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韬光韫玉铸“重器”勤勉踏实为国防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3-10

        “勤勉探真知,创新求卓越。”这样一个富有科学严谨色彩的口号诠释着“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多年来凝练的精神内核——


韬光韫玉铸“重器”勤勉踏实为国防
——记CETC11所“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及代表人物
本刊记者  黄雪霜  吴应清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普照大地。”
        一句有造物意味的话,承载着人们对“光”的崇拜与憧憬。当人类开启文明的篇章,科技之光普照大地,五光十色的光束里蕴含着的无穷奥妙逐渐被人类挖掘出来,光的应用开始呈现出五彩斑斓,灿烂纷呈的局面,而激光技术的应用是人类光学应用的重要篇章。
        在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798艺术区里,矗立着一座科学氛围浓厚的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在这里,科技与艺术相得益彰;在这里,一名外表温婉,内心强大的女科学家——陈念江,正带领着她的“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秉承先辈厚重底蕴,致力创新,演绎着一曲“韬光韫玉铸‘重器’,勤勉踏实为国防”的赞歌。

 

历程篇
光之韵:薪火相传积底蕴  创新领航启未来

        “浮华淡若云烟,厚德方能载物。”在时光的变换中,有一种星光,有一种品质,不因岁月的流逝而黯淡,反而随着时间的累积愈久弥坚。在中国电科11所“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这样的底蕴传承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实验室,上至主任,下至研究人员,无不感念于实验室薪火相承这一优良传统。这一传统来源于他们对先辈的尊重,也来源于他们对实验室过去卓越成就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在业界,提起“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名声斐然。作为我国开展固体激光器及应用技术研究最早的国家级实验室,它与它的前身创造了许多辉煌与荣耀:20世纪70年代,在国内最早开展了激光人卫测距技术研究,开启了激光星地测量技术的研究先河;80年代,在国际上最早发明了Cr:YAG被动Q开关技术并一直广泛应用至今;90年代,紧跟国际最新发展前沿,在国内率先开展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技术的探索研究工作,引发了固体激光研究领域的一次革命……
        “实验室发展到今天,离不开老一辈激光科研工作者的奉献和铺垫”,说起实验室创下的成就,中国电科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实验室主任陈念江感恩于先辈的贡献。而这样的积累,其实并不只是伴随着实验室的萌芽和发展沉积的,它始于实验室建立之前,贯穿在11所为推动我国激光事业发展磨砺前行的整个历程中。
        追踪溯源,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人的贡献,包括11所激光专业创始人之一、中国固体激光技术研究的先行者梅遂生;引领11所和实验室激光技术快速发展的老一代领导者、原副所长、原实验室主任陈道南;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我国二极管泵浦技术研究奠基人周寿桓院士等。是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下,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中国光电子学与激光事业的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推动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
        1994年,通过前期积累,持续酝酿,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应运而生。实验室自投入运行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固体激光材料、激光器件以及应用技术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成立20年来,实验室始终围绕“面向应用需求,引领我国固体激光技术持续和跨越发展”这一目标,先后承担了国防“863”、“973”、基金、国防科技预先研究、军用电子元器件、重点型号任务、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百余项,取得了一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光电技术发展和装备现代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年来,实验室共发表高水平论文三百余篇,申请专利近百项,获得部级以上奖项四十余项。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从建立到现在,在专业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奠定了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薪火相传,创新领航”是新时代下,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人演绎出的新风尚。要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并非易事,而要从塔尖上看到广袤、壮美的风景,亦远非常人可以想象的。陈念江自掌舵实验室以来,带领团队乘着固体激光技术飞速发展的“清风”,肩负着引领行业前行方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御风而行,收获了属于他们的喜悦和荣光。
        光之韵,饱含着光的哲学和思辨。在这样一个激光闪烁的科学世界里,一代又一代重点实验室人,正用他们在传承过程中积攒的智慧和力量,锐意创新;用他们手中的光,筑起一道道国防“长城”。有传承,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未来!

