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28
——记上海振华重工设计研究总院机械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锋锋
郑 心 王 鹏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投身港口起重机(简称“港机”)研究20年,上海振华重工设计研究总院机械设计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锋锋始终保持着这种昂扬的精神底色,以不悔青春奔赴一段自我革命的“似水年华”,以一己绵薄之力助“大国重器”舞出更加巧夺天工的姿态,用昂扬姿态迎接一场推陈出新的“黄金时代”。
重装夺巧工
港口起重机门类很多,张锋锋主要从事码头前沿的岸边集装箱起重机的设计制造。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又名岸桥,是用来在岸边对船舶上的集装箱进行装卸的设备。常规码头通常由一个可沿码头岸线轨道水平移动的门架、一个可向港池方向俯仰的大梁和一个在大梁上运行的可提升集装箱并水平移动的小车组成。而随着世界集装箱船舶的日益大型化,对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两项主要指标是:作业净空高度,需能保证装载至少6层甲板集装箱的大型船舶进行作业;大梁的延伸长度,需能保证甲板集装箱数量激增的大型船舶安全运行。这就为如张锋锋一般的从业人员出了一张新时代的全新考卷,但他坦言自己将无畏挑战,正如当年毅然走进行业队伍一般。
张锋锋这位80后年轻院长在2001年大学毕业后,便直接进入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事岸桥相关的设计工作。但彼时的他不免有些“心虚”,原因是自己其实并不是对口专业出身,求学积淀下的传统机械及自动化知识并不能让他在港机这一相对“小众”的科研蓝海中立刻如鱼得水。不过他始终抱定“勤能补拙”的行路方针,在初入公司两年多的时间里一直跟着资深工程师画图纸、跑现场。尽管因为不习惯、不熟悉而偶有小错,但在师傅们的教诲哪怕是“小惩大诫”过后,他都能立刻将其转化为奋进的鞭策,就像种子落入沃土一样,狠狠扎下根去拼命汲取营养。蔓蔓日茂,早开者荣,晚开者亦荣。这样的周而复始持续了两年多后,张锋锋迎来了自己事业生涯中首个熠熠生辉的光点。
2003年,张锋锋在公司的培植与领导的信任下,“挑大梁”主持设计了美国长滩港务局码头岸桥工程。虽然在他的回忆中,这其实只是一个“照猫画虎”般的项目——彼时完全没有经验的他只能依照前辈路径循规蹈矩地攻克关卡。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最终出色地为这个“高速岸桥”所要求的独特性能交上了高分答卷,也完全满足了用户要求。而这背后,两三百页全英文标书的精细研读与废寝忘食地频繁加班,他却不愿多谈,只说:“虽然那个时候很多问题我都没能完全把握,但这个项目的竣工还是给我增添了极大信心,让我坚信自己能为推动领域发展添柴出力。”
张锋锋最初那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如今已在多年的岁月磨砺中蜕变成了“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志气,在德国威廉港、荷兰鹿特丹、阿联酋迪拜港等20余个项目、共计80余台岸桥的工程中,他带队广泛参与了各类结构复杂、形式多样的机构设计,主动把一件件小事做好,迅速成长走上了技术管理岗位。近年来,他更是脚踏实地,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不仅成为国际起重机技术领域的优秀中国专家代表之一,2013年,由他设计研发的3E级超大型岸桥更是开辟了我国自主研发港机的新时代。
彼时,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巴拿马型船舶和超大巴拿马型船舶已明显不能满足日益蓬勃的国际航运业需求,而这对港口机械领域的影响首先便体现在对岸桥的设计要求上。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与不断增加的起升高度、起升重量为市场开辟了全新的竞争领域,但也同时给从业人员提出了巨大挑战。“困境在左,机遇在右”的发展形势激发了张锋锋一颗勇攀高峰的赤诚之心,“我不觉得这道技术壁垒是完全无法攻破的”。于是,经过长久的努力,由他主持研发的3E级超大型岸桥投入使用。