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造星问天探苍穹

来源:  发布时间:2014-03-10

造星问天探苍穹    
——探寻一流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团队前进的足迹    
本刊记者  周伟娟  詹 桓    

 
        2001年8月18日,在北京,专门从事小卫星系统研发、系统设计、系统集成以及在轨支持服务的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东方红公司”)璀璨出世。随后,我国第一颗海洋卫星、第一组空间环境探测卫星、第一个小型光学遥感卫星星座、第一颗公益微小卫星、第一颗立体测绘卫星在这个充满生命力、富有创造力的集体中孕育,在一位位敢吃苦、甘奉献的东方红人手里诞生。十余年来,东方红公司先后研制发射了41颗小卫星,目前在轨卫星数量达到36颗,约占我国在轨卫星总数的三分之一。
        公司成立以来不断推动技术与管理创新,悠悠数十载,东方红公司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型号到系列型号的巨大转变,并且已经成为我国航天装备体系和民用卫星业务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这条充满挑战和艰辛的光辉之路上,有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有历任领导的正确指挥决策,有年轻的员工队伍的拼搏奉献,更有一流总师团队的牵引和带动。
崛起:摸索出助力型号研制的工作方式
        随着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东方红公司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质量效率两手抓,多项工作齐头并进,不断推动小卫星及微小卫星产业化的发展。型号的不断成功,和公司的先进的工作方式是密不可分的。“集同”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在东方红公司是广为人知的,并已成为型号工作的一种常用方式。
        说起集同工作,先后负责过环境一号卫星和高分一号卫星研制的白照广总师深有感触地说:“小卫星从一开始就倡导集同工作,很多工作需要设计师面对面地坐下来讨论,而不是由总师指挥大家去做。”这种工作思路在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的首发星——高分一号卫星的研制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自项目启动之初,就开辟了专属集同工作区,设计师们在公共平台下联合办公,从系统配置选择到IDS签署,再到建模出图,创新了方案设计,缩短了协调时间,规避了设计风险,拓宽了设计思路。围绕设计寿命5~8年和高质量成像两个关键,选择了最优的设计方法和验证方案,为高分一号卫星获得优异的在轨成像数据做出了贡献。
        在多颗卫星并行研制的过程中,对于“集同”工作,负责过多个领域、多个型号研制的李延东总师也有着自己的见解——集同是通过集中资源快速解决型号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以点带面推动整个系统的研制工作,“我们的团队首先要有进取心;第二要具备不怕艰难,攻坚克难的作风;第三要有和谐互助的氛围;再者,必须能够边干边学。”在遥感卫星九号研制过程中,通过项目办周密策划、精心组织,各专业设计师集同工作,完成整星装配、总装和试验(AIT)工作仅用了不到五个月的时间,真正实现了“短平快”;在实践十一号卫星研制中,他大力推行组批投产、并行测试、多星同时进场、同时加注、串行发射的业务星研制新模式,极大地缩短了卫星发射场工作周期,为后续卫星研制开辟了一条捷径。同时,李延东倡导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他说:“真正的和谐是有共同的目标,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具有协作的意识,这样每个人才能从中受益。”
跨越:拓出我国小卫星产业化创业之路
        回望东方红公司的创业之路,有苦有甜,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坚定地向着小卫星产业化的方向迈进,走出一条独具自身特色的“育星”之路。
        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回想起环境一号C卫星的研制历程,型号总师张润宁不禁感慨万分:“我与这颗卫星相伴的时间最长——这颗卫星在2003年立项,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它就像我的另外一个孩子一样。”虽然,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但研制团队没有被困难吓倒,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干就是十年。
        现任型号总师的赵志明,主要负责新技术试验卫星的研制工作。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他一一应对,解决了在小卫星上实现高分辨率大视野的成像技术难题。在CAST100平台的研制过程中,他针对其他型号频频出现下位机翻转的状况潜心钻研,带领团队形成了一套利用星上网络和软件资源,互相监控和支援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将单粒子效应(SEE)的影响降低到不影响卫星的任务运行的程度,确保了卫星平台连续稳定运行。
        科学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公司成立之初,李松明就冲向了我国第一颗传输型测绘卫星——天绘一号卫星研制的方案论证中。作为团队技术负责人,他深入调研,吃透技术,在多轮角逐中,使卫星总体方案一直保持明显的优势。天绘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摄影测量卫星由返回式胶片型到CCD传输型的跨跃发展,在同类产品中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在航天传输型光学摄影测量领域的空白。
