服输”的精神。

正是凭借这种拼搏的精神,翟远征于2002年顺利考入吉林大学攻读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也从此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期间,他仍旧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并以全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2008年又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并于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由此,他也成为村里第一位重点大学的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和老师。

 

在摸爬滚打中成长   

 

“在科研方面我是一个很晚熟的人。”翟远征说。虽说从小学至大学他的学习成绩在同学中都十分优异,但直至博士研究生毕业前,他都从未想过以后要当或者会当一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大学老师,以至于当年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无缝切换”还让其一时有点不知所措。不过,他在稍事调整后就又用上了“努力”这一法宝,因为他始终坚信世间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然而,翟远征很快发现,科研既不是单纯拼蛮力,也不像学生阶段那样仅靠刻苦学习就能奏效,而是要有创新性思维,而这正是他欠缺的。所以,初入职场那几年他屡受挫折——论文难产、期刊拒稿、项目遭否。这与他求学时的“风光无限”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甚至也因此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好在苦心人天不负,通过数年的摸爬滚打和不断学习总结,他逐渐摸到了科研规律,当然这也与团队的支持密不可分。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地下水资源安全评价及污染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十二五”开局年启动的《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项目“地下水脆弱性与污染风险评估研究”,始于“十二五”终于“十三五”的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项目“松花江傍河取水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示范”,2021年结题的“水专项”项目“永定河(北京段)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以及目前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地下水位恢复对水质的影响过程与机理研究”等的实施,为翟远征所在团队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为其个人提供了参与重要科研工作的契机。

基于上述积累,翟远征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研兴趣,并于近些年先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渠道的资助下,开展了地下水面状补给和更新、地表-地下水相互作用和傍河取水、地下水内外源复合污染和自然衰减修复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学术成果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被引用1300余次;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出版中英文专著和专刊2部。部分技术成果和对策建议已被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采纳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比如主编环境行业指南《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工作指南》,参与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腾格里沙漠等地地下水的污染控制与修复工作。工作之余他还积极投身于公众科普工作,比如为中国科学技术馆地下水科普展品的设计和制作提供专业技术咨询与审核工作。除此之外,他还为国内外约50种学术期刊提供过审稿服务,并作为客座主编在《水》(Water)杂志开办“河流生态修复与地下水人工补给(Riv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groundwater artificial recharge)”专刊。

 

在地下水开发和保护领域探索

 

地下水是全球范围内很多地区社会供水的基本组成甚至唯一来源,并在维持干旱区生态和地层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地下水难以被人们感知,因而也往往不被重视和认识,甚至经常被误解。比如,“地下水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一认识的形成尚不足百年,普及的时间则更短。再如,地下水还由于“藏得隐蔽”而长期被人们误以为不会受到污染。全球很多地区的地下水在过去数十年中被不同程度地超采或污染,均与上述认识上的局限有很大关系。好在这些年人们的认识已发生根本性转变,“该还历史旧账了”已成为全球地下水科学学术共同体和很多国家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共识。在这个方面,我国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行动上均已走在全球前列,这也为翟远征的科研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注入了动力。

翟远征说,他从事的是一个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的专业。为了做好工作,他的足迹不但已遍布北京各区,也早已遍布我国绝大部分省区,另外还多次赴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开展学术交流。航旅纵横里密密麻麻的航线是他十多年来开展地下水调查和研究工作的一个缩影。这些经历都成为助力其成长的宝贵财富。

身为一名大学老师,翟远征非常注重将科研、教学相结合,寓研于教于导,以研促教促导,研教导相长。他承担的专业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和肯定,除了在学校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取得佳绩,还先后获得学校和北京市的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已指导毕业的研究生中,有些选择了继续在地下水科学方面深造;有些选择了当一名地下水开发和保护方面的工程师。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

知道地下水和了解地下水面临的问题的人比十多年以前多多了,这是翟远征这些年最大的感受之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社会公众认知水平的提高对于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为翟远征在地下水开发和保护之路上继续探索增强了信心。

正如翟远征的一位研究生所说,“学术圈是一群极聪明的人在竞争,难度可想而知”;也如他的一位也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所说,“我发现搞科研的人没有正常人的生活”。的确,科研工作既难又累,加班更是家常便饭。但是,“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不求优秀,但求合格”,翟远征如是说。

(责编:张闻)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