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4-03-31
——记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熙源
本刊记者 李明丽
他是一位学养深厚、治学严谨的学者,在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
他是一位励精图治、谋求学科发展的领路人,致力于推动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向着学科产学研一体化目标坚实迈进。
他是一位倾心教学、关爱学子的好老师,把学者的敏思与严谨渗透到教学当中,默默耕耘,育得桃李溢芬芳。
他就是2012年《科学中国人》机械领域年度人物、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船舶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陈熙源。
踏足学术:刻苦钻研、潜心思考
童年的陈熙源虽然也擅长于小伙伴们爱好的各种游戏,但他更喜欢一个人安静地做些不同的事情。
从小学到中学,他经常代表班级和学校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渐渐地,他沉醉在一纸一笔的世界里,享受着思考的美。高中时代,他不满足于课堂的内容。当其他同学在接受“是什么”的时候,他常常思考“为什么”。
“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会用心思考。”思考,成了陈熙源在学术道路上前行的不竭动力。
陈熙源高中毕业于安徽省怀宁中学,这所学校是怀宁县当时唯一一所重点中学。1986年,虽然在高考体检前的误判影响了高考的发挥,陈熙源仍凭借着扎实的功底考入了兰州理工大学(原甘肃工业大学),那时是隶属于当时的机械工业部的一所高校,大学开放的氛围更激发了陈熙源钻研的热情。
回顾求学经历,陈熙源感慨地表示,高中以及大学本科教育还是给今后的自己打下了扎实的科研基础,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本科毕业后,陈熙源被分配到蚌埠机床厂工作了两年,主要从事机床设计工作。实际工作中,陈熙源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理论知识的欠缺,这让他萌发了继续求学的想法。1992年,陈熙源到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1995年,他继续到东南大学攻读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博士学位。“硕士、博士阶段的求学经历给自己打下了较好的科研基础,培养了自己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很多,学会了怎样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在科学王国广阔的天地中磨炼自己,陈熙源获益匪浅。
1998年,陈熙源博士毕业留校任教。2005年,他再次在梦想的牵引下走出国门,到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进修近1年。他介绍说:“当时到意大利进修时,东南大学是作为中国唯一一所大学参加了伽俐略欧亚教育与应用开发合作项目,就我本人来说,希望借此契机将自己的知识予以更新。因为随着欧洲的伽俐略卫星导航系统、我国的北斗系统的逐步开发和完善,将来卫星导航在军民应用中潜力巨大,回国后我就开展了卫星导航软件接收机方面的研究,由于想法比较新,又有雄厚的导航方面的研究基础,相继获得资助。接着到美国北卡州立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合作访问,主要是了解一些国外在导航仪器在航空机械载体中的导航和测量应用,正好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全额资助,就联系了该校,虽然时间只有3个月,感觉在研究创新思路及方法、进一步拓宽思路等也很有收获。”国外访问进修的经历大大开拓了陈熙源的科研视野,了解了学科前沿研究状态,使他的研究逐步推到本学科的前沿。目前他是IEEE高级会员、中国造船学会高级会员、国家/教育部奖励及科研基金通信评审、国内外本领域近50家期刊(其中国外SCI期刊20家)审稿人。
献身科研:坚毅执着、勇于创新
科研上,陈熙源十分注重调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积极性,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近几年来,围绕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北斗卫星导航、开发海洋等重大战略需求中的关键技术,陈熙源开展了以惯性为主的多源组合测量、导航和高精度定位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
而之所以选择该领域作为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据陈熙源介绍说,这其实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博士阶段,他主要从事的是惯性器件建模和标定方法方面的工作,结合具体型号开展研究工作。经过不懈努力,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型号上得到了有效应用。工作之后,陈熙源发现卫星的测量应用也很有前途,于是,他结合自己在惯性技术方面的扎实基础,就有了从事将两者甚至多个传感信息进行组合,在机械测量和组合定位方面开展研究的想法。同时,他也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卫星定位精度越来越高,接收机技术及惯性仪器的性能也在随着电子技术等方面的提高而逐步提高,而这里面需要研究的内容自然就非常之多,如怎样提高惯性仪器精度、如何提高组合后的精度等等。此外,陈熙源还发现自己在最初踏上研究之路时,惯性仪器只在国防领域应用较多,应用面较窄,民用也不多,整体技术和国外差距较大,而随着民用中的大量需求以及国家重大专项的推进,对惯性组合测量上的理论和应用要求越来越高。
