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改造工程——一场关于北京旧城的新试验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8-01

人类的建筑创造活动,不仅仅是建造房子,而是要创造居住与工作环境,包括了优美城乡环境的创造;它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还是精神文明的建设。

——吴良镛

 

菊儿胡同新四合院改造工程——

一场关于北京旧城的新试验

杨 戈

 

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

 

青砖红檐、典雅古朴的菊儿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至南锣鼓巷,全长438米,宽6米,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与南锣鼓巷的热闹不同,菊儿胡同更具文化气息。这里可谓是繁华喧闹之外的一片静谧之地,旧石墩和青色小瓦砌成的房脊屋檐无不显示着它显赫的过去。

追溯这条胡同的过去,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历史古迹。在晚清实政改革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位关键人物就是荣禄,他是清朝末年的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在军政改革、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事件中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菊儿胡同3号、5号和7号正是他的宅邸(3号是祠堂,5号是住宅,7号是花园)。7号院后来还用作过阿富汗大使馆。整个宅邸可分为3部分:西为小洋楼,中为花园,东为住宅。住宅部分又分为五进院落,包括倒座、过厅、正房及两进家祠,中间花园已全部拆除改用,这一建筑群于1986年被公布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荣禄宅邸,还有一座消逝在历史中的宏德禅林,曾经位于菊儿胡同41号。20多年前,这个由破旧的寺庙发展而来的大杂院里,一度住了44户人家,却只有一个水龙头和一个下水道,人均住房面积只有5平方米左右,超过80%的地面覆盖了房子,只有近20%的院落空间还被两棵老树占据着。整个菊儿胡同是一个积水、漏雨、危房的典型地区。因为建筑密集,许多家庭没有日照,厕所都在院外,居住环境十分恶劣。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居民存在改善住房条件的迫切心情与强烈愿望,在客观上形成了要求改造旧城的巨大冲击力。但老城保护和改造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怎样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让老建筑满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1987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受邀对菊儿胡同操刀动手术。他在经过仔细研究后,提出了居住区的有机更新新四合院的设计方案。

“与公共建筑相比,我更在意民居。”吴良镛常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吴良镛在胡同改造中的理念,推动了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的政策转变,达成从“个体保护”到“整体保护”的社会共识。

吴良镛为菊儿胡同精心设计,力争保留建筑原有的历史底蕴,但同时着眼于人的需求,基于“有机更新”的理论,致力于将城市发展的新理念与传统古都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宜居社区。改造方案前后审查了8次,吴良镛仍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到了施工图阶段,光设计图纸就出了95张之多。

吴良镛创造性地提出了类四合院住宅模式,并从1989年起在菊儿胡同危旧房改造工程中分期予以实施。按照这样的思路,菊儿胡同的改造吸取了南方住宅里弄和北京鱼骨式胡同的特点,以通道为骨架,向南北发展形成若干进院,向东西扩展出不同跨院,有的在传统厢房的位置用过街楼联系两个庭院,使整个建筑群交通方便,由此突破了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全封闭结构。两条南北信道显得四通八达,解决了院落群间的交通问题。

为了保证合理日照,吴良镛还专门在底层窗台计算冬至日的日照条件,把楼梯安置在楼房四角,楼梯下方做开敞布局,使院落与院落间能够形成通风,两棵曾经占地的古树也不再被憋屈在一圈棚户里,而是解放出来成了院落的中心。院子里的金鱼缸、古树依然留存,老北京四合院“天棚鱼缸石榴树”的意境犹在。房屋的檐口和屋顶为中国式,轮廓丰富而美观。登上屋顶,还可远眺钟鼓楼,一览旧城风采。.

改造之后菊儿胡同41号院既保留了老北京人有天有地,有院有树,有街坊有胡同的居住环境,透着老四合院的亲切劲儿,又把现代城市家居的种种方便纳入其中。科学巨擘钱学森先生参观之后极为赞赏,风趣地称其为楼房四合院

 

诗意栖居在胡同里

 

在接手菊儿胡同危房改造项目之前,吴良镛刚刚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思想,在项目完成后,他又发展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可以讲,菊儿胡同改造工程正好是吴良镛学术思想发展脉络的最好体现。

无论建筑的解决方式多么出色,都无法克服它们所在的城市肌理限制。保留城市肌理个性化的价值形态,是激发城市建筑创新活力的源泉。吴良镛认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不应仅局限于个体的历史性建筑及其建筑群的保护,还应对其体形环境的有机秩序进行整体保护,作为城市细胞的住宅与居住区,它的肌理与质地对于构成文化名城的物质环境体系至关重要,不应随便破坏。

为了不打破北京旧城的城市布局,菊儿胡同的改造是采取“肌理插入法”,这是当年吴良镛所提出的理论,即对四合院的改造并不是将它全部拆除,而是根据其肌理局部地以旧代新,用“新四合院”代替原有的传统四合院。

菊儿胡同住宅楼设计参照了老北京四合院的格局,又吸收了公寓式住宅楼的私密性的优点,整个布局错落有致。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的单元式公寓组成的“基本院落”,是新四合院体系的要素。它较好地维持了原有的胡同院落体系,并适应了旧城环境及其肌理;同时兼收了单元楼和四合院优点,既实现了较高的容积率,又合理安排了每一户的室内空间,保障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要;还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提供居民交往的公共空间。

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新四合院”利用连接体和小跨院,与传统四合院形成群体,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重视邻里情谊的精神内核。

在建筑形式上,“新四合院”屋顶处理上以一种精确的“度”分配了平坡屋顶各自所占的量,使人觉得这是现代建筑,又有传统四合院的坡屋顶味,用二、三层的单元楼来围绕原有树木作为庭院,形成“类四合院”。胡同中的树木尽量保留,原有的每一棵老树,不但受到精心呵护,而且在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再结合新增的绿化、小品,新的院落构成了良好的“户外公共客厅”,很有趣味。

改造后的菊儿胡同被重新赋予了生机和活力,其在继承中国传统的院落住宅模式基础上,满足住户在庭院空间里的诗意栖居,在不打破原有空间、胡同机理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这对当今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拥有借鉴意义,从此声名鹊起。1992年,菊儿胡同改造获得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1993年又获得联合国世界人居奖,菊儿胡同也成为唯一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胡同。

世界人居奖对菊儿胡同四合院住宅工程做出以下评价:“……开创了在北京城中心城市更新的一种新途径,传统的四合院住宅格局得到保留并加以改进,避免了全部拆除旧城内历史性衰败住宅。同样重要的是,这个工程还探索了一种历史城市中住宅建设集资和规划的新途径。”

一处2000多平方米的住宅群能得到如此多的赞誉,在于它创造性、综合性地克服了许多关键的技术原则。文物保护必须建立在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吴良镛表示,历史建筑的保护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情况变化、创造、发展。菊儿胡同的改造项目强调的是保护城市的肌理,要保护好环境特色,比如古树、传统建筑等,而且要提高物质设施,满足当代生活之需要,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提高容积率。但吴良镛同时表示,菊儿胡同也只是一个试验,并不是要所有的房子都要盖成菊儿胡同那样,即使在北京,也不是所有的区域都适合那样做。菊儿胡同走的是一条创作道路,不同地方应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创造自己的特色。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4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