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践行油气规划师的使命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07

——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常毓文

祝传海

 

 

近日,在挪威斯塔万格举行的能源会议上,曾经炮轰燃烧化石燃料是“迄今为止史上最愚蠢的实验”的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发出了“为防止文明崩溃,世界仍然需要石油和天然气”的疾呼。事实上,针对近年来国际大趋势对能源领域特别是油气行业产生的巨大影响,越来越多人开始将视线投注到备受关注的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上。

“油气安全战略与‘双碳’战略本就是相互平衡的两个国家战略。”作为我国石油勘探开发及发展战略规划领域的专家,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常毓文认为,在“双碳”目标下,尽管石油消费总量会下降,但因为我国自产原油增产潜力有限,原油供不应求的形势将长期存在,需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确保“稳油增气”。未来40年是“双碳”战略推进与油气增储上产建设的契合期,他建议,国家应在重大科技支撑、政策扶持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支持,确保国家油气安全。

作为我国油气田事业辉煌历程的见证者、科技创新助力油气田发展的亲历者、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者,30多年来,常毓文始终以坚如磐石的理论基础、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和唯实求真的科学初心,守护着我国能源安全,也绘就了自己精彩纷呈的油气人生。

 

引领创新:在新疆开启油气人生

 

1983年年底,即将大学毕业的常毓文面临人生一次重大选择。

“我当时在大庆油田做本科毕业设计,大庆油田的基础非常好,人才济济。”然而,当选优秀毕业生的常毓文并没有选择留在大庆油田,他响应国家“开发大西部”的号召,提前半年申请到新疆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大西北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

第二年,常毓文来到了梦寐以求的新疆,入职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他将一腔热血化为动力,全身心投入工作。仅仅半年时间,常毓文就凭借出众的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实习期刚满,他便担任了油田开发室科研项目负责人——稠油组组长。1987年,常毓文作为主力开始负责数值模拟技术科研工作,并到美国学习相关技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就掌握了数值模拟技术、经济评价模型、数值软件系统和模型的原理与应用等。回国后,常毓文开始担任数模组组长,负责数值模拟软件的引进、安装调试和应用等工作。1988年,他大胆创新,结合油田实际生产情况,对数值进行最优化模拟筛选,当年11月完成了“九6区试验区数值模拟综合研究”,使数值模拟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地位。

在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11年,常毓文主要从事开发方案编制、开发调整方案编制、开发规划、开发专题研究和数值模拟等研究工作,负责编制了新疆油田第一个稠油热采开发方案、组建了数值模拟和稠油热采研究队伍。在科研之余,常毓文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戈壁、大漠上。在一片荒凉中,他深入现场、深入生产实际,搜集科研材料、验证科研数据、跟踪生产动态。

1995年,常毓文调任新疆石油管理局重油开发公司副经理兼总地质师,开始了5年的一线生产组织管理工作。回忆这段工作生涯,采油工人在40℃高温下现场作业的艰辛让他记忆深刻,“热采注入的都是200℃以上的高温高压蒸汽,井筒喷出的大部分是100℃以上的液体,即使在冬天,高温液体喷上来的时候,一不小心就能把手套撕碎”。一线的工作经验,让常毓文深深体会到了科研成果必须运用于实践。“一个简单的井位部署,除了地质因素还要考虑到现场环境因素,否则就无法实施。”

1996年开始,常毓文主要负责稠油开发地质研究、开发动态分析、开发生产管理、井下作业和开发动态测试等工作。他负责编制并实施了国内第一个稠油蒸汽驱规模开发油田新疆九区,蒸汽驱年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此后,他还组织完成了新疆八区(1.2亿吨储量)厚层砾岩开发调整方案(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等大型研究和生产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这些项目涉及地震、地质、测井、油藏工程、采油工程、钻井工程、地面工程和经济评价等多个专业和研究院多个研究所、油田相关单位、钻井院等诸多参加单位。常毓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在组织过程中,除了完成自己负责的专业方面的工作外,还必须协调各专业的研究进度、研究成果的把关和研究人员的管理”。如今,常毓文依然清晰记得那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上林立的井架和热火朝天肆意挥洒青春的石油人。

克拉玛依,维吾尔语意为“黑油”。1955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大油田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诞生,戈壁油田“克拉玛依”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而这里,也是我国唯一一个用石油命名的地方。