此岸桥最大的创新点莫过于突破了传统超大巴拿马型岸桥的设计限制,前伸距突破70米,起升高度也提升至52.5米,足够能应对装卸甲板上10层超高箱的极端情况,及时地满足了当时18 000箱集装箱船的装卸要求,引领了各大港口的岸桥设备向更大、更快、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据张锋锋介绍,“3E”这个名字其实来源于3个基本设计理念:增大运量而产生的经济效益(Economic)、能源上的高效(Efficient)及技术设计上的绿色环保(Environmental)。“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这种‘重而巧’的工艺技术必将成为大型化岸桥的发展趋势。”十几年如一日的专注给了张锋锋感知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直觉和把控未来的充足底气。更可贵的是,他不愿也不甘躺在过往的功劳簿上止步不前,3年之后,由他设计的16台迪拜杰贝阿里港3E
PLUS岸桥诞生,至今仍伫立在亚欧非三大洲的交汇点上。这16台岸桥具有“轨距超宽、大梁超长、高度超高、吊重超大”的特点,它们的成功投产也标志着全球岸桥正式进入“PLUS”时代。
据悉,16台岸桥的起升高度比常规岸桥足足提高20%以上,可以胜任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装卸要求,钢丝绳下起重量高达160吨、前伸距80米、轨上起升高度达到54米。而设计者张锋锋也向世人证明了:只要结合现实,奋斗之志就不会沦为空谈;积极投入实践,便有望在知行合一中升华技术水平。
传播“中国声”
“定义国际标准,发出中国声音。”这是张锋锋在2017年接触到国际标准制定流程相关工作后渐渐树立起的职业新目标,“振华做重工机械已经有一定的历史积淀了,我认为这些经验可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于是,2018年6月,在芬兰召开的国际起重机技术会议上,张锋锋作为港口机械行业的中国专家代表,在会上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起了一项重要提案,即ISO 12210《起重机工作和非工作状态下的锚定装置》国际标准提案。
“港口机械在码头上最大的敌人就是台风。在台风和阵风的多发季节,每年各个港口的起重机械因强风袭击而被吹倒或沿轨道滑行碰撞的事故多有发生,损失严重。目前,全球各起重机厂家根据自身情况和经验设计的防风锚定装置,缺乏专业标准指导和统一规范,从经济效益和安全防范上考量,都存在重要缺口。”张锋锋的会上发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各国与会专家不由得频频点头赞同。最终,大会决定提名张锋锋担任此项标准制定的负责人,来自德国、法国、芬兰和日本等国的专家代表也当场表示自愿成为工作组成员参与标准的制定工作。目前,这项国际标准已于2021年出版,烙上了鲜明的中国印记,这也象征着如张锋锋一般的中国专家在国际相关技术领域站稳了脚跟,坦然迎接着来自世界的注视目光,他们让“中国方案”“中国声音”成功展示和回响在世界的舞台上。
2023年“中国品牌日”活动上,振华重工董事长刘成云曾在智慧港口与海洋核心装备新技术发布会上铿锵致辞:“振华重工将始终以打造中国民族工业品牌为己任,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锚定关键‘卡脖子’技术,以技术力提升品牌生命力、影响力,为中国品牌享誉世界贡献力量。”此言为如同张锋锋一般的后继者指明了前路,为此,他继续“啃”标书、下基层,一如既往脚踏实地,立足于技术研发的根本。“我国港机行业从对外引进到国产化,再到如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赢得世界认可,是一代代港机人不懈奋斗争取而来的成果。因此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应当始终沿袭节能环保、智能自动的科研创新方向,为中国港机行业开拓更美好的未来。”这是张锋锋对自己许下的美好愿景,也是他即将为之奋斗不懈的蓝图。
百余年前,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言称,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百余年后,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张锋锋以善学、善作、善谋、善成的全新姿态,坚持追光向上、扎根奋斗、推陈出新、自我革命,全力奔赴一场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