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3-05-31
——记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章凯
李 双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因为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使命感,近30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章凯对心理动力学的研究始终充满热情。身处商学院和管理学界,章凯始终对“用科学的思路和框架来研究组织中的人”这一课题葆有热忱。哪些是人们兴趣、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动因?这些动因背后的原理和规律是什么?对这些复杂问题的深入思考令他着迷欣喜,更长期激励着他求索不已。
管理是否能够建立起基本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取决于对人的理解。理解人的关键是认识人的动机与人格,这也是把握人性的基础。“如果说管理有什么基本规律的话,那会潜藏在人格世界与人性之中。”章凯说。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寻古溯今,在中华先贤思想中汲取智慧;中西交融,在西方心理学典籍中收获启迪;探寻自我,在内观与自省中捕获灵感;笃行不倦,章凯用创新的成果为教育与管理持续提供着崭新的视角和方法。
转向
——主动向内探寻自我
作为国内管理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章凯经常受邀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授课,他曾为北京奥组委、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国家医药管理局药物审评中心、中国银行、华为公司、中兴通讯、神华管理学院、海尔集团等单位提供管理咨询或培训。他也常常应邀在全国性管理学会议上作主题报告,输出与传播个人的最新思考和研究成果。
富有哲思又逻辑缜密是他的语言风格,听他授课、作报告或与他交流,会感受到他思想与语言的魅力。这或许与章凯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背景有关。从化学转向心理学,从自然科学跨越到社会科学,获得的多维思维训练令他视野更开阔,感知更敏锐,创造力更强。
从学习化学转向研究心理学,看上去是学科跨越较大的一次专业方向转变,但梳理这一转向过程,似乎心理学正是与章凯精神世界、内在气质相契合的必然之选。
章凯是一个不断主动向内探寻自我的人。进入大学学习不久,他对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已有了大概方向——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科学贡献的老师。“化学是我擅长的专业吗?它在理论上高度依赖物理学和数学,而我在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潜力似乎都不大。什么学科能激发我的潜能?”从大一下学期起,章凯就在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他考察过哲学、美学,发现这两个学科与他的契合度都存在不足。一次,章凯从一篇全国社会心理学研讨会的报道中了解到,中国的心理学在“文革”期间中断了10年的人才培养,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未来这一学科会越来越重要。那时他迅速捕捉到了心理学的发展前景。
于是,章凯找来心理学的书认真研读,他发现这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从此决定自学心理学。大学时,章凯曾开展专题研究式学习,他研究过记忆、情绪和情感以及创造力3个课题。随着学习的深入,章凯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考与想法,这促使他越发投入进去。大学高年级,章凯已确定将心理学作为将来要继续研修的方向。毕业前第一次考研失利,并未减弱他对心理学的探索兴趣。毕业后章凯边工作边学习,在1991年9月终于如愿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心理学系继续深造。
基于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一个问题在章凯心里思索良久,即某一事物对人产生吸引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到北师大读研究生,将“兴趣对学习的影响”作为课题进行研究,章凯找到了答案:“第一,做这件事是令人愉悦的,不是被强制或有外在激励才去做的;第二,通过做这件事,能消除内心的疑问及不确定性;第三,做这件事能让人形成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和期盼。”
回到个人经验,心理学对于章凯正是如此。学习心理学,章凯既获得了情绪价值,又获得了有用信息,更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尤其在北师大求学,专业的训练和思想的涌现让他度过了美好时光。北师大心理系学科排名全国第一,那里有一批优秀的、令人敬重的学者。“我向很多老师学习,研究他们不同的治学风格和学术思想。我的导师很民主,他尊重我的课题选择,也很重视我的想法和独立研究能力。我热爱心理学,不断获取的积极反馈和研究积累让我对未来走这条学术研究之路充满了信心。”职业发展方向的明确,让章凯未来迈出的每一步都更加笃定。
创新
——为范式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2000年,从北师大博士毕业后,章凯进入企业管理学科全国排名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任教,从讲师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心理学领域钻研十余年,章凯的研究兴趣也从教育心理学向管理学延伸。持续研究动机与人格及其对创造性理解激励、领导力、组织文化的启示,构建起他进行管理学研究的底层逻辑和基本框架,从而为深入地理解人和有效地管理人构建出一套崭新的理论体系。