 

科研篇
光之律:立足国需铸利器 肩负使命挺脊梁

        什么是固体激光技术?它的应用对于一个国家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对很多普通人来说,或许类似这样的问题会缠绕在他们的脑海里。
        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最亮的光”“最准的尺”“最快的刀”。自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第一台激光器以后,如今,激光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如汽车、船舶、航空航天、计算机等工业制造行业里的切割、焊接、打孔、打标;医学里的激光手术刀和激光美容,以及激光排照、激光通讯等。但您知道吗?激光首先是被应用在军事上,目前它已广泛应用于测距、雷达、精确制导、光电对抗、定向能武器等方方面面。
        固体激光器是以掺杂的玻璃、晶体或透明陶瓷等固体材料为工作物质的激光器。在激光器军事应用领域,固体激光器一直担当着“主角”。从“沙漠风暴”中大放异彩的激光制导武器,到“爱国者”、“美洲战斧”以及坦克夜视和火控系统……
        “浪潮之上,激流勇进。”融入在固体激光的发展浪潮之中,11所“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人立足国需、军需,埋首耕耘“铸利器”,谱写了一段又一段的行业佳话。

故事一:二极管泵浦全固态激光器——引领激光革命性变革
    
        在中国固体激光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是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的代表人物——周寿桓院士。
        固体激光器发明之初,都是采用闪光灯泵浦,效率低,可靠性差,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激光技术的推广应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任实验室课题组组长的周寿桓远涉重洋,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亨特学院做访问学者。在那里,他接触到了二极管泵浦这一前沿科学技术。凭借敏锐的嗅觉和深入的洞察力,他意识到这一技术的革命性作用,回国后,立即组织科研小组,全身心投入到这一具有创造性意义的研究工作中,并坚持完全自力更生,克服了国内技术基础差、资源、科研条件不足等重重困难,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相关科研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外研究机构多次向他抛去“橄榄枝”,邀请其参与相关研究工作。但因为心牵国家研究,他都一一婉拒。在他的带领下,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取得了二极管泵浦单纵模固体激光器,二极管泵浦高重频Q开关激光器,高功率绿光激光器等一大批科研成果。
        “历经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赵鸿对当年的奋斗历程记忆犹新。作为周院士的学生和助手,他亲身参与和见证了实验室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技术的飞跃发展。据他回忆,开展大功率二极管泵浦绿光激光器研究的时候,遇到的一大难题就是作为核心基础元器件的激光二极管技术不成熟,寿命很短,往往是完成一轮实验,激光二极管的性能就下降甚至失效了。为了赶时间,保进度,他经常在上午与项目组成员完成一轮实验后,顾不上吃中饭就拿着烧坏的管子到合作单位返修,等到下午四五点钟,拿到修好的管子回到实验室,简单地吃过晚饭就又开始组装继续试验,经常干到晚上九十点钟甚至凌晨两三点才结束。组装-测试-实验-换管子-再组装-再测试-再实验……如此周而复始,跳跃的时间承载着他们的艰辛与希望,也记录了他们的奋斗印记以及取得的成绩;10W、20W、50W、100W、200W……一次又一次实验换来了功率的逐渐提升。
        如此通过团队精益求精研发出来的产品,性能优于国外同期同类产品,打破了发达国家对中国先进性能产品的禁运,满足了国家重大项目的急需,受到了中央领导的关注和肯定。
        在此基础上,实验室乘胜追击取得了一系列先进技术成果:全固态黄光激光器输出功率达到30W,红光激光器输出功率超过130W,技术指标国际领先;在国内最早突破中波红外固体激光器工程化技术,研发的产品已大量应用;长波红外输出功率超过5W,为当前国际最高水平。实验室相关技术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部分成果实现了对外技术转让。  
        从忍辱负重自力更生,到自信飞扬走出国外,并赢得口碑。实验室团队成员不仅用他们的顽强和不屈证明了自己,同时也为中国奏响了一曲来自固体激光的强音。
        世纪之光,划破天穹,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唤醒了历史的回音。人们会记住他们——“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