“稠油开发,难于上青天”,这是新疆石油人共同的记忆。从20世纪90年代起,新疆油田公司多次邀请加拿大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美国雪佛龙公司三大国际石油公司探讨克拉玛依乌尔禾地区稠油合作开采,但均被对方“判死刑”,列为开发禁区。

为了破解稠油开发难关,从1996年起,1600余名不愿服输的中国石油人,依托国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的相关科研项目,在戈壁滩上建立了14个先导试验区,踏上一条科研长征路。常毓文,便是其中一员。

在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调整方案及小井距开发试验研究中,常毓文带领团队利用多因素油层解释标准,建立了新的岩性、物性解释图版,使油层解释的符合率由60%增加到90%以上。同时,他们对油藏的裂缝系统形成较明确的认识,完成了小井距开发试验区精细油藏描述和地质建模,确定了合理的数模模型,针对开发试验提出了合理的调整意见。通过方案研究与论证,方案实施后已取得了初步的调整效果,新钻井初期产能平均为14.1/天,达到了调整方案设计水平,油藏年产油量由调整前的41.2万吨增加到了100万吨,平均年增收7.5亿元。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现场试验和生产推广应用过程中,常毓文不断尝试开展稠油蒸汽驱开发、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开发的研究。他利用各种测井、测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了蒸汽吞吐后剩余油和油层中热量分布规律,研究了蒸汽驱开发的注采参数的匹配性,提出蒸汽驱分类动态管理的方法,在蒸汽驱后期通过间隙注汽、轮流注汽和分层注汽等措施提高了油汽比和采收率。“风城地区稠油油藏水平井注蒸汽开发地质及油藏工程研究”“浅层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模式及工艺技术系列研究”“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调整方案”“油气田效益评价系统研究及应用”“裂缝性特低渗透砾岩油藏开发调整技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油区稠油油藏采收率计算方法及可采储量”等科研成果分别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集团公司、股份公司)、北京市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

许多年后,这些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稠油开采系列技术早已走出新疆,保障着我国能源安全,甚至走出国门,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19915月,常毓文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为发展石油工业献青春青年突击手”荣誉称号。而凭借扎实的科研功底,1999年,36岁的他被聘任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成为集团公司最年轻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之一。2000年,常毓文来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始了他全新的油气研究生涯。

 

参谋决策:有力支撑油气开发战略

 

“十五”期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为全面推进“一部三中心”建设(即战略决策参谋部、重大理论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支持服务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于2003年组建油气开发战略规划研究所。年轻有为的常毓文被委以重任,担任第一任所长。

“作为油气开发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不仅要做好总部决策参谋,更要努力提高规划研究水平,提升决策建议的采纳率和影响力。”常毓文告诉记者,战略规划研究不同于具体技术攻关,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做好公司油气开发战略研究、油气开发及油藏评价中长期规划、油气开发及油藏评价年度计划和经济评价等工作,提供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和方案,在公司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制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决策参谋作用。200210月,常毓文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第十一届能源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

2003年以来,常毓文承担起了中国石油重大发展战略、油田开发和油藏评价规划计划、科技发展规划等科研工作。在深入分析股份公司老井和新井递减规律后,他根据油田生产、开发投资等指标匹配关系,通过生产动态跟踪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建立了我国原油产量保持稳定增长的储采接替模式,使得规划和计划工作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常毓文带队完成了百年大庆可持续发展规划、大庆油田4000万吨稳产开发潜力及规划、长庆油田5000万吨油气当量开发潜力及规划等重大战略规划研究工作,为我国油气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的决策参考。在研究中,他带领团队深入分析了大庆油田长垣水驱调整和三次采油开发潜力、外围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规律和有效动用的主体技术措施,提出了今后各阶段各区域原油产量的变化趋势,进一步明晰了大庆创建“百年油田”的构成、发展方向及发展目标,成为指导大庆油田未来发展的主要依据,此后又根据大庆油田近几年勘探开发形势的变化,研究了4000万吨稳产的潜力分析及规划部署建议。课题荣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06年度科技成果奖特等奖,常毓文也是“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主要贡献者。