领导力感召人们创造未来,这是章凯对研究组织中人的管理拥有极大热情的原因。学化学的理工科背景和思维训练,又让他内心深处更愿意用科学的思路和框架来开展研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中叶曾指出,传统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许多缺陷的根源在于,以方法中心或者技术中心的态度来解释科学,在思考的最高层次上,方法中心体现为将科学与科学方法混为一谈。马斯洛所述的方法中心的态度在今天很多管理学领域的研究中依然广泛存在。并且章凯发现,当前管理学研究对于理论的界定只是抓住了理论的表象和一种可能的表达形式,而遗漏和忽视了科学理论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即潜藏在现象背后并形成现象的实体与过程及其所遵循的原理或规律。错误的理论观导致组织管理研究越来越趋向情境化、现象化、碎片化,难以作出大的理论贡献。
科学哲学研究让章凯站在高处反思管理学科的发展问题。广泛借鉴现有管理学研究文献中的知识,并基于个人研究管理心理学所积累的经验和思考,在孜孜探寻中,章凯发现,对于探索人的管理,抓住“个人目标”就等于抓住了大象鼻子。他采用独特视角,引入复杂性科学的自组织理论,探讨心理目标这一领导力背后的基本驱动力所遵循的动力学原理,由此形成的著作《目标动力学——动机与人格的自组织理论》富于启迪且思想深刻,读起来更是发人深省、趣味盎然。
“对心理目标动力属性的发现是这本书理论思想的核心,其实心理目标作为一个事实早就存在于那里,我只是在理论上重新认识了它,赋予它新的内涵、新的属性与功能——那些原本就应该属于它的属性与功能。”章凯说。
自组织目标理论(也称“目标动力学理论”)是章凯在过去20余年中思考和研究的成果。从雏形开始到将理论的整个体系完全在著作中呈现,充分展现了章凯对问题始终充满兴趣及力学笃行的探索和研究精神。
人是有目标的,这个目标不仅是具体的任务目标,更是对自己未来理想的心理期许。这种期许,就是章凯所说的心理目标,具有强大的能量和动力去组织人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对自身情绪的体验和调节、对自我性格和兴趣的判断与改变,以及对自我和他人关系的了解与认识。
正是在这样一种理论范式基础上,章凯构建了新的兴趣理论、动机理论、情绪理论、人性理论与人格理论,主张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由内心目标驱动的、自主寻求意义的观念性生命;心理目标是人格的核心成分;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不断形成新的目标,并体验生活的快乐与幸福。章凯的这套理论构想确认了一个基本事实:人除了拥有任何生物体均具有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之外,还拥有第三个系统——符号系统,以及第四个系统——基于心理目标的意义系统。这两个额外的系统改变了人的整个生活,有了它们,人类就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和意义世界中。
用多元的研究方法,融合科学哲学、理论创新、实证方法和实际应用,突破了一系列学科理论难题,章凯的自组织目标理论具有很强的原创性,为心理和行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逻辑起点,为相关学科领域的范式革命奠定了良好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础,为创新人的管理模式提供了系统的思路。
著作《目标动力学——动机与人格的自组织理论》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认可和积极评价。海外著名华人管理学家、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第二任主席、美国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终身教授陈晓萍在获悉书稿即将出版之际,欣然接受邀请为此书作序。陈教授认为这一著作不仅涵盖了西方所有动机理论的内涵和要素,而且是对它们的良好有机整合;更有创新的是,章凯的理论还把情绪这个重要因素考虑进去,填补了以往动机理论的一大空白。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国际知名管理学者卡琳·桑德斯教授专门为这本著作的英文版撰写了推荐书评,发表在国际管理学期刊《人事心理学》(Personnel Psychology)上。凭借其理论的突破性及影响力,著作荣获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重要奖项。
让章凯备感欣慰和鼓舞的是,这部著作的基本思想近20年来已经在各类管理学课堂上传播给7000余人,被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普遍认同。2021级MBA课堂上,在央企从事多年管理工作的学员谢安深有感触地说:“利益共享、发展共生、命运共荣,章老师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员工和企业之间最美好的画卷。虽然在现实工作中我们都将面对更加复杂的环境,但这幅画卷仍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参照,只有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才能取得最好的结果。”2021级EMBA学员张颖课后兴奋地反馈道:“章老师在课程中一直用提问的方式引导我们深度思考和系统梳理,而且可以顺着逻辑思路并沿用这种方法继续深入理清和探索问题,让我非常有启发、特别有收获。”
但章凯深知,“始生之物,其形必丑”。著作中的多数理论与观点虽经十余年锤炼,其成熟也必然会经历丰富、完善的过程。他坦言,《目标动力学——动机与人格的自组织理论》倾向于基础研究,而即将出版的新作《领导力的本源与未来》与管理实践的关系更加密切,其早期版本作为国家级重点课题结项成果,曾赢得同行鉴定专家的一致好评。章凯对它的定位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呈现领导力形成规律的著作。偏向于应用基础研究,《领导力的本源与未来》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将更为直接。
笃定
——人心都有共同的期许