故事二:技术-产品-应用的跨越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
        正如江泽民所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对于科研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在“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创新的光芒在二极管泵浦微型激光器、机载激光测距机等课题的探索中,“闪烁”得尤为显眼。
        二极管泵浦技术为固体激光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先天优势又催生着产品的更新换代。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激光器的整体性能实现了跨越式的进步,脉冲重复频率、转换效率、体积重量、可靠性能等都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些都迎合了市场对新一代产品的需求。与传统的灯泵浦激光产品相比,二极管泵浦激光器及激光测距机性能显著提升,但新的技术体制也带来了诸多技术难题和挑战:新型高效、紧凑泵浦结构设计,半导体精密温控,激光二极管恒流驱动、环境适应性和电磁兼容性等,这些都是二极管泵浦技术应用的 “拦路虎”。新产品的应用需求迫在眉睫,创新的要求又一次摆在重点实验室人的面前。
        在一些特殊的应用场合需要体积、重量都很小的微型激光器,而二极管泵浦技术的发展使激光器的微型化成为可能,这对激光器的设计和工艺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在此之前,常规激光器由于考虑到结构刚性和调试便利的需要,光学元件的尺寸和组装方式大大限制了激光器的微型化,因此,没有突破传统的思维和方法,对体积和重量有极苛要求的微型激光器根本就做不出来。
        勇者之勇,既是一种敢于拼搏、勇于胜利的精神状态,也是一种敢于“颠覆传统”“创新思维”的勇气和魄力。实验室承担了这项课题,开启了他们另辟蹊径的“巧妙创新之程”。
        谈到二极管泵浦微型激光器的研制过程,现为实验室副主任的张大勇记忆尤为深刻,当时刚刚读研究生的他一加入这个课题组,就被他们创新的理念和踏实的科研氛围深深打动。在他的记忆中,微型激光器课题组针对各种需求,共做了十几套方案,光设计就用了小半年时间。最终的设计贵在一个“巧”字,想法打破传统,实用且新颖。他们大胆采用了特殊封装结构的二极管泵浦源,微型化的光学元器件及机械结构;为进一步减小体积,元器件都采用特殊的方式固定,用专门设计的专用工具来解决调试的问题;在这样小型化的结构上又巧妙地采用了整体温控的方案,即设计了一个很小的温控平台,将激光器整体安装在这一温控平台上,如此确保在高低温环境下激光器内部都能始终保持在一个恒定温度上。最终课题组研制出的产品通过了10000小时的可靠性试验,大大超出了用户的要求和预期,广获好评。产品巧妙的设计和实际用途得到了管理机关领导及同行的称赞,并最终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微型激光器之外,二极管泵浦激光测距机是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又一重要成果。在国家的支持下,实验室在国内最先开展了基于二极管泵浦的激光测距机技术攻关,并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台二极管泵浦激光测距机。在此基础上,实验室承担了机载激光测距机课题,它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创新,从技术到产品,从地面到空中的又一个成功的诠释。它率先将先进的二极管泵浦激光器技术和激光测量技术应用于机载激光测距设备中,其体积小、重量轻、性能卓越、稳定可靠,填补了国内空白。
        机载激光测距机这一项目从立项、技术攻关到设计定型持续进行了近八年时间。实验室主任陈念江笑称这是一代人的工程。“八年抗战”,当时的年轻人变成了中年人,而中年人变成了“老年人”,不变的是他们追逐我国固体激光事业梦想的坚持,留下的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改变——第一个应用于机载平台的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测距机,从此固体激光器突破了应用于空中平台的瓶颈,实现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其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在国内外都位于前列。
        难忘定型试飞那一天,飞机平稳飞向蓝天,测距机开始工作。地面工作人员通过通信系统得到并大声报告了连续稳定可靠的距离信息。用户单位负责人在第一时间在试飞基地给实验室课题负责人打电话,激动地告诉他们:“行了!行了!定型试飞成功!”这一声报喜饱含了他对实验室科研人员所付出艰辛努力的感谢,也是最让实验室人员感到高兴的“最美的赞赏”。
        成功背后是漫长而令人难忘的攻坚过程,实验室从对产品的设计、方案的论证到最后实施以及实验验证,没有经验借鉴、没有资料可循,可以说每走一步都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逐一解决这些困难,实验室人通过组织各方面专家及强有力的科研人员,不分昼夜地展开技术攻关,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沮丧,坚持不放弃最终换来了胜利的垂青。正如二极管泵浦激光器技术专家金煜坚教授经常说的一句话:“阳光总在风雨后”。
        “产品最终服务于国家需求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陈念江如是说。值得一提的是,二极管泵浦激光测距机突破了尺寸的局限,由原来的“保温箱”般大小直接缩小到像“保温杯”一般,但性能完全能够满足机载平台的需求。跨越背后,是“固体激光技术科技重点实验室”人敢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体现。

