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18
——第十五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在清华大学盛大召开
记者 杨 洁 通讯员 龙艺红 张景婷
开幕式主席台
金秋十月丰收季,
老友新朋聚京城。
研讨认知新思想,
喜迎心智又一春。
2023年,全国认知科学大会迎来她的15年庆典,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成立至今亦历23载。金秋时节,国际国内认知科学界嘉宾50多人齐聚京城,来到全国认知科学会议的发源地——清华大学,共襄盛事。
10月21至22日,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杂志、国际数据管理协会中国分会(DAMA China)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在百年名校清华大学召开。来自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英国诺丁汉大学、国际数据管理协会、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行为法学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上海证念心理工作室、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湖南科技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市建筑设计院、国药集团广东跑合中药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国际国内30多所大学及各类研究机构和工商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在清华会场或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本届大会。
10月21日上午,开幕式在清华大学会场进行,并通过腾讯会议进行了直播。大会组委会主席、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教授主持开幕式,他以篇首的诗句祝贺大会胜利召开。开幕式主席台就座的4家主办单位领导分别致辞,祝贺大会召开,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感谢蔡曙山教授带领的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15年来每年一届连续召开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持续推动中国认知科学的发展,他希望加强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互动和交叉研究,开展积极心理学和积极认知科学的研究。《科学中国人》杂志社社长许英回顾15年来与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共同主办全国认知科学大会的体验和收获。她说,认知科学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术研究上,对人类的存在和21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杂志副总编马冰莹说,认知科学是一门高度跨学科的新兴科学。15年来,全国认知科学会议为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界携手合作,进行学科交流,共同开展认知科学研究,并为促进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她说,《学术前沿》杂志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人民论坛杂志社主办,是党中央机关报精心培育的高层次学术期刊。未来《学术前沿》愿与各位学界和业界专家一道,为传播认知科学前沿思想和理论成果,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国际数据管理协会中国分会(DAMA China)主席胡本立说:“大数据和数据科学期望与认知科学合作,我们参与主办本届会议,就是希望与认知科学界的学者专家们开展更多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数据科学与认知科学这两个前沿学科的共同发展。”
为期两天的会议,共有45位学者教授以单独或合作的方式分别就两个会议主题——“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认知科学与教育”,以及8个分议题在清华大学人文楼两个会场作了43场专题报告。研究内容涉及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中国未来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认知科学与数据科学和技术;认知科学与教育(“6+1”的学科结构);高等教育中的认知科学理论和方法;基础教育中的认知能力培养;认知科学与教育创新;认知科学与文化创新等精彩议题,学科涉及哲学和逻辑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和教育学及认知科学理论方法在人类认知实践中的应用。
本届会议的学术报告涉及认知科学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教育教学3个层次和3个发展阶段。
关于认知科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报告有: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的“积极认知的辩论和意义”;国际数据集团中国区(DAMA China)主席胡本立的“认知科学与数据管理”;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朱小黄的“认知过程的不确定性与数据重构”;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认知科学系杨英锐教授的“整合科学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北京语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冯胜利教授的“论戴东源‘理必’科学思想的基本要素”;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陈保亚教授的“从ChatGPT看语言认知规则研究必要性”;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李虹教授和黄荷博士生合作的“佛学视角下的认知过程模型”;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江铭虎教授的“语言与大脑的协同研究、共同发展”;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伍珍副教授的“儿童与人工智能的共情能力比较”;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张丹副教授的“基于真实课堂脑电超扫描的课堂学习过程研究”;北京邮电大学王琳教授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大数据分析”;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教育研究所所长张黎教授和北方工业大学吴维讲师合作的“不同背景学习者商务汉语词汇口语输出的偏误差异”;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哲学系张建军教授的“高阶认知视域下的逻辑悖论研究”;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黄华新教授的“隐喻认知的语用逻辑分析”;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原所长鞠实儿教授的“广义论证的认知结构”;四川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任晓明的“因果认知与智能范式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郭佳宏教授的“一种基于描述逻辑的知识库修正”;贵州社会科学院院长张学立教授的“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认知研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寅生研究员的“普适推理机研发进展”;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衣新发教授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杰出人物