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声音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24

周成虎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组织和实施。在2018年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提升我国战略前沿领域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为我们推进国际合作和国际大科学计划确立了方向。

4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科技部等相关部委的直接领导和推动下,在多学科领域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优势,抓住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国际共识,精心谋划,因势利导,克服重重困难,推动了24个国际学术组织和国家参与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为打破国际合作僵局带来曙光。

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核心是大数据驱动知识发现。这个计划通过整合地球演化的全球数据,建立地球演化大数据系统,重建精确、准确的地球和生命演化的历史,系统理解全球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规律,识别全球资源与能源矿产的宏观和区域分布规律,实现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推动地球科学研究的范式革命,向世界展示中国对人类发展的新贡献。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广大院士提出了做“四个表率”的要求,即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这既是国家和人民对院士群体提出的殷切希望,也是我们理应肩负的责任担当。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是科学家的精神底色。“年轻的学子们,你们要去唤醒沉睡的高山,让它们献出无尽的宝藏。”1952年,我就是被这句话深深地打动,才立志要学习地质,要为国家找矿。我也很幸运,从为中国地下核试验场地选址到负责探月工程,科研生涯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是受国家重大发展需求的引导。

我始终觉得,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目标、追求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时,他是能够拥有无限的推动力和积极性的。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就应该以国家发展、重大需求为己任,冲锋在前,攻坚克难。

院士群体要为坚守良好的学风道德做出表率。在评价、传播国家重大科研成果时,要保持客观、严谨、扎实的学风,实事求是,拒绝夸大宣传。

奖掖后学、育人为乐,是科学家的责任。我常常跟学生说,创新固然很重要,但在此之前,一定要打好科研基础。所谓创新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在黑暗中无路可寻时,经过认真思考,找到一点微弱的光亮,并朝着这个方向,最终找出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径。

 

 

陈左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工程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强调,两院院士是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广大院士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在主动承担国家急难险重科研任务、解决重大原创科学问题、以身作则净化学术环境、培养青年科研人才等方面发挥好表率作用。

对此,我认为,首先要增强责任感,攻坚克难不停步。

院士称号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一面旗帜。进入院士群体,不能躺在已有的功劳簿上,而要瞄准科研工作中的“拦路虎”“碉堡”,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我们年富力强的院士要发挥勇于进取的精神,带领团队在科研一线攻坚克难,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己成为战略科学家的能力。战略科学家不限于“科学”层面,不仅要能带领同行,在科技事业创新发展中发挥领军人物的作用,而且要能够站在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着眼拓展和维护国家现实需要和根本利益,对国家重大现实问题进行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思考,并提出战略性意见建议。所以,院士们除了在一线指导科学研究外,还可以将自己对专业领域的认识转化为对国家重大需求的理解和建议,为国家的重大决策贡献经验和知识,为党和国家提供建设性的咨询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20221213日,美国能源部部长詹妮弗·格兰霍姆宣布,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利用“国家点火装置”总能量为2.05兆焦耳的192路激光束,球对称聚焦在微型氘氚燃料靶丸上,产生了3.15兆焦耳的核聚变能量输出。据介绍,这一成果跨越了聚变点火阈值,历史性地实现了净能量增益(G>1.5)。与此同时,实验的成功也证实了惯性聚变能源的科学基础。

2021年年初,我说过核聚变反应单位质量的输出能量比化石燃料高数百万倍,在反应过程中不排放碳、不产生长寿命的放射性废物,而且核聚变燃料极其丰富,因此被称为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能源。经过世界各国科学家60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人类已经走到核聚变反应的“点火”门槛。

这次美国国家点火装置实验结果表明人类已经跨过了这道门槛,证明了在实验室实现净能量增益可控核聚变的科学可行性,也为下一步聚变能源应用打下了基础。当然,如果从激光聚变能源应用角度看,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一步激光聚变研究的焦点将从追求“点火”目标变为追求更高能量增益的聚变方案,再到实现聚变发电。

无论是惯性约束核聚变还是磁约束核聚变,在跨过“点火”目标的门槛之后,作为未来能源应用的共同目标依然是实现核聚变输出能量达到输入能量的10倍、30倍、100倍增益,获得近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本栏目资料来源于:科学网、中国科学院官网。责编:张闻)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3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