故事三:高能固体激光器——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

        “创新求卓越”是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人始终坚持的一种态度,是他们攀登一个又一个科研高峰的动力源泉。因为他们深知,肩负固体激光国家使命,只有如此,才能追赶激光飞速发展的脚步;只有如此,才能在相关领域保国家“一方平安”。
        近年来,高能固体激光器的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2009年,美国诺格公司研发出输出功率达到了创纪录的105kW的板条固体激光器,标志着人类的“一只脚”已经迈入了激光武器的门槛;2010年至今,美国雷神公司、波音公司、洛·马公司及德国莱茵金属防务公司等相继研发出各种类型的万瓦级激光武器演示验证系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高能固体激光器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快车道’,世界各国也纷纷拉开高能固体激光器技术的科研竞赛,谁最先掌握这项技术就意味着谁将最先占领技术制高点,我们绝不能落后!”赵鸿主任总结道。
        11所早在“八五”、“九五”期间就已开展了高能固体激光技术的研究工作,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进展缓慢。新世纪初,在周寿桓院士的大力倡导下,实验室成立了“高能固体激光重大专项课题组”。2006年,他们研制的光纤激光器输出功率突破1kW;2007年,热容固体激光器输出功率达到8.7kW;2008年,板条固体激光器输出功率首次突破万瓦,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始终引领着我国高能固体激光技术发展。目前他们正沿着具有实验室技术特色的技术路线持续开展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从前期技术体制的探索,到技术路线的确定,再到方法和途径的创新,都凝聚了实验室人的大智慧。站在高能固体激光器技术发展的风口浪尖,“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一如既往地领航前行。
        在创新求卓越的路上,实验室人一直不遗余力地朝前走,收获了一个又一个居于国内领先的丰硕果实。但有谁知道,这些丰硕成果并不是轻易获取,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竞争趋于白热化,实验室在经费和资源有限的艰苦条件下,依然能将高能固体激光的技术迅速推进,目前为止其综合技术水平依然处于引领地位,靠的就是一股子顽强拼搏,引领行业前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高能固体激光器技术团队是一支凝聚力极强、攻坚克难、善打硬仗的团队。这支团队有20多名成员,很多人是博士、硕士,科研素质和能力极强。由于任务难度高、工作量大、加班加点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尽管待遇不高,但他们依然每天以极强的责任感和极高的工作热情,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学术带头人唐晓军和核心成员刘磊,都刚刚做父亲,但他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送回老家安置,随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技术骨干王超,由于长年加班,几乎没有周末,没有时间陪女朋友,直到现在还没有结婚;梁兴波由于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常常是来不及跟家人打声招呼拎着包就走……类似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在实验室,在高能固体激光器技术团队比比皆是。
        迎着高能固体激光器发展的曙光,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踌躇满志,奋发前行!