“当然,战略规划工作也要重视基础研究。”在加强内外部环境和形势对油田开发影响的研究,特别是国家的税费政策、国际油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的同时,常毓文还加强了战略规划基础研究工作,负责开展油气开发规划数据库、投资项目多目标优化评价方法、开发指标预测新方法、实物期权等经济评价新方法、石油尾矿评价、油气开发效益评价、低渗透等复杂油藏开发投资标准等研究工作,建立了油气开发规划系统平台,为准确、快速、高水平开展战略规划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油气开发战略规划研究所的工作经历,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看待油气发展的大趋势,也为集团公司和国家的许多重大决策提供有效的建议。”据常毓文介绍,“十二五”期间,因油气开发技术变革,页岩气异军突起,重塑了世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新格局,引发了能源行业革命。国际油气产量快速增长导致供需失衡,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纷纷裁员减产,油气行业发展前景黯淡。这也让常毓文将目光投向国际,以更广的视角关注我国油气发展趋势。他编写了《油气大趋势》《油气开发战略规划理论与实践》等专著,还为研究生讲授“油气开发战略规划”课程。

近年来,面对国际油价的起伏跌宕,各种声音纷纷扰扰,但是在长期从事油价研究的常毓文看来,国际油价具有周期性特征,把握逆周期的战略时机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油价的周期性,即长周期由供给增加引发,周期为810年;中周期由需求和突发事件引发,周期为35年;短周期与美元贬值周期叠加,周期小于2年。”他介绍说,2020年由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国际油价暴跌,需要410个月能恢复到50美元/桶。当油气价格进入复苏阶段,会开启新的缓慢增长周期,石油公司把握好逆周期的战略时机最为重要。“可以预见,2040年前全球新增原油供给的平衡油价平均在4080美元左右/桶,全球不同类型原油项目成本差异大,中东常规原油小于20美元/桶,美国页岩油58美元/桶,而同一种类型油藏开发成本差异也较大。所以,低成本是油气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谋局海外:全力支撑中国石油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际油气行业发展低迷,2014年,中国石油海外业务的发展也面临严峻考验。彼时,常毓文作为首任所长开始负责组建海外战略与开发规划研究所。立足海外油气开发项目,建所伊始,他就确立了储量评估、开发规划、经济评价和战略研究四大专业方向,瞄准集团公司海外油气业务发展需求,紧盯重点地区、热点领域和重大问题。针对海外在产项目,从储、产、经、略四个方向发力,形成了以战略和规划研究为方向引领、以储量和经济评价研究为保障护航的技术与决策支撑体系。

8年过去了,尽管中国石油海外项目所在国政局不稳、经济落后、安全形势严峻。但是常毓文深入到了17个国家的30多个项目现场,从海外油气业务发展战略到“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等国家高端决策支持,从海外油气田开发潜力评价到多目标投资组合优化,从海外储量评估到增储稳储策略,从“十四五”中长期规划到海外油气田生产动态管理,每项研究成果都凝聚着研究团队的智慧和辛勤汗水。

如今,常毓文带领的海外战略与开发规划研究所已成为中国石油海外油气业务发展的高级参谋部,编写了《“一带一路”重点国家油气资源合作前景》等专著,为中国石油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202012月常毓文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在采访中,常毓文提到,海外亿吨权益效益产量是中国石油“31亿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欧佩克+”限产、油气价格宽幅震荡和海外项目生产经营环境恶化等因素影响,亿吨产量目标面临严峻挑战。

为此,常毓文带领研究团队以权益效益产量和稳产策略为核心目标,深度剖析海外油气效益开发形势,创新提出“多学科联合稳产,多角度立体挖潜”稳产策略。从全球形势宏观研判、规划计划编制、项目效益经济评价、储量评估策略、油气藏经营管理等方面入手,为保障海外亿吨权益效益产量提供对策建议,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油价双重压力下保障了亿吨权益效益产量。

“走出去,从来都意味着更多的风险与挑战。”由于海外项目所在东道国不同,政策法规与经营环境差别明显,这就更需要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海外各研究所的密切配合、团队成员的协同作战。

开发规划团队跟踪海外油气田开发主体技术,为海外油气开发规划和技术挖潜做顶层设计与技术支撑。团队以项目为单元制定“一项目一策”实施方案和长效稳产机制,制定精益开发策略,打通产量瓶颈,助力稳产上产。