创立自组织目标理论的章凯,本身就是一个极愿自主寻求意义的独特生命体。对自身所走的路,他有着明确的目标。目前,将理论进一步完善的同时,章凯正着力推进测量工具的研发,以实现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他的愿望是推进中国企业通过在管理上的进步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为让理论更具生命力与国际影响力,章凯也在着手准备理论在国际期刊上的发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做出的科学判断,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但一个严酷的现实是,自主知识体系的缺失使得中国的国际“软空间”非常狭小,这与中国所拥有的硬实力很不相称,亟须得到实质性改变。面向未来,章凯认为改变这一状态的基本出路在于建立起中国学派,用更加先进的科学理论讨论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并促进国家发展。
同时在章凯看来,不能形成学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内高校在一刀切反对“近亲繁殖”的同时,也削弱了原创性高的教授组建科研团队、创建学派的能力。
为了吸引和培养更多“弟子”参与原创性学术研究,章凯愿意花时间去发现并培养那些优秀、有潜力的学生,并着力通过师门研讨和课题研究,使大家凝心聚力。章凯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不仅促进学生形成广阔的视野,也让他们乐于进行多学科交叉的尝试。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章凯追求高质量、有创新的研究,他注重学生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和理论素养的提升,鼓励学生去创造知识。章凯重视科学信念和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的确立,认为一个学者一定要有社会化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要关心基础科学问题,有长远眼光;要敢于坐冷板凳,坚持长期主义;要保持童心,关心社会,造福人类。
延伸至具体的人才培养上,无论思想和方法,章凯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主张。他秉持着“心智协同成长”的人才培养思想,其核心旨在助力学生实现知识增长-能力提升-人格发展的协同进行。他针对本科生开设的“新生研讨课”,针对研究生的“文献分析与理论建构”方法课,以及在MBA、EMBA和高管培训课上所持的“超越案例、领悟规律”的教学理念都极具特色。尤其他自创的学习五级目标理论“掌握知识、训练思维、提升能力、认识自我和完善人格”和促进创造力的学习策略“思考重于记忆、角度重于体系、结构重于要素”都对学生产生了普遍影响。
注重原创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利用经典案例与实验结果讨论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经验和体会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章凯的教学环环相扣。他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愿意充分激发学生的表达愿望和创造性。在他的引导下,学生敞开心扉,主动分享个人观点,常常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通过章凯的课堂,学生获益匪浅。课后章凯常常会收到来自学生的热情反馈。上完“新生研讨课”后,2021级工商-法学实验班新生余正说:“在老师的鼓舞下,我将内心深处的理想抱负吐露而出,我希望通过法律,让一些事情变成它该有的样子。这般显得稚嫩冲动而模糊空大的志向,竟也获得了章凯老师的认可,于是热血更加难凉,意志也更为坚定。”“这门课所学到的,不是具体的理论或者研究方法,而是一种超乎这些具体性之上的普遍性。课上所学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存在的问题,也从根本上帮助我转变学习模式,从学生心态转变为学者心态,受益无穷。”这是博士生胡馨予上完“文献分析与理论建构”课后的感悟。
学生反馈的感悟与收获源源不断,品尝他们的进步和成长激励着章凯,鞭策着他更加努力,创新前行。章凯认为,学习和管理都是为了创造未来,而不是仅仅诠释现在,他希望学生怀抱理想之志,以创新和变革的态度去创造个人和管理事业的明天。
关于中国管理研究与实践,当前管理学界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人不一样,所以中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规律与西方也不一样;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管理系统里要素繁多,关系复杂,高度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存在通用的管理规律。而章凯的观点却与之相反,他坚信普适性管理规律的存在。“化学学科中,每一种元素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但是化学家却找到了共同的化学反应规律。所以用个性和复杂性否定规律性,在科学哲学上行不通。化学家历经几百年才找到化学变化的规律,人和组织要比化学元素更复杂,显然管理规律更难找。因此,不能用有生之年找不到规律或者目前人类没有发现管理学的基本规律而否定管理规律的存在。”章凯说。
人心都有共同的期许,都追求成长,追求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们都渴望获得幸福生活,希望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有休闲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渴望得到尊重。有共同的人性,就有共通的管理方式,统一的管理规律。“所有对管理规律持虚无态度的学者和实践者一定是在理解人的方面存在问题,例如:不以为然、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管理的演变是有规律的,对管理规律保持敬畏,就是对人性保持敬畏。”对管理与人类的未来,章凯始终葆有乐观的憧憬。
(责编: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