故事四:伽利略——“家里略”

        如果说一百多年前,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饱受“封闭”之苦的屈辱历史;一百多年后,新中国打开国门换来的欣欣向荣,是一首鼓舞人心的开放之歌。它证明了“走出去战略”的正确性。十几年来,以开放的姿态海纳百川的实验室人一直在寻求共赢的合作,参与欧盟“伽利略计划”是他们“走出去”的重要一步。
        “伽利略计划”是欧洲实施的一项大型空间信息基础设施项目,目标是建设独立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参与欧洲“伽利略计划”,曾是21世纪初中欧航天科技领域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它对中国科技战线的企业来说,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又是一次严峻的挑战,而要让西方航天强国的卫星采用中国制造的星载产品,更是前所未有。欧洲伽利略导航卫星上的激光角反射器是“唯一的例外”。
        在我国激光科研领域有着雄厚技术底蕴的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被推向了前台,实验室主任陈念江,责无旁贷地担起了带领研究团队迎接前所未有挑战的重任。2006年初,在欧盟举行的一次中欧伽利略合作项目研讨会上,陈念江的推介发言,让欧洲航天局的目光开始关注中国电科11所,同意这支团队参与伽利略计划IOV阶段(在轨验证阶段)导航卫星激光角反射器项目的竞标——尽管在此之前,伽利略计划两颗试验卫星上的激光角反射器已经由俄罗斯的一家著名企业承担研制。
        这是实验室承担的第一个国际合作竞标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按照欧洲宇航标准执行的卫星研制项目。难度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前路可循,没有经验借鉴;二是欧盟对产品和服务的标准要求极高,要远远超出国内水平,因此对实验室的技术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跨越两种不同的体制,排除沟通障碍,按照对方的标准和思维方式从事科研活动成为摆在陈念江及其团队面前的首要难题。
        对此,陈念江记忆深刻:“一开始连标书都不知道该怎么写,因为不知道对方的的要求是什么,他们发过来的各种技术要求和标准,密密麻麻全是英文,摞起来有厚厚的一沓,我们只有仔细去研读。靠自己,没有任何人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做,你也不用问对方要怎么写,回答永远是按照标准严格执行……”。在准备标书的半年时间里,他们几乎把家都安在了实验室,一天都没有休息过。天天趴在文件堆里,天天在琢磨和思考技术方案。阅读了大量欧洲标准,一边摸索学习,逐步消化吸收,一边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方案,形成标书文件,并反复与对方沟通交流直到达成基本共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对方严格考察和艰苦答辩,实验室终于在众多的国内外竞争者中胜出,取得了IOV阶段全部4颗导航卫星激光角反射器的研制合同,成为国内第一批通过欧空局审查,并签署合作协议的单位。随后,他们一鼓作气,又拿下了地面激光测距项目的任务合同。
        竞标取胜固然不易,但更难的是履行合同。要跨越两种体制的障碍固然很难,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困难并不在于此,而是面临欧盟对我们国家技术实力的不信任和质疑,因此他们对研制过程每个节点的评审把关极为苛刻和严厉。在国内,一般开评审会只需一天甚至半天时间,欧盟却每次都需要提前三个月组织各国的专家,针对我方的报告提出上百个问题,而实验室则需要一个一个进行准备,拿数据,拿分析,建模型……一个问题都不能落下,即使是显而易见的“常识性”结论,欧洲人也要求给出“为什么是这样”的论据。评审会过后,对方还是会提出上百个问题,要实验室拿出相应支撑数据及模型,唯有一一解决才有可能通过。
        在这样一种几乎令人崩溃的艰难环境下,他们硬是用他们的坚韧与不拔,用他们不服输的意志,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那段时间,他们专门腾出几个工作室,经常封闭起来,没白天没黑夜地设计、计算、仿真、模拟、试验验证以及准备答辩材料,熬到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家里,熬到一看见那些个“小屋子”都觉得“恶心”。但巨大的压力并不能压住他们乐观开朗的性情,他们笑称“伽利略”是“家里略”,笑过后,又转身忘我地投入到证明自身实力的工作中……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欢笑与汗水的交替,换来扬眉吐气的那一刻:通过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他们顺利“过关斩将”,研制出的产品一次就获得通过。圆满完成合同任务的同时,也获得了欧洲合作方的肯定和尊重。2011年和2012年,搭载实验室研制设备的4颗卫星先后升天,经实际测试,性能优于俄罗斯同类产品,受到欧方的高度评价。
        该项目成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符合欧盟航天标准、率先打入欧洲航天市场,并成功应用的技术合作范例。提升了我国国际合作的新层次,标志着实验室在该方向的技术水平已经具备了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目前,该团队又在继续努力,为中国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续写新的辉煌。
        艰难的环境会令人意志消沉,丧失斗志。然而,在具有坚强意志,积极进取的人面前,艰难的环境却可以使他们更为精神抖数,发奋努力。回首往昔峥嵘,陈念江感念于这段煎熬岁月赋予他们的财富,这种财富是玉磨成器后的淡定和从容,她笑着说:“今后再有国际竞争的机会,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而在这项工作中所养成的严谨为学,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也将会在实验室之后的工作中得到延续和发扬……

