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2-27

“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启动运行

 

109日,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系统运行启动仪式在湖南大学举行。作为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等领域一系列重大挑战性问题的重要手段,超级计算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

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主机系统升级项目由湖南省、长沙市和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共同出资,湖南大学负责建设。系统采用国防科技大学“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技术,峰值计算性能每秒20亿亿次高精度浮点运算、数据存储能力2000万吉字节、峰值功耗不高于8兆瓦,算力水平国际先进、国内领先。

2014年运营以来,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累计为40个领域2000余家用户提供16亿核时的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服务,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了解,湖南数字经济已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正成为推动湖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主机系统顺利落地建成并投入运行,标志着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建设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湖南省先进计算创新能力和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未来,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将在构建先进计算生态、赋能产业发展、服务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支撑重大科技创新、会聚高水平人才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9项全球创新指标排名第一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了“知识产权这十年”专题新闻发布会暨国家知识产权局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表示,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刚刚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的排名上升至第11位,较去年再提升1位,稳居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排名连续第10年稳步上升,已经累计提升了23位,展示出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显著进步,也印证了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共设7大类81项细分指标。我国在国内市场规模、本国人专利申请、劳动力产值增长等9项指标上排名全球第一;在国内产业多元化、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等指标上名列前茅,特别是世界领先的五大科技集群独占两席。这意味着中国的创新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正向关系,创新加快成长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引擎。

胡文辉表示,1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严格保护知识产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发展之路。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内地(不含港澳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3.2件提升至19.1件,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从63.69分提升到了80.61分。下一步,我国将继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努力推动在更多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科学家绘就全球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

 

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和新兴模式生物。近日,中国科研团队发布最新科研成果:家蚕大规模种质资源基因组解析完成,在全球首次绘就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并率先创建“数字家蚕”基因库,将我国家蚕基因研究推向设计育种阶段。

对于家蚕基因的研究,之前仅有单一参考基因组及部分重测序数据,尚不足以支撑基因组变异和优良基因的深度挖掘,尤其对于分子育种具有显著局限。此次突破的超级泛基因组图谱是桑蚕物种所有基因组信息的总和,对于深化功能基因组研究、种质创新等意义重大。

据相关科研人员介绍,为全面反映桑蚕的所有基因组信息,团队收集了1078份不同的材料,包括在中国各个地理区都分布的各个野桑蚕资源,地理种、实用种,还有家蚕最大的资源库突变资源。这是目前能够做到的三代泛基因组里面最大的样品收集,它能够代表桑蚕所有类群的基因组信息。

据了解,有了家蚕大规模种质资源基因组图谱,科学家们就像有了一本完整的参考书。他们今后可以按照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家蚕进行育种设计。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指出,在20世纪,我国蚕丝业以遗传学的发现、兴起作为突破,促进了整个蚕丝业的发展,而21世纪,我国以基因组为突破,会实现一个新的蚕丝业的百年振兴。

 

我国科普事业多项数据大幅提升

 

1029日,2022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京召开,会上发布的《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2022)》显示,我国科普事业多项数据大幅提升。

《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是中国科普研究所的重要智库成果,侧重研究影响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基础性、实践性、理论性和政策性问题,自2017年出版以来,已连续出版了6部。

2022年度的《国家科普能力报告》对“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普能力发展情况进行了总体梳理和回顾,详尽分析了科普能力建设各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总结了有效模式和短板局限,并立足新时代新形势,对“十四五”时期科普事业发展提出重要建议。

报告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科普能力发展指数稳步提升,2020年达2.84,比2015年增长约40%。同期,科普人员指数由1.9增长至2.53,增长率约25%5年来,我国科普经费总额绝对规模扩大,科技类教育活动的社会影响获长足提升,科普作品形态不断丰富,线上科普成效日益提升。

报告建议,“十四五”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全面推进科普能力建设标准化工程,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面推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

会上同时发布了《科学教育研究手册(扩增版)》与《融媒体科技传播实践研究》,为推动高端科普智库在科学决策、科普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核心引领和服务提供理论支撑。

 

我国获得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承办权

 

20225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申办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致函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确认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在我国举办。这次大会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在华召开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正式发起的大型政府间科学计划,聚焦以跨部门、跨学科研究为基础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依托计划建设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体系内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自然保护地集合体,目前已包括738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分布在全球134个国家和地区,总面积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5%。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是人与生物圈计划体系内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大约每十年举办一届,旨在总结人与生物圈计划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上一阶段的发展情况,并结合外部形势制定下一阶段的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迄今已在明斯克、塞维利亚、马德里和利马召开4届。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在我国举办。这将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我国举办,也是这一大会首次在亚太地区举办。此次大会将系统展示我国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同时深度参与人与生物圈计划下一阶段全球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制定,推动全球发展倡议落实,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责编:李莉)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