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感人民所受,应国家之急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07

——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熹徽

马梦珂

 

大规模灾害发生初期,应急物资往往不能及时供应,受灾群众因缺乏物资和服务产生痛苦感知。如何更好更准确地量化灾民的痛苦感知,将灾民的感受融入应急决策之中,是当前应急运作管理发展的新思路。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民众对于应急需求上的根本性改变也需要通过深化以灾民感受为优化目标的应急决策和运作优化研究加以应对。

鉴于当前应急管理的学科发展阶段和我国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高度契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熹徽运用管理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开展应急运作管理的基础研究,他期待通过这项研究提高我国应急管理理论水平和运作能力,并且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

 

曲折求索,终遇心之所向

 

2000年,世纪之初,中国迎来了第一波互联网浪潮。受这一浪潮的影响,王熹徽考取了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后,王熹徽决定在本校继续读研,他考入电气学院,学习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

3年的时间里,王熹徽掌握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仿真、开发、维护、调试和改造技术,参与了科研项目,发表了论文,但他发现这依然不是自己寻找的职业方向。“在20岁出头的年纪里,我一直在摸索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王熹徽说道,“我对自己说,再尝试一下,如果还是不行,不管选择的是哪个专业,我都会接受。”

最终,王熹徽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跨考一个几乎没有学过的专业,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两年的时间里,王熹徽风雨无阻地去中科大旁听管理学的课程,他像海绵一样汲取着书本上的知识,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满足。“我考了两年,第二年才考上了中科大的管理专业,这是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两年,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在这两年里形成的。”王熹徽颇为感慨地说道。此后,他正是在博士生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对科研产生了兴趣。

博士生导师梁樑教授给了王熹徽一个在当时很少人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应急物资在储存的过程中,如何以一种管理而非技术的方式,使储存物资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并以少量的资金控制尽可能多的物资。”这个研究在当时并不是一个热点问题,能找到的参考资料和文献都非常少。

王熹徽形容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切都是未知的。在这个过程中,王熹徽却发现自己十分享受未知的状态,他从几乎什么东西都不知道,到形成初步想法和框架,再到验证想法是否可行,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首先通过数学公式推导是否可行,在数学可行的基础上,我要在现实中寻找与数学公式对应的文献,或者是与一线应急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从他们的经验和对话中得到相关的知识,验证自己从数学公式推导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王熹徽说,在验证想法和结论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

20126月,王熹徽博士毕业后留在了中科大管理学院工作,他把自己热爱的应急运作管理确定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开启新的科学研究之旅。

 

探索前沿,开拓研究新局面

 

长期以来,救灾应急行动主要依靠政府,企业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近年来,国际上已经开始关注企业在救灾应急中的作用,考虑政企合作协同问题,但这个领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少。在此基础上,王熹徽于2013年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政企联合式救灾应急资源优化配置与协同机制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王熹徽针对我国的灾害应急管理的实践开展了多次实地调研,包括2014年盈江6.0级地震、2014年文昌“威马逊”超强台风等。王熹徽和调研小组在当地民政、教育等部门的协助下,进行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统计数据收集等工作,掌握了一批翔实的一手数据。

有了数据基础,王熹徽建立了基于行为特征的标准化救灾应急需求动态模型,提高救灾应急需求模式描述的准确度和贴合度。王熹徽说:“这项研究是运作管理在灾害应急管理领域的拓展和应用,紧贴新兴研究领域和热点,为之后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模型和配置策略。”

为了能探索当前应急运作管理的前沿课题,接收最新的知识,打开研究的视野,王熹徽于20157月赴法国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访学,师从国际人道主义物流领域创始人卢克·凡·沃森霍夫(Luk Van Wassonhove)教授。

在跟着卢克教授学习的过程中,王熹徽惊讶于他对科学研究仍保持着一颗无限好奇的心。“卢克教授是世界知名的资深教授,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但是只要我提出一个新颖的想法,哪怕这个想法是不成熟的,他都会花好几个小时和我一起深入探讨。”而在保持对科学好奇的同时,卢克教授对待科学研究有着极度的严谨。王熹徽的论文初稿完成后,他会拿着铅笔在二三十页的论文上逐字逐句地修改,并给出批注。

“我当时拿到卢克教授反馈的论文时,既感动又震惊。”王熹徽一方面感受到了教授对他的重视,因为他认真推敲了研究内容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另一方他有了更深层的感悟:原来科学研究并不是简单把公式推导出来就可以,而是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和证明才能得出最后的结论。卢克教授的严谨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王熹徽意识到真正的科学家,不管他们有多大的名气,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永远是敬畏和尊重的。“我真正见识到全世界顶级的商学院及顶级的科学家,他们是如何做研究的,这段访学经历对我今后研究工作大有裨益。”王熹徽回想起来,那些与卢克教授一起工作的日子记忆犹新。