团队篇
光之魂:甘将柔情筑国防 韬曜含光耀中华

        “有一根弦我们紧绷着,有一种使命我们肩扛着,有一种风浪我们紧盯着,有一种号令我们等待着……”战争年代,年轻人鏖战沙场,挥洒热血,报效祖国;和平年代,心系祖国的中华儿女同样也可以追逐这样的梦想。
        在“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这种为国防献身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在光的交织中熠熠生辉,闪烁在每个成员的眼神里。让人不禁感慨,在这样一个收入并不高,工作压力又非常大的行业里,生活着一群多么乐观且甘于奉献的“可爱的人”。那么,支撑他们的“魂”在哪里? 
        “勤勉探真知,创新求卓越。”在实验室入口的正对面,这样一个富有科学严谨色彩的口号诠释着实验室人多年来的所言所行。古人云:“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怀揣一份国防科研人特有的坚持和踏实的为研态度,在这个特别容易让人产生浮躁的社会,他们摈弃一切追赶的浮华,坚持面向国家实用的装备,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特色,走出了风骨,走出了国防激光研究领航人的风采。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他们的“魂”之所在!
        冲一杯咖啡,穿衣打扮都很精致的陈念江开启了她一天的工作。就是这样一位外表看起来充满“女人韵味”的女子,其独立的性格、内敛的气质和通体所散发出来的自信刚强又让人有理由相信:她是国防科研战线上的“铁娘子”。陈主任的特点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既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包容和关怀,又有着国防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果敢、干练和严谨。她有着让人不敢轻视的经验累积和专业素养,又有着知人善任、协调各方的管理才能,更有着与大家同甘苦,共奋斗的奉献精神。榜样的力量,这是他们的“魂”之所在!
        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实验室里的每一位成员,都乐意发挥自己所长,乐意为共同的科研目标,不计个人得失,互相扶持着朝前走。在实验室,处处洋溢着一种欢快轻松,却不失科学严谨气息的厚重朝气。这是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老中青结合的研究队伍。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里,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埋首科研,精益求精;在这样一个自由、包容的团队里,团队成员各司其职,畅所欲言,齐心协作……就像一部交响乐奏出美妙的乐章。性格迥异,但目标一致的团队成员,这是他们的“魂”之所在!
        科研之外,他们同样对生活有着精致追求,他们的员工休息室,布置得简单却富有情调,午间闲来可以随手从藏书阁里拿一本杂志坐在高脚椅上慢慢品味……四周墙面上,挂着他们业余生活的各种照片,摄影的,打球的……应有尽有。在实验室里,或许只有这里与周遭798艺术区的氛围有点相似。
        自信、开放、乐观……如今的实验室人,在新的时代下演绎着属于他们的新风采。他们致力于营造一种开放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学术访问等方式,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展开了广泛的技术交流与共享;通过设立对外基金课题,加强与高校及其他从事基础前沿性工作单位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主办高水平学术会议,扩大实验室真正成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带动行业共同发展。
        明·何景明《七述》:“出则施声教,款遐荒,臻盛美,流休详;处则韫椟深藏,韬曜含光。”在光筑起的科研世界里,“固体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人正用他们的责任、智慧和心血向世人诉说着“光”的精神内核,韬光养晦,只待在激光事业的灿烂星空中放射出来自于他们的耀眼光芒。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