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四有”青年抗炎路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0-08

——记海军军医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庄春林

 张方方  杜月娇 

 

2018年,庄春林换上了一身崭新的孔雀蓝制服,响应号召,成为海军军医大学首批转改文职人员中的一员。

“退役不褪色,转文仍姓军”,对庄春林来说,服务部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早已刻入骨血。如今,36岁的他已经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1次,两次获评“四有”优秀文职人员。“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也为他兢兢业业的科研之路做出了最好的注脚。


被托举的成长之路


2017年年底,庄春林入选中国药学会第三批“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以下简称“青托”)。

这是庄春林科研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2014年博士毕业留校后,他被分配到海洋药物实验室。而随着2017年学校宣布改制,海洋药物与天然药物方向合并,他的研究内容也随之进一步调整。“从化学药物、海洋药物到天然药物,这是一个寻找方向的过程。”最终,在“青托”的支持下,他选定了“活性化合物库的构建、生物活性评价及靶点研究”。

庄春林要构建的特色化合物库,分为含氟化合物、海洋天然产物、合成化合物三大部分,他希望围绕程序性细胞坏死、细胞保护、抗肿瘤多药耐药、抗病毒等模型开展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结构优化及靶点研究工作,发现具有成药前景的苗头化合物。几经周折,他和团队发现了TAK-632

“这是一个让我研究起步的分子。”诚如其言,以TAK-632为先导化合物,庄春林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他和团队通过自主构建的含氟化合物库及功能表型筛选发现了苯并噻唑类化合物可以高效抑制程序性细胞坏死,阐明其作用靶点为RIPK1RIPK3,并进一步获得了高活性、低毒性及高选择性的相关类似物,被认为有望为阿尔茨海默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相关研究发表在《英国药理学杂志》《药物化学杂志》等国际学术期刊上。

与此同时,庄春林团队还通过天然产物库和功能表型筛选发现了海洋倍半萜、植物倍半萜、中药三萜等高活性程序性细胞坏死抑制剂,深入研究其作用靶点并开展活性导向的结构优化,获得了一系列衍生物。“我们首次尝试了军事应用,发现植物萜类等小分子具有抗急性肺损伤的功能,优化设计后获得了战时急性肺损伤原创小分子并开展成药性研究。”庄春林介绍说,在相关方向上,他们已经与长征医院合作开展了临床前研究,连续两次受药物化学顶刊邀请撰写程序性细胞死亡小分子综述,并获得《免疫学年鉴》的引用和正面评价。

氧化应激也是庄春林的重点关注方向。氧化应激会导致慢性炎症,引起一系列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肺炎、退行性神经性疾病等。而Keap1-Nrf2信号通路,则是治疗氧化应激相关炎症和疾病的重要药物靶点。为此,他和团队从抑制靶点相互作用入手,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药物设计及优化工作。

近年来,庄春林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017年受邀发表在《化学评论》的综述文章成为刊物的“高被引”论文,获得《今日药物发现》等期刊的引用和正面评价。他本人也受到国际学术期刊《药物化学杂志》共同主编冈达·乔治教授的邀请,在其专著中发表蛋白相互作用抑制剂筛选方法相关内容。

几年间,庄春林入选上海市卫健委优秀青年人才、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晨光计划等,荣获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并得到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等支持,成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一个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青年首席科学家项目的学者。在这样一份出色的答卷面前,庄春林始终心怀感激。他将“青托”视为自己在国家级人才项目中的“第一桶金”,除了经费支持,“青托”还配备了托举导师对他进行指引和帮助;而海军军医大学不断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也点燃了他“干事创业”的热情。

“未来我也将不忘初心,努力提升学术水平,争取更大的成绩。”庄春林说。


为目标而奋斗是种幸福


“通俗一点说,我的研究目标就是抗炎。”庄春林表示,如今很多重大疾病都与炎症有关。

“脑部炎症可能会促进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肠部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也跟炎症密切相关。”庄春林所列举的疾病,放到世界范围内都是老大难,比如:溃疡性结肠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称之为“绿色癌症”;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大约有5000万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到2050年,这个数字将翻上3倍。“还有炎症风暴。”他补充说,典型例子就是新冠肺炎感染,患者体内的炎症风暴,构成了他们从轻症向重症、危重症转换的重要标志。

抗炎无小事,能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展开研究,庄春林认为是自己的使命和责任。“细胞坏死、氧化应激,都是炎症研究的前沿热词。这些研究意义非凡。”他对自己的事业异常坚定,但一开始走上这条道路,还是有几分误打误撞的意味。“我最初想学医,但后来调剂到了药学专业。既然如此,就干一行爱一行。”随着在南京医科大学的深入学习,庄春林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大二时我在药物化学实验室见习,觉得特别有意思。准备考研的时候就想,无论如何也要读药物化学专业。”20098月,他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第二军医大学(现海军军医大学)硕博连读,师从药物化学领域知名学者张万年教授。

“现在,张老师也在我们团队里。”据介绍,庄春林团队包括师生20余人。“我们的招生名额不多,但也一直以协助指导、联合培养等方式来带学生。”2017年至今,庄春林带教研究生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17篇发表在《药物化学杂志》上,并获得多项奖励。而提及培养心得时,庄春林谈到了照亮他科研路的一盏盏明灯:张万年教授、盛春泉教授、在明尼苏达大学时期的联合培养导师邢成国教授(现为佛罗里达大学药学院教授),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芬儿教授。“他们在我写论文或分析课题时,会给我详细讲解为何要这样去做,这个过程中我会学到很多东西。”更令他感慨的是,他们都有着持之以恒的勤奋。“张老师现在快80岁了,每天还在工作。陈院士晚上可以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在导师们的影响下,庄春林笃信“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成功与否不在于你当下的状态,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胜利”。这句话也是他给学生的建言。“有些学生觉得自己起点低,不自信。但我们培养的第一位硕士时期就在《药物化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学生就来自宁夏医科大学。后来他考到了复旦大学读博。”看着学生们走向更高峰,庄春林由衷地为他们骄傲。

近年来,这位80后导师同样也在攀登高峰。2019年起,庄春林连续破格晋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被任命为药学院副院长。一路被“破格”“提拔”,委以重任,但庄春林从不敢懈怠。“我们在药物化学方向实力比较强,下一步希望能在药理学和结构生物学上重点加强,以弥补我们的短板。”他盘算着未来要做的事:平台创建、人员建设、学生培养、成果转化等。而作为一位“多面手”,基于曾经在上海市科委支持下做科普的经历——由他制作的“蓝色药苑”主题视频受众超10万人次;由他带领的团队连续举办两届海洋药物研究生暑期学校,并积极参与“科普进校园”工作——他还有意将科普放到未来规划中。

日程渐满,庄春林却从容冷静。“我做药物化学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做出新药。不管要做多少事,只要有目标,并能朝着目标去努力,就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庄春林说。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4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