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科学中国人官方网站!!
新浪微博|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愿作烛光照桃李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01

——记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副教授张晨

   郑 心  李 双  

  

  钟灵毓秀的清华园就像一本无字的大书,看得见满园春色,听得见琅琅书声,也闻得到满室书香。历经百年风雨,这所高校一如从前引领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脚步,也承托着如经济管理学院领导力与组织管理系副教授张晨一般的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人生理想。从最初求学走入主研领域到转换身份站上讲台,张晨的人生轨迹每一步都与这里息息相关。

  在张晨眼中,母校的学科发展在追求崇高学术理想的同时也始终不忘切实服务社会与大众的目标,这与她多年来从事管理学研究所追求的目的与效果别无二致,因此即便在海外兜兜转转数年,她还是选择回到母校落脚。可以说,这既是2018年将张晨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吸引回归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当下她正在践行的学术信仰。


静心担使命


  在张晨的人生中,遇见书籍恰似点灯般燃亮智慧之光,又宛若种树,在其心灵中撒下希望之种,她与管理学的邂逅过程也大抵如此。自少时起,她便乐于也长于观察他人在工作中的状态,无论是欢欣兴奋还是不安焦虑,她都尽收眼底。久而久之,她发现一些工作让人们脸上的烦躁明显比幸福多,但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形成非常系统化、理论化的思考,直到在书海中遇到经济管理学。

  “那也算是一个很巧的机遇,大学时期我曾参与过一个助研项目,名为‘中国式管理’,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研究人在组织中、工作中是怎么生活的。”为了做好项目,张晨曾将自己埋首于文献之中,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书页翻动间,与管理学理论对话时,一个辽阔的精神世界也就此铺展。

  在张晨看来,管理学的思想突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是由一些核心的人际关系和工作体验塑造的。而这一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也有支撑,即每个人在组织中都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如同事、伙伴、上级、下属、贡献者、要求者等,这些角色都要求人与其他人建立一定的关系和规范,实现一定的工作成效,同时也自然享受到各种各样的资源和服务。可以说,人在组织中既是贡献者又是受益者,既是规范者又是规范对象。那么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即在组织当中,人如何能够在尽可能发挥出最大潜能,最大程度上为集体(团队、组织等)作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收获健康、可持续的成长?

  在探索脚步走过清华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之后,张晨得出了自己的可行性结论——通过合理高效的工作设计。这个针对个体或群体在日常工作中的角色、任务、安排、行为等的研究领域,从诞生之初便以提高工作有效性、改善工作者福祉为着力目标。“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研究目的都是非常贴合实际的工作与生活的,从现实中来最终也要回归现实中去。”张晨补充道。而2023年刚刚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或恰好可佐证此语。

  课题中,张晨主要根据“知识型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安排”相关问题发散思维,通过问卷调查、多层次数据分析等多项研究手段,她最终发现:知识型工作者在开会和专注自身工作二者间既矛盾对立又交替互补,即若开会时间相对个体专注任务的占比越高,工作者往往会更少地采取一些主动的精力管理行为,如伸展身心、略做小憩,或是与同事展开简短谈话等,大家更倾向于做“时间的囚徒”;而反过来说,如果一天之中低压力型会议,或是填表、报销等“低压力杂务”占比较多,对工作者的精力影响也大多倾向于负面,“因为人会始终处于一个没有激发感的状态。这时如果参与一个高压力型会议或任务,反而会有助于激发工作精力”,张晨说。

  遵循上述研究思路,近期,张晨带领团队进一步提出了“围绕时间要素的工作设计”这一研究课题。在课题中,她拟从理论上构建理解和认识工作设计的创新型理论思路,从实证上探索新型工作设计中的核心挑战,并提出改善工作设计的理论思路与科学方案。综合而言,这一从时间要素切入的研究项目将为工作设计的研究提供新颖的理论视角与实证方向,并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形态的新型数据(包括行为记录大数据、可穿戴设备测量数据、田野实验数据、问卷测量数据等),拓宽工作设计研究的方法框架与技术路线,通过关注时间要素的转型与整合,将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理念落实到组织运行和组织内日常工作的微观层面。

  俯下身、沉下心,深入日常工作生活去练就一双慧眼,这是张晨一以贯之的科研态度,未来她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提升“见一叶而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能力,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新的科研使命。


嘉言自生光


  “我是带着一颗育人之心回来的。”张晨说,“甚至我认为,管理学的部分核心就体现在教书育人上。”曾经,“愿作烛光照桃李,粉笔无言写春秋”是自大学时代起,张晨遇到的一些老师留给她最深刻的印象;现在,那些藏在青葱岁月中的感动与启发,全都化作一颗仁而爱人的拳拳之心,投射在张晨的课堂之上。

  2020年至今,张晨已获得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清华大学龚育之奖教金(通识课程教学贡献突出)、清华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及清华大学研究生与本科生精品课程等奖励。其中,以“以人为本,社群共进,追求贡献”为创课宗旨的全校性通识荣誉课——“管理学的思与行”更是收获广大师生一众好评。

  作为一门通识课程,“管理学的思与行”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因而在课堂上经常能够见到“百家争鸣”“头脑风暴”的探讨场面。“我十分乐见其成。”张晨说,“因为我希望大家通过上这门课都能够建立一种认知,即所谓的管理学并不只是管理者应当掌握的学问,它更应该作为一种看问题的视角潜移默化在更多人心中,帮助每个人更深刻地理解日常生活与工作、更高效地解决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从而创造出更多贡献与价值。”

  为达成这个启发性的教书育人目标,除了在本科生课堂上鼓励深入讨论,张晨也十分主张博士生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勇敢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在她心中,理想的导学关系莫过于相互启发、共同成长。“不能因为我是教师的身份,或者说话的方式比较笃定就放弃自己坚持的观点,事实上我乐于拥抱每一次观点的碰撞,没有冲突是不会有进步的,没有争论与探讨、只有依从的师生关系也不会有温度。”从“师生之谊”而生“教学之谊”——张晨始终在课程教学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着力营造一种有温度、有厚度的关系。原因在于,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大量研究都表明,和他人之间产生有意义的社会联结,是一种根本的人性需求;而人与人之间高质量的联结,能够很大地激发人类个体的生命力和幸福感,因而可以成为共同的动力之源。

  如果把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教学态度称为“有义”;那么怀揣享受教学、享受师生相处的真诚情谊而教学,则应该被称为“有谊”。做好前者已经足够成为一名好老师,但如果二者兼而有之,那么在教书育人的旅途中,则会享有更持久的动力与生命力。“所以我往后余生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为未来年轻人才的培养与发展而服务。无论是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领导力,还是做科研探究他们未来所要经历的职场,亦或是从事管理行政工作,为他们思考、设计、创造一个更好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我认为这都是我追求目标的路径,而最后必将殊途同归。”这条独属张晨的探索之路仍在延续,这份烛火映人般的树人微光,也将继续闪烁在琅琅书声之中。
分享到:
杂志
本期封面

2024年10月

上一期 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