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人才汇聚润泽科技创新之花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5-31

谢更好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大力建设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近年来,安徽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生科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引领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的深度融合,立足自身,抢抓机遇,充分用好政策红利,坚定不移“引好人才、育好人才、用好人才”,人才创新力量不断释放,人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不拘一格引人才,人才磁场效应逐渐显现

 

作为长三角区域享受跨省户口网上迁移便民措施的第一人,徐马飞回想两年前落户合肥的时候,心情还是很激动:“当时也有很多单位和机构向我伸出了橄榄枝,最终我选择来生科院,最吸引我的就是学校和学院的创新环境,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

现在徐马飞已晋升教授,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从事着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也培养着生物专业的未来力量。生科院将城市和学校发展活力作为学院人才工作的催化剂,敞开胸怀吸纳八方之才,围绕地区、学科、产业发展需求,不唯论文、职称、学历、奖项,将诚意化作一件件实打实的政策措施。

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单位,生科院有着完善的本—硕—博一体化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2021年年初,在学校的支持下,生科院获批安徽省高等学校高峰学科建设项目,获得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半年,学院整体搬迁至安徽医科大学东校区,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办学和科研空间。借着这两股东风,学院大力加强公共实验平台建设,近3年累计投入1000万元用于动物房建设和大型仪器设备的采购。

同时,生科院全面实行项目负责人制(PI管理制),支持引进人才组建学术团队,保障其科研经费、实验空间和研究生招生名额,使其可以快速开展工作。202011月入职的何安元教授非常感慨:我从来没想过,仅仅2年时间,我就可以组建3名讲师和十余名研究生的课题组,拥有100平方米的实验空间

截至2022年,生科院已陆续从美国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匹兹堡大学、贝勒医学院、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引进了33名青年才俊。在学院现有的69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18人),副教授34人,博士学位人数64人。全院研究生导师平均年龄39岁,5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一支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医学等多学科交叉、充满创新活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

“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兵’,我由衷地感谢学校能够不拘一格施行职称晋升的绿色通道政策,帮助我们年轻人快速成长。”在学校2023年科技人才工作年会暨教授大会上,李宗伟教授受邀作为新晋教授代表在大会上发言。

 

聚海内外英才,全链条育才机制逐渐健全

 

“去年,学院还成功申报了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和免疫生物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计划今年开始招生。今年学院仍然会在人才培养上接续发力,让人才队伍的创新力量持续迸发。”生科院院长周洪教授谈到学院人才培养工作信心满满。2019年,周洪作为安徽医科大学东南人才工程计划引进人才加入生科院,学院全链条育才模式逐渐显现,这条链条的牵引动力则是来源于党建引领。

“新进教师入校教育第一项内容是参观学校校史馆,从学校厚重的发展历史中感受教育兴国和健康强国的深远意义,”生科院党委书记单永强说道,“党建引领让人才工作有了明确方向。”通过实行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将“支部建在系部上”,生科院对教工支部进行调整,坚持立德树人、教学科研双促进,抓好教工支部书记“选、育、管、用”工作,选好支部“领头雁”,配强配齐支部班子;加强新进教师政治教育,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师德师风教育等活动,积极吸收优秀青年人才加入党组织;完善学院党委联系人才制度,全面了解教师们工作和生活需求,让青年教师参与到学院建设发展当中来,实现从“宾至如归”到“锵锵和鸣”。

在学院党委全面领导下,生科院在《安徽医科大学人才引进与管理服务办法》《安徽医科大学博士后管理暂行办法》等学校一系列制度的基础之上,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制度细化,全面系统地完成了人才引育、岗位聘任、考核评价、职称晋升、薪酬激励等体制机制的建设,为人才的全面成长提供了支撑动力。学院还通过开展学术交流、访学深造、挂职锻炼等方式,搭建多领域合作平台,同时重点支持一批在交叉学科、产学研领域等优秀项目,着力培养青年人才的创新力和突破力。

2020年起,学院积极响应安徽省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照有关指导意见,定期组织开展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绿色通道的申报工作,近期还推出了国家级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从多方面有效保障引进人才在国内相关科研领域快速成长,优化完善中青年学术骨干成长和学科梯队发展的制度环境。

未来,生科院将重点围绕代谢生物学、炎症免疫、肿瘤诊疗新策略等重大科学问题进行布局,打造“肿瘤细胞生物学”“微生物感染与免疫”“代谢生物学”等科研团队。周洪院长表示:“学院有信心在未来35年内培养学科领军人才数名,塑造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梯队,形成23个优势团队;造就一批聚焦生命科学前沿的一流学术人才,实现国家级人才的突破。

 

用情留人,人才服务格局逐渐完善

 

2020年,徐马飞结束在美国休斯敦贝勒医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并应邀加入生科院,携家人前往合肥时,学院领导专程驱车来接,并将家属工作、孩子上学等问题也早早安排妥当,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这也是生科院留住人才的另一项法宝——“用情留人,学院从个人待遇、科研启动经费、博士生导师资格,到办公场所、科研助理、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各个方面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生科院一直将人才服务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强化服务意识,推动人才工作资源合理配置和整合,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从实验室建设到人才工作室建立,从项目支持到优才计划,生科院坚持带着感情做工作,做到以情留人,既让人才有大胆施展的空间,又有敢于担重担的魄力。学院全面落实好党委班子常态化联系人才制度,通过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生活上关心等措施,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积极性,真正让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使人才真正成为引领改革发展的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开展学院建设工作过程中,周洪院长总会利用在食堂用餐的这段时间,主动与学生、教职工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回应他们的诉求。师生、同事间的友好氛围与信任,让大家能够畅所欲言。也正因如此,学院管理层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始终能最大限度地以广大师生的切身感受为评判标准,真正将“理解人才、尊重人才、关心人才、保护人才”的理念和行动落到实处。

随着生科院发展得越来越好,在食堂边“聚餐”边“开会”的风气也越来越流行,直至形成了生科院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许多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契合、科研成果的创新灵感就是在这样的烟火氛围中产生的。“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虽然只要半个小时,但大家也能有很好的沟通。这样一来,人的心情舒朗,工作起来发挥的力量自然是1+12

此外,为了提升学院的学术氛围,生科院组织了青年博士论坛、东南生命科学论坛等与兄弟学院的学术沙龙等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为了让引进人才尽快熟悉和融入,生科院举办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和交流活动,帮助新进教师更好了解学校学院建设发展和校园文化。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生科院将优秀人才作为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用足用好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引进渠道、引导鼓励人才发挥作用,实现人才工作和学院发展同频共振。

(责编:黄雪霜)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