如今,王熹徽正在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匮乏理论的灾害运作管理痛苦量化方法和优化模型研究”,他认为既要考虑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成本,又要考虑灾民的痛苦感知成本。为此,王熹徽借鉴福利经济学里关于痛苦感知成本的定义,考虑物资类型和短缺时间对痛苦感知程度的影响,构建灾民痛苦函数,用来估算灾民因缺乏物资产生的痛苦感知成本。

“如何对痛苦感知进行量化,是研究的一大难点。痛苦感知无法通过计算机或者仪器测量出来,它隐藏在人的选择、决策、态度中。”对于这个难点,王熹徽在经过多次试错后,终于找到了一种可行的方法,他选择引入数值评定量表(NRS)对人类的痛苦感知进行量化。NRS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用来评估痛苦水平,将其应用于灾害应急物流领域,它能提供的则是灾民痛苦感知的信息。

 

稳中有进,致力于服务学生

 

除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王熹徽还担任中科大管理学院MBA中心主任一职。“对于我来说,主任这个职务并不是一个领导,我更多做的是服务性的工作。”在王熹徽看来,中科大是他的母校,为他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而他理应为中科大做点事情。“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为学生、为学院做好服务工作,尽可能帮助学院培养好每一届的学生,让他们能够顺利地毕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传授给他们尽可能多的知识。”

中科大管理学院MBA中心自1998年成立以来,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进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优势和品牌价值。202112月,中国科大MBA项目荣获多项荣誉:在第九届腾讯商学院发展论坛中荣获“2021年度品牌实力突出MBA项目”;在2021中国商学院发展论坛中荣获“2021年度中国商学院最佳MBA项目TOP100”第9名。

迄今为止,中科大管理学院已招收MBA学生9500余名,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各行各业的中高级管理人才,为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众多毕业生走上管理领导岗位,收入水平和职业声望显著提升。

博士毕业留校后,王熹徽就开始负责“战略管理”“管理决策”两个课程的授课。对如何培养学生,传授知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成熟的教学体系。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认为学生是不会讨厌学习的。”王熹徽认为,老师讲解的理论知识不能太过高深,不能和学生的知识边界产生巨大的差距,就像是看一部离人们生活非常遥远的电影,这样很难产生共鸣。

作为一名教师,王熹徽会尽可能地把抽象严谨的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把理论的东西应用到场景中,我需要花费心思去设计它。你设计得好,学生就会愿意去听,你是能从他的眼睛里看见光的。”王熹徽感慨道,这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点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完善,同时也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对待每一个学生,王熹徽秉承管理学院“创造管理思想与工具,培养管理英才与领袖”的使命,致力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工商管理知识和定量分析工具的能力,使学生能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和领导能力,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

 

触摸星辰,实现心中梦想

 

2022年是王熹徽留校后在中科大工作的第十年,他早已不是初出茅庐的科研新人,而是能独立带领研究团队进行研究工作的优秀中坚人才。王熹徽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在中科大,再缥缈的梦都有被实现的可能,再遥远的星都有被碰触的机会。”从中足以感受到他对中科大的深厚情怀。

如果问王熹徽,中科大最吸引他的特质是什么,他一定会告诉你,中科大愿意尽全力帮助每一个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求索的人,但同时它对每个人的要求都一视同仁,严格而不留情面,这种温柔的严厉是最吸引他的地方。

博士生导师梁樑教授是王熹徽科研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梁樑教授没有因为他多次换专业的经历而否定他,反而给了他一个宝贵的机会。“所以我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想到的就是不能辜负导师给我的机会。导师对科研问题的洞察能力是最让我钦佩的,也是永远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

除此之外,梁樑教授教给了王熹徽很重要的两件事情,一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二是让学生拥有自由探索的权利。“我的导师给了我充分的自由,不管我从哪个方向去探索,哪怕是一条弯路,都可以去探索。他和我说,你所有走过的弯路,只要是认真尝试过的,都不会是一次无用功。这些尝试最终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对你的研究和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王熹徽对这句话十分赞同,现在他也用这句话教导他的学生,让他们能去自由地探索科学的世界。

面向未来,“十四五”是全力构建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关键时期,应急管理工作更是要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希望能建立一套以人民至上为原则的应急管理决策和运作方法的基础理论体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王熹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是一条崎岖的探索之路,但他甘之如饴。

(责编:苏寒山)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