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交通隧道领域开拓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22

——记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杨新安

于德萍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杨新安从事“隧道工程、城市地下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30多年,承担国家、省部级、企业级科研项目数十项,主持了“京张高铁八达岭长城地下车站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狮子洋复合地层盾构掘进姿态控制与对接技术”“壁板坡特长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深圳地铁11号线宝碧区间复杂条件下盾构施工关键技术与风险控制研究”“复杂环境下合肥地区浅埋暗挖隧道关键技术与风险控制研究”等课题研究,在隧道支护与加固理论、长大隧道及深埋地下车站修建技术、城市隧道施工风险控制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杨新安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7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10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60余名。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他30多年交通隧道人生的具体写照——20世纪90年代初发明锚注支护,21世纪头十年服务隧道建设;始终致力于以科研为国家重大工程保驾护航,教书育人成绩斐然。

 

发明锚注支护

 

杨新安于1992年脱产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师从陆士良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我国煤矿锚杆支护技术还较为落后,锚杆直径偏小和锚固剂不过关等导致锚杆的锚固强度不足,锚杆缺乏系统设计。这一方面造成许多巷道的支护条件差;另一方面,大量的采准巷道和软岩巷道无法采用锚杆支护而导致支护成本偏高。为了改变我国煤矿巷道支护的困境,杨新安阅读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并多次到井下进行现场调研,他敏锐地发现当时我国煤矿锚杆支护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解决途径和技术方案。特别是发明了“锚注支护”技术,巧妙地将锚杆和注浆两种支护方式通过外锚内注式锚杆组合在一起实施,解决了煤矿、镍矿等大量软岩、破碎围岩的隧道支护难题。

锚注支护由于结构简单、支护理论先进、适用范围广,很快在国内许多煤矿巷道得到推广应用,产生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成果获得了1999年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也是杨新安在踏入交通隧道领域之前最重要的研究成果。

 

服务隧道建设

 

1995年,杨新安博士研究生毕业到上海铁道大学(2000年与同济大学合并)隧道教研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杨新安一边推广锚注支护技术,一边为解决当时铁路提速改造中的线路状态的评价引入地质雷达技术,为沪宁、陇海等铁路线的状态评价和提速改造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提出了利用地质雷达实现线路快速检测的设想。

杨新安通过国外的文献,发现国外的同行正在研究雷达探测技术,于是他马不停蹄地开始研究,并在陇海线和沪宁线进行了试验,为现场开展路基、隧道无损探测提供了案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5年的时间里,杨新安不仅首次在国内将地质雷达用于路基和隧道病害检测,而且建立了相关理论与技术,为铁路路基、隧道的快速检测开创了新的途径。

进入21世纪,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加速,工程建设中出现大量的技术难题和现场问题,甚至工程事故,直接导致现场停工、设计变更等,需要立即进行技术论证和处理方案的拍板,杨新安经常上完课就直奔机场,连夜赶到现场,第二天上午看工地现场,下午就开会。他能够将隧道工程理论和现场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设计、施工实际联系在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机理,给出令人信服的解决方案,得到众多建设单位、设计与施工单位的认可与好评。许多高铁、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都留下他的足迹,如合武、太中银、包神、温福、厦深、广珠、广深港、南广、宁杭、宁安、郑西、沪昆、京张、蒙华、甬台温等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

杨新安将多年在同济大学讲授“铁路隧道”课程的讲义、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处理隧道工程问题的经验相结合,主编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铁路隧道》,成为许多院校的课程教材。在教学之余,他编著了《铁路隧道》《隧道病害与防治》等教材,畅销多年。他还应住建部、中国城市学会等单位邀请,到各地为工程技术人员和院校师生做隧道施工新技术、隧道监控量测及隧道病害检测等方面的报告,获得普遍好评与行业影响力。

 

保障重大工程

 