储量评估团队深耕海外油气储量评估方法、规范及标准,为项目制定评估策略,夯实海外项目储量基础。团队依据储量评估规则,提出的关键对策建议被采纳,有效增加权益储量,在海外效益目标完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略研究团队针对资源国合作环境、油气市场及集团公司战略、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及新能源发展战略等领域开展深度研究,为海外油气业务结构、资产结构及区域布局做出战略研判。面对后疫情时期复杂多变的全球形势,他们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为限产补偿等相关商务谈判提供决策支撑。

经济评价团队以项目的效益评价和经营策略研究为抓手,充分利用在产油气田开发项目技术经济数据,为项目的效益开发把脉。针对油价对项目效益造成的影响,团队通过新井经济极限测算,调减低效无效井、关停无效老井;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海外研究所通力合作优化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产节奏,节省大笔投资,保障了海外项目的整体效益。

在股份公司国内外协调发展研究中,研究团队分析了荷兰皇家壳牌集团(Shell)、英国石油公司(BP)、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Mobil)及雪佛龙石油公司(Chevron)等几个油气巨头的经营策略及具体案例,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经营策略与建议;进行了全球资源与市场分析(战略区资源分布与主要油公司的全球油气占有情况)、战略区的投资环境(社会环境、投资环境、政治环境、税收环境等)和拓宽海外市场的技术与外部优势的研究工作,并从7个方面完成了拓宽海外市场的原因分析,开展了拓宽海外市场机会的研究,确立了国内外协调发展的目标、策略与保障措施研究。

2019年完成亿吨目标后,中国石油在2020年和2021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和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逆势而上,分别完成了亿吨权益产量目标。海外战略与开发规划研究所研究团队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海外各研究所一起为亿吨权益产量长期稳产提供了重要技术与决策支撑。

 

前瞻“双碳”:油气仍将是我国中长期主体能源

 

石油及天然气作为世界主要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在国民经济发展、国家战略安全、地缘政治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解决油气核心需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自我保障能力。

对此,常毓文深有感触:“石油安全是我国能源安全的核心。目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高达70%以上,保持国内石油2亿吨稳产是发挥国内石油供应‘压舱石’作用,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他谈到,《“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特别强调了增强油气供应能力,提高发展水平,到2025年,国内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这个油气产量目标是夯实国内油气供应基础保障地位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面对我国油气发展现状,常毓文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技术进步支持下,我国油气工业的规模及实力已全面提升,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期间,一方面要“稳油增气”,保障国家油气安全;另一方面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增强油气供应能力需要持续加大勘探投入。”常毓文在不同场合都阐述过自己的观点。随着资源品质下降,工程成本持续上升,生产同等规模油气需要更多的地质储量和勘探投入。加大勘探投入为我国石油产量止跌回升和天然气持续上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有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研究先行和稳定的勘探投入,才能实现勘探向新领域延伸,这是确保油气储量和产量高质量稳定增长的基础。

当然,“十四五”能否顺利实现“稳油增气”目标,科技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撑。他建议,必须强化理论技术攻关,在发展完善精细注水、化学驱、二氧化碳驱、稠油热采、深水开发和非常规开发技术的基础上,应重视智能化开采、纳米驱油、仿生技术应用和地下原位改质与转化等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智能化开采技术:地下环境的复杂性与隐蔽性使得油气田开发技术必然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井系统是一个实时注采管理网络系统,包括井内监测、数据评价及流量遥控等。智能流体是指放入地层中可自动完成某种特定任务的流体,适用于改变近井地带与地层深处的储层性质,且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工艺部署技术等。目前,相对渗透率改性剂和乳化凝胶在遇水时可以与水化合膨胀完全堵塞水淹层,遇油时脱水收缩允许油流入其他层位的功能就符合智能流体的发展理念。

纳米驱油技术:不断创新的纳米技术作为一项前沿科学,必将对包括油气行业在内的各行业产生巨大的作用与深远的影响。纳米机器人就是应运而生的一项提高采收率新技术,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机械机器人,而是化学分子系统和机械系统的有机结合。它的设计初衷是将化学品送入油藏进行提高采收率作业,并且识别残余油、探测油水特性与油藏特性。纳米胶囊也是纳米技术的体现,具有体积小与选择性融合特征。纳米胶囊被注入油气储层后,与原油接触释放出表面活性剂,并与原油形成一种乳液,将这些乳液回收、分解即可提取出石油。

