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动态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13

2023年我国计划安排6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

 

118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布《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蓝皮书》显示,航天科技集团2023年计划安排6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发射200余个航天器,开展一系列重大任务,包括:载人空间站工程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将完成1次货运飞船、2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和2次返回任务;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测工程,开展“嫦娥七号”“天问二号”等型号研制;发射多颗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科研卫星和业务卫星;完成“长征六号丙”运载火箭首飞,进一步完善长征火箭型谱等。

2022年,中国全年完成64次发射任务,研制发射188个航天器,总质量197.21吨,居世界第二位,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其中,长征系列火箭53次发射全部成功,并实现128次连续发射成功。纵观2022年中国航天在发射活动方面:高密度发射任务有序实施、成功率保持高位,航天器研制发射数量快速增长、研制能力大幅提升,发射活动保持增长态势、进入空间利用空间能力跨越式发展。

《蓝皮书》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奋力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年,中国全年计划实施宇航发射任务,有望再次刷新纪录。

 

2022年我国载人潜水器共完成175个潜次

 

近日,从上海召开的“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用户科学指导委员会年度会议上发布的信息获悉,2022年,我国“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共完成175个潜次,不仅作业能力达到世界先进,运维能力也达世界一流,并开辟了我国深潜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其中,“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潜水器海上作业天数180天,连续第四年完成100次下潜,平均下潜深度1292.52米。作业类型包括科学考察、工程应用、搜索打捞和应急响应等。另外,2022年是我国“奋斗者”号万米级载人潜水器常规化运营第二年,累计在海上作业天数202天,共完成75个潜次,科学潜次平均下潜深度5912.8米,新增了4次万米级下潜。在海上战风斗浪的实践检验中,“奋斗者”号状态稳定,故障率大幅降低,没有一个无效潜次。截至目前,“奋斗者”号已成功完成25次万米级潜次,万米级下潜人员累计32人。

2022年,“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还成功开展了水下联合作业,初步形成了两台载人潜水器联合作业规程,包括布防回收流程、水下通信口令及作业注意事项等,开拓了我国两台载人潜水器联合作业之路。

为推动“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我国深海和深渊科学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应急救捞等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13月“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用户科学指导委员会成立,致力于搭建一个面向“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科学应用的沟通交流平台,指导其技术升级和作业能力提升,拓展在深海和深渊前沿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推动开展国际深潜合作,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应用。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2年度报告》发布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117日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2年度报告》。自2012年起,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持续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社会共同关切的议题,开展全球及洲际尺度的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分析和评估。

2022年是开展年度报告工作的第11年,此年度报告共包含“北极地区冰雪与植被变化”和“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及复种与灌溉的贡献”两个专题。报告显示,北极海冰覆盖范围在夏季9月份呈现明显波动下降趋势。20022021年间,其缩减范围超过200万平方公里,占2002年最小海冰范围的近40%;同期,格陵兰冰盖所有区域都发生过表面融化,融化主要集中在冰盖边缘地区,融化范围总体上较为稳定,但同时格陵兰冰川边缘线整体呈退缩变化;77.4%的北极陆表区域绿度增加,面积约5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整个亚马孙雨林的面积,并在近5年呈现加速“绿化”态势。“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及复种与灌溉的贡献”专题显示,2022年极端天气频发叠加区域性突发事件,导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减产1.3%,是近10年第二大减幅,玉米产量减幅较大,水稻产量同比基本持平,小麦和大豆小幅减产。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是中国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基于其重要性和前瞻性将长期、持续地开展下去。

 

2022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呈现“三个向好”

 

生态环境部近日举行例行发布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监测数据表明,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呈现“三个向好”的特点。

“三个向好”首先是空气质量稳中向好。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达到0.9%PM2.5年平均浓度每立方米29微克,为有监测数据以来浓度首次降到每立方米30微克以内。其中北京市PM2.5年均降至每立方米30微克,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其次是地表水质量持续向好。全国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

最后是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向好。近岸海域优良海水水质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劣四类水质比例为8.9%,同比下降0.7%

除了“三个向好”之外,2022年我国环境监测数据也反映出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全国及重点区域臭氧浓度同比有所上升,部分流域水生态系统仍较脆弱,噪声扰民时有发生,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仍未到来,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

 

《国家土地地球化学质量报告2022》发布

 

112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式发布了《国家土地地球化学质量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土地地球化学综合质量总体优良。

土地地球化学调查是国家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查明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养分元素、生命健康元素、有机质、酸碱度等54项化学元素和指标的含量水平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评价土地地球化学质量状况,为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提供决策依据。

此次发布的报告基于20多年全国土地地球化学调查成果编制形成,调查面积266.5万平方千米,覆盖全国83%的耕地。

中国地质调查局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程首席科学家成杭新介绍:“这次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实际上是相当于我们对人体的一次体检,结论是中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总体是优良的,优秀的、良好的和中等的等级已经超过了90%,能够满足我们国家粮食生产的需要。”

此外,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土壤养分状况中,良好、较丰富和中等等级以上超过了70%,具备了粮食稳高产的需求。土壤的有机质中,丰富的、较丰富的和中等以上等级接近50%

(责编:李莉)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