在国家多个重大工程建设中,杨新安和团队密切结合设计、施工难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科研工作,为这些工程的顺利建成提供了科研保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沪昆高铁壁板坡隧道是全线最长的隧道和重点控制性工程,也是全线3座Ⅰ级风险隧道之一,杨新安和团队联合施工单位对壁板坡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及时用于施工,产生显著效果。这一隧道为典型合分修隧道,杨新安及团队通过研究提出了合分修隧道的线路设计计算方法。

广深港客运专线狮子洋隧道位于东涌站—虎门站区间,隧道全长10800米,是当时国内隧道中最长、标准最高的水底隧道,同时也是世界上速度目标值最高的水底隧道,是广深港客运专线的控制性工程。杨新安和团队联合西南交通大学、中铁十二局等单位首次在国内成功实践了盾构“相向施工,地中对接,洞内解体”的施工思路,解决了盾构水下双向掘进、洞内对接的世界级技术难题,成果荣获多个科学技术进步奖。

在京张高铁中,八达岭长城站是唯一一座地下车站,它创建了多个全国之最,这个项目顺利建成的背后有中铁五局集团广大职工的辛勤汗水,也包含着杨新安和团队的智慧贡献。

八达岭长城站是我国首个修建于山岭之中的高速铁路车站,埋深102米,其他国家尚没有埋深达100米的车站。这个站为3层地下结构,自下而上分别为站台层、进站层和出站层。加上车站两侧救援疏散通道,站台层共有5条平行的隧道。车站内修建各类大小洞室78个,断面型式88种,洞室间交叉节点密集,最小水平间距2.27米,最小竖向间距4.45米,建筑结构极为复杂,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建筑结构最复杂的地下车站。

杨新安团队与中铁五局集团展开合作,针对工程多项“世界、中国之最”重难点问题开展研究,攻坚克难,提供同济方案,科研成果确保了京张高铁准时开通、维护了八达岭长城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风貌,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栏目也报道了科研项目保障安全施工的有关情况。

我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蓬勃发展,各种类型的城市隧道建设任务艰巨。杨新安结合地铁隧道和其他城市隧道工程建设,对城市隧道的建设理论与风险控制及运营隧道评价与检测开展系统研究,解决了许多工程难题。他所出版的《城市隧道工程》一书系统总结城市隧道工程的设计理论、施工技术、运营管理与维修技术,填补了本领域的空白,在“复杂环境下合肥地区浅埋暗挖隧道关键技术与风险控制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他出版了《合肥城市暗挖隧道工程》一书。

在人才培养方面,杨新安强调:“做人做事要有事业心,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他教育学生,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要不忘初心,将个人发展融入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使个人价值在国家发展中熠熠闪光;还要脚踏实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前方的路才清晰。在参与八达岭长城站项目之初,杨新安就谈到历史机遇不容错过,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重大工程,是当代交通人的荣幸;把重大工程建设好,更是当代交通人的使命。

因此,杨新安不忘初心,一心希望通过新技术、新设备,使交通运输变得更高效、更安全,所以他带动和鼓励学生到工程建设一线,扎根工程现场进行科研攻关,发现并解决工程问题,将科研落到实处。

杨新安培养出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活跃在国内外交通建设工程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的廖立坚领衔开发了具有独立自主产权的铁路桥梁通用设计软件,成果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申通地铁吴东鹏获得“上海市劳模”。王树杰、牛祝平等毕业生在非洲内马铁路、亚洲中挝铁路、雅万铁路等国外工程建设中发挥作用。在读博士生马明杰与其他9名大学生一起被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授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优秀大学生群体”荣誉称号,他还荣获了“上海市2020年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全国大学生提名奖等荣誉。

近几年,杨新安的团队在隧道围岩承载机理、隧道施工智能化和城市隧道施工新技术等方面持续发力,他希望在中国从世界隧道第一大国向第一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作出同济贡献。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交通强国,是杨新安作为同济交通人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未来,他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做到脚下有泥、心中有梦、眼中有光,为实现交通强国梦挥洒汗水、贡献力量。

(责编:苏寒山)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