针对工程实际中的科学问题进行提炼,思考新的解决方法,汲取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再将新的科学理论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并积极开拓思路,拓宽成果应用范围,这就是陈熙源的工作轨迹。
目前,陈熙源主要针对惯性组合测量与应用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开展研究,这里有惯性仪器、接收机技术以及组合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从应用领域来说,从十年前只针对水面舰船导航定位,到现在已经拓展到水下定位、测量船变形测量、航空遥感中的测量领域,这里面都有一个共性的内容,就是惯性敏感器和卫星接收机技术,采用何种方法能提高各种不同环境下的仪器精度问题。
除此之外,陈熙源在测控技术及光纤传感领域的科研工作同样令人瞩目。近十年来,他在这几方面完成了十余个纵向课题,鉴定结果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发表SCI/EI论文近70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他承研的三个军工配套项目是围绕重大型号项目研究高精度的陀螺罗经或提高导航精度方面的,目前都得到较好应用。此外,陈教授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子课(专)题、国家公益性海洋专项经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博导类)、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A类)等多个项目,其中,国家自然基金主要是研究面对大型测量船的动态变形采用导航仪器测量的方法,“973”子课题主要是研究在器件机理和系统测量算法角度如何提高高分辨率遥感惯性测量平台精度,六大人才高峰项目主要是研究车载基于软件接收机的组合导航技术等。
甘作人梯:因材施教、作育英才
作为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熙源在培养人才方面可谓是处心积虑,倾其所能。教学上,目前他主讲的课程包括《信息通信网络概论》、《自动控制原理》、《陀螺仪理论和设计》等,课程之外,他还需要花大量时间指导博士生、硕士生以及部分本科学生进行研究。
在教学理念上,陈熙源教授觉得因材施教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对于新进入课题组的学生,他一般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兴趣和将来的工作规划,同时他也会将组内的课题方向、学习内容告诉学生。他认为学生只有在兴趣的指引下开展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他的学习和科研潜力。因此,每当学生考虑课题时,他都会鼓励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认真权衡。有的学生对硬件感兴趣,有的学生希望将来做软件方面的工作,对这些,陈教授一直倡导要根据他们的想法去培养他们做科研的兴趣。而学生一旦确定了课题,他就会鼓励他们利用有限的时间将这个课题进行到底,无论遇见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养成坚持到最后的科研习惯。2012年,他指导两组学生参加“北斗杯”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分别获得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他本人也被评为“北斗杯”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优秀科技指导教师,2013年他指导的学生再次取得北斗杯”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二等奖、江苏省虚拟仪器竞赛一等奖等荣誉。
对于如何将学生和后起人才培养成为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陈熙源觉得首先要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自己适合做什么要清楚,如果要成为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陈熙源觉得在求学期间就要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熟练掌握技术技能,踏实的学习将使其科研基础厚实,同时要学会查找资料,学会创新,学会规划,学会进行成果总结,培养自己独立科研的能力,不怕困难,这样才能得到较好的科研训练。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正是陈熙源这种默默耕耘育桃李的教学精神和对祖国科研事业怀有的深厚感情,才使得他日复一日地教学着、科研着,在东南大学这片土地上挥洒着自己的汗水,奉献着自己的智慧。未来,他将和同事们一起沿着惯性组合测量及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研究内容争取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力争为东南大学铸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