成长:锻造奋进中的年轻力量
        东方红公司从当初的几年一星到现在的一年多星,业务领域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大批有活力的年轻力量参与到小卫星的研制中来;公司的发展也为这些年轻的力量提供了大展手脚的广阔平台。
        “根据公司的工作需要,我们一直在做新的东西。因此,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最多”。现任某卫星型号总师的张立华,出生于1970年。2003年9月,年仅33岁的他被任命为实践六号B卫星的副总师,卫星成功发射后,创造了国内低轨卫星运行寿命的新记录。2005年初,他又承担起遥感卫星九号的立项论证和研制任务,有效地解决了卫星的布局设计、热控设计等技术难题。2008年,某新型卫星的研制任务转到了东方红公司,张立华挺身而出,带领团队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奋战,完成了型号关键技术攻关,为型号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现任某型号技术经理的袁仕耿出生于1971年,自参加工作至今,始终以圆满完成型号任务、不断推动航天事业发展为己任。在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研制和运行过程中,他组织完成了卫星表面等电位设计、抗辐射设计、磁设计与磁控制。在实践十一号卫星研制过程中,他提出了针对极高灵敏度的系统性EMC设计方案,实现了目前国内最高灵敏度卫星的系统内部自兼容。
        现任项目执行总监的王国良认为应对新挑战的方法是“在前进中成长”。1999年他参与海洋一号卫星研制,独自完成了卫星全套总装设计文件和图纸的编制工作,为PRO/E三维软件在后续卫星总装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在4颗实践六号B卫星研制过程中,他担任首发星总体主任设计师、后续星副总师,4颗卫星均成功发射且超设计寿命运行,为低轨卫星长寿命设计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飞行数据。2009年,王国良开始担任遥感卫星九号副总师,创造性地开展了多星并行AIT工作,为卫星成功发射做出了贡献。
腾飞: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无缝对接
        东方红公司以发展中国现代小卫星为己任,以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卓越的小卫星产品和服务,引领中国现代小卫星的发展为使命,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建设国际一流专业宇航公司而不懈努力。
        2012年9月29日,委内瑞拉遥感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是中国首次向国际用户提供遥感卫星整星出口。作为型号总师,赵键通过首次实践符合国际标准的研制流程,创造了首发星研制周期17个月的历史。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使用的CAST2000平台,具有较高的性能、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已被成功应用于国内多颗小卫星。为了搭建好这个平台,赵键主持攻克了“连续侧摆机动技术”“使用星敏感器进行全姿态捕获技术”等关键技术,同时也确定了实用型CAST2000平台控制系统标准,攻克了“GPS秒脉冲实现高精度时间系统技术”和“异步采集实现三星敏数据同步的软件时序设计技术”等难题,使我国遥感卫星第一次突破无地面控制点50米的定位精度,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之列。
        曾有业内人士表示,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一号的成功发射,是遥感卫星“走出去”战略的新突破。这个局面的开拓自然也离不开中法海洋卫星总师王丽丽。作为一名女性总师,付出往往要更多。2008年至今,她组织中法海洋卫星综合论证工作,与法方多次沟通,探索适应国际合作产品保证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明确了双方的质量职责和质量问题的通报机制。除此之外,在委内瑞拉遥感卫星合同谈判中,负责技术谈判,为中国小卫星走向国际市场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打造国际一流的产品,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无缝对接,现任项目执行总监的崔玉福时刻保持着这种意识。他重视任务分析,关注用户需求,关注产品保证,注重技术、质量、进度的平衡。他是一个非常注重技术细节的人,在电测中,常常因为一个细微的电流跳变,跟设计师们讨论到深夜;为了能够更好与委内瑞拉的学员们交流,不论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吃饭中,他都带着耳机听着英语。他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带出了一支支氛围和谐、工作作风一流的研制团队。
        “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从最初的步履维艰,到如今的迅猛发展,是智慧与勤劳并存的东方红人勾勒出了东方红公司的美好前景,是东方红公司团结奋进的氛围、求实创新的理念,催生出一批又一批的后起之秀。作为我国航天装备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深邃的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历史上,留下了一笔笔浓墨重彩。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