的创造性”;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白晨教授的“‘知行合一’与意向”;湖南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现代化研究院院长颜中军教授的“语言、博弈与认知——从博弈论语义学的视角看”;湘潭大学姚从军教授和皖西学院石运宝副教授合作的“适用于投射现象的话语表现理论简介”;江西应用科技学院院长方志良教授的“运用责任动力学对责任数字符号语言体系的认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宋春艳副研究员的“人机自我意识的认知差异与哲学辨析”;上海证念心理工作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胡庆利教授的“催眠应用于提高认知能力的案例与机制研究”;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生态社区发展基金陈江山高级工程师的“认知:中国式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国药集团广东跑合中药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曹国钧研究员的“认知科学在电子商务平台下中药大数据应用研究”;贵阳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十四分院院长、香港大学SPACE商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生潘登建筑师的“认知科学驱动地球大数据,共同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张正华副教授的“中华文化基因的认知科学阐释”;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白正府副教授的“农村新三代家庭的发展认知研究”;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曹发生副教授和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讲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龙艺红合作的“电信客户流失认知分析”;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李一如副教授的“人类认知的初缘与范畴化探究”;贵州财经大学吴小花副教授的“认知人类学的分类研究——以苗族的人神分类为例”。
关于认知科学学科建设的报告有:北京语言大学王建勤教授和蒋荣教授合作的“语言认知科学面临的调整与未来发展路径”。
关于认知科学教育的报告有: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教授的“知识和能力:认知科学对未来教育之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北京语言智能协同研究院院长、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教授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的影响”;英国诺丁汉大学教育学院袁婷婷助理教授的“关于国际与比较教育的新认知”;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产业学院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中心主任汤超颖教授的“研究生认知训练与教学创新”;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贵州省侗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吴文梅的“侗族音乐文化与民族心理认知研究”;深圳大学教育学部高淳海助理教授的“认知科学视角下的诗歌美育”;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后张景婷的“基于认知科学的乡村小学全科教师胜任力实证研究”;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韩莉的“情感教育与儿童整体认知发展研究”。
从本届大会报告的选题分布看,认知科学的科研仍然是主体,说明大多数学者致力于认知科学基本理论的探索和应用。认知科学的学科建设本届报告只有一人涉及,但报告人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自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负责人蔡曙山教授及其团队于2017年申报并获批的全国第一个认知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起,现在全国已有70多所高校建立了此专业,说明认知科学相关专业建设势头强劲,“东风夜放花千树”,认知科学的本科、研究生专业已是春色满园。与之相比,本届大会对学科建设的关注和经验总结显得不够。可喜的是,本届会议在认知科学与教育教学探索方面是别开生面。清华大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负责人、本届大会组委会主席蔡曙山教授的报告明确提出认知科学下一阶段的发展应该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将认知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和教学,致力于新世纪综合人才的培养。他提出要用心智和认知重新定义教育和教育学,他认为在认知科学时代,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多位学者就认知科学与教育教学发表了很好的论文和报告。今后一个时期,认知科学与教育教学将是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关注的重点。
22日中午,43场专题报告圆满结束,紧接着举行了闭幕式。大会组委会主席、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蔡曙山教授作会议总结。他说,本届会议有4个特色:第一,认知科学这个年轻的学科形成了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科研和教学群体。目前在科研、学科建设和教学第一线的大多数都是中青年学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成长为学科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这说明认知科学这个新兴学科首先得到青年学者的认同,这也是中国认知科学的希望所在。第二,科学研究继续深入拓展。本届会议学术报告的主体是科学研究,学者们继续就认知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和拓展研究,研究工作从过去的跟随性研究发展到原创性研究;从交叉学科的研究发展到以中国学者原创的人类认知五层级理论指导的单一学科的研究。第三,中国认知科学的发展形成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教育教学3阶段发展模式。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建立23年来,特别是全国认知科学会议连续召开15届以来,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科建设也取得了辉煌成就。在此基础上,本届大会形成以认知科学的教育教学为特色的新热点,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将认知科学的原理方法和丰硕成果应用于各级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将极大地改变中国教育的面貌,将传统“授业解惑”的教育模式,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模式转换到知识与能力并重、重在提高受教育者认知能力的认知教育新模式,最终回答“钱学森之问”。第四,会议的国际化水平提高。本届会议有多位国际学者参加并发表了重要的研究报告,如英国诺丁汉大学的袁婷婷助理教授关于国际比较教育的研究、美国伦斯勒理工学院杨英锐教授关于整合科学的研究,都具有学术引领的作用。今后的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将进一步推进国际合作交流。
闭幕式上,联合主办方《科学中国人》杂志社社长、本届大会组委会共同主席许英女士致闭幕词。她称赞本届会议是一个成功的大会、收获丰硕成果的大会。她向大会主席、组委会同仁、与会专家学者及会务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两天的会议大家情谊虽深,却感到时光难留。最后,她代表大会组委会宣布会议结束,期待下届会议与大家再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