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4-05-11
韩启德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
如何使学科交叉研究得到保证?我认为因地制宜、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是根本保障。
第一,建立专门的、独立的交叉科研机构,并且给予重点扶持;第二,要成立独立的学术委员会;第三,双聘和兼聘的选择,因其间涉及工作量计算、成果归属、待遇等问题,需要探索具体的体制机制;第四,交叉开课选课,需要打造适合跨学科培养的专门课程,编写新的教材;第五,要开设独立的学科交叉研究生招生渠道,采取双学科双导师联合培养;第六,设立学科交叉研究博士后基金,激励博士后研究;第七,建立多学科学生组合的学生管理制度,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第八,完善适合学科交叉的同行评议制度,包括选择合适的评审专家、延长评审过程、优化申诉机会和渠道、提醒评审专家遵循相应的注意事项等。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家精神,培养科学家专注、执着、诚实的美好品德;激发科学家的好奇心和研究激情,培育良好的学术生态;推崇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风尚;营造自由探索、平等互利的氛围;落实学术民主、观点自由的机制;打造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如此,学科交叉研究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追求真理之旅。
吴丰昌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在我国,新污染物治理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体现了污染防治攻坚战延伸深度、拓展广度的新要求,为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想破解新污染物治理难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作用,狠抓基础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在生态环保领域走出一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路。
首先,主动作为,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新污染物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宜早不宜迟,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大健康”理念,遵循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理原则,构建以“筛、评、控、禁、减、治”为主线的新污染物治理体系。其次,狠抓基础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一方面,积极开展全国层面的调查监测,推动监测和评估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新污染物治理的现代化能力;另一方面,努力攻克健康危害、生态风险、溯源归因、环境基准,以及减排、控制、处置和替代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最后,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造完整高效的产学研用合作技术链和产业链。
每一位生态环保科研工作者都是新污染物治理的引领者、推动者和行动者。让我们携手奋进,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夯实治污科学基础,提升精准治污效能,以科技创新赋能新污染物治理,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共赢。
杨华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学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我国新兴工业化发展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当前,很多行业的头部企业都在通过数字化升级提升竞争力,未来产业链的竞争才是终极的竞争。
中国汽车产业能够走出来主要是因为电动汽车,这就是产业链的竞争。如果说回到现在的柴油机和汽油机,我们就没有产业链的优势。当前,全球的企业都在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头部企业,更要以产业链的角度来考虑,大家更关注头部企业,而中小企业跟头部企业一起,共同构成一个产业链。所以,我认为中小企业这个赛道非常重要。
现在,新型工业化发展已经进入普及阶段和真正的主战场,人工智能的互联网新兴技术需要发挥更大作用。在我看来,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除了创造财富以外,能源的问题、环境的问题、可持续的问题同样需要关注。
如何应对新型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在我看来,第一要发力补短板,就是要补“卡脖子”技术、基础工业软件等短板,这需要花大力气,至少还需要10年;另一方面要锻长板,比如说高铁技术、电动汽车、光伏风力发电这都是我们的长板,要让我们的长板更长、产业链更强。
柴立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南大学副校长
近年来,中国铅锌产业取得快速发展,铅锌产量和消费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22年,中国精铅、精锌产量在世界占比分别为42.7%和47.7%;中国铅、锌消费量在世界占比分别为41.2%和47.9%。
我国既是资源大国,更是消费大国,金属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但我国优势储量矿产金属资源品位低,开采利用难,将近三分之二的矿产处于对外依存状态,三分之一的矿产对外依存度超过50%。同时,铅锌工业还面临着能源结构亟待优化、减污降碳需求迫切等发展瓶颈。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铅锌冶金工业如何应对资源短缺、能源替代与环境约束的重大挑战?我建议,要凝聚全球“政产学研用金”高度融合的磅礴力量,全面布局“绿色、低碳、循环、智能、高端”化前瞻性技术,实现技术换资源、技术换能源、技术换生态。
绿色发展对铅锌行业清洁生产提出日益严格的要求。在我看来,未来的铅锌冶金绿色创新发展要实施铅锌高端价值链发展战略,部署资源替代与减污降碳冶金重大创新工程;实施铅锌绿色冶金政策与标准,引领产业发展战略;构筑冶金创新人才保障体系与科普平台,从而全面提升我国铅锌冶金行业科技水平,支撑铅锌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资料来源于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