仿生技术:模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仿生学的精髓,在油气行业中的应用同样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仿生井技术是通过模仿植物根系“亲水性”生长特性,研制“仿生性、亲油性”钻井方式,并通过井下智能控制阀实现不同储层液体特性的特殊化疏堵功能;同时,通过井下监测和地面控制技术分析储层流体物性与预测见水时间等。目前,挠性油管钻井和胶液喷射钻井等技术已经部分实现了仿生井构想功能。

地下原位改质与转化技术: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有效开发与二氧化碳减排的重油开采方法,原位改质与转化就是未来重油开发的发展方向。电加热器原位改质技术是通过一系列丛式直井或水平井置入地下电偶,通过在地下储层内部加热电偶,实现重油裂解,使得焦炭留在地下、轻油得以产出的新型环保开发技术。这一技术可以提高原油的商品率与价值,目前已在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和平河油砂矿区成功进行了先导性试验,可将油砂改质成API 30o49o的轻油,极具发展前景。

“碳中和背景下,油气仍将是我国中长期主体能源”,常毓文告诉记者,未来203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仍将以化石能源为主,油气依然不可替代。按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2030年达峰预测,峰值约59亿吨标煤。203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分别占46%16%12%26%206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分别占7%9%14%70%。“十四五”到“十五五”期间,油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将保持增长趋势,“十四五”突出降碳稳油增气,“十五五”突出减碳全过程减排+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

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主体能源由高碳向低碳过渡、最终实现绿色清洁发展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常毓文说,在这一进程中既要积极落实“全过程减碳”,更要加强碳利用与封存。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来源主要有7项,按碳排放量大小先后为油气处理、油气生产、甲烷泄漏、天然气液化、火炬放空、钻井、直接排放,其中油气处理与生产环节碳排放合计占53%,甲烷泄漏和排放相关占28%。因此,在上游的碳减排中,要抓住这些关键环节实施减排。

同时,碳利用也是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在低碳加速期,应该重视油气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常毓文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的石油公司已经在战略上顺应时代趋势,制定了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低碳发展目标。他建议石油公司在具体实现路径上,一要坚持与自身优势相结合,推行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模式,打造传统油气业务作为效益引擎、新能源业务作为增长极的韧性资产组合;二要坚持有步骤、协同式的发展模式,短期内重点以发展天然气、CCUS、剥离重碳资产等方式降低碳排放,中长期以发展新能源业务为主来降低运营过程碳排放,最终实现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对于我国油气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常毓文了然于胸,这些前瞻性的建议也为国家在油气领域的重大决策提供了自己的智力支持。“在油气业务发展、‘碳中和’目标方面,中国政府和石油公司已经有了战略谋划,影响战略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技术。一定要坚持技术创新驱动业务高效发展。”他认为,在油气领域,精细勘探技术、深海油气工程技术、超高温井下工具等都是亟待解决的“卡脖子”技术。对于一些关键技术与装备,石油公司应提前布局,创新技术研发与攻关模式,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依靠技术驱动传统业务与新业务的高效发展。

 

携手未来:打造青年科研创新生力军

 

对人,温文尔雅;对事,雷厉风行。

这是常毓文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也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身为管理者带团队多年,常毓文说,自己做事从不拖拉,但是与人打交道却从不强势。“我们做的科研工作,不是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的,一定要善于交流、懂得合作。”

多年来,常毓文带领的团队在国家能源局、中国石油、中油国际、海外地区项目公司等多层次科研攻关和技术支持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早在团队成立之初,常毓文就确立了以老带新的“师带徒”培养模式,为年轻人量身设计“一年熟悉、两年提升、三年独立”的职业发展规划,充分给予青年人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间与空间,鼓励青年员工勤思考、勇尝试、善提升、挑重担。

近年来,团队青年成员累计获得22项成果和荣誉,其中行业部级一等奖6项、中国石油二等奖3项、局级一等奖2项、局级二等奖4项、青年岗位能手等个人荣誉7项。团队打造了一支奋发有为的青年科研创新生力军,形成了青年人才有序接替的长效培养机制。

“我们身处科研院所,研究永远是主体,我们的首要工作是科学研究。”他常常勉励年轻人要对科研工作充满热情,要努力勤奋、持之以恒地学习。“只要你基础不差,坚持下去,不会不出成果。”当然,还要保持一份创新的激情,就像他说的,“创新,必须先破旧,再立新,并以此为追求,真正做到从01的突破。”

(责编:关弋)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