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4-06-11
“鹊桥二号”中继星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4月12日从国家航天局获悉,“鹊桥二号”中继星已完成在轨对通测试。经评估,中继星平台和载荷工作正常,功能和性能满足任务要求,可为探月工程四期及后续国内外月球探测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服务,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鹊桥二号”中继星自3月20日发射升空后,经过中途修正、近月制动、环月轨道机动,于4月2日按计划进入24小时周期的环月大椭圆使命轨道。4月6日,“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与正在月球背面开展探测任务的“嫦娥四号”完成对通测试。4月8日至9日,“鹊桥二号”中继星与“嫦娥六号”探测器(地面状态)开展对通测试。
“鹊桥二号”中继星采用环月大椭圆冻结轨道作为使命轨道。由于月球外形结构不规则,靠近月球飞行的航天器受到月球引力等因素作用,飞行轨道易产生偏差。环月大椭圆冻结轨道是处于稳定状态的环月轨道,航天器在这一轨道飞行,能够使飞行轨道的偏差最小化。
选择环月大椭圆冻结轨道作为“鹊桥二号”的使命轨道具有诸多优势。一是能提高通信速率。与“鹊桥号”相比,“鹊桥二号”的使命轨道距离月球更近,数据传输的通信速率将大幅提高。二是能更好地覆盖月球南极通信。与围绕地月拉格朗日L2点运行的鹊桥号相比,在环月大椭圆使命轨道的“鹊桥二号”对月球南极的可见性显著提升,能大幅提高对月球南极区域的通信覆盖能力。三是能节省卫星燃料。“鹊桥二号”可以用极少的燃料,维持在这一轨道上的长期驻留。
后续,“鹊桥二号”中继星将按计划为“嫦娥四号”和将要发射的“嫦娥六号”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服务,并择机开展相应的科学探测。
首个对叶榕完整基因组发布
近日,中国科研团队发布了首个榕属植物对叶榕端粒到端粒完整基因组,修正了原有基因组中存在的大量间隙和组装错误,大幅提升了对叶榕基因组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园艺研究》(Horticulture Research)上。
榕树是桑科榕属800多种植物的统称,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榕属植物包含6个亚属,其中有2个雌雄同株亚属和4个功能雌雄异株为主的亚属。对叶榕属于聚果榕亚属,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功能雌雄异株植物。研究对叶榕可以更好地了解榕树的性别演化机制。
由于这种榕树的叶片通常呈对生排列,即两片叶子对称地生长在枝条的相对位置上,所以取名为对叶榕。解析对叶榕基因组对生物学性状解析和基因功能的研究至关重要,然而,原有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信息缺失和组装错误,阻碍了进一步的研究。
科研团队综合利用多种测序技术,在原有基因组的基础上重新组装、完善,发布了首个榕属植物对叶榕端粒到端粒完整基因组。这个基因组大小371.8兆,所有序列均挂载到14条染色体上,成功注释了26642个编码蛋白基因。
经评估,基因组完整度达98.7%,并且基因组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构建了雄性和雌性花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调控网络,并鉴定得到了雄花发育的关键基因,为研究榕属植物的重要特征和性别决定提供了重要资源。
科技助力我国珍稀动物数量稳中有升
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近年来,我国以旗舰物种拯救保护为抓手,持续推进就地和迁地保护体系建设,亚洲象、雪豹、东北虎、海南长臂猿、黔金丝猴、藏羚、莽山烙铁头蛇等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珍稀动物是自然界中十分稀有、珍贵的物种。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类活动增多、栖息地减少等原因,一些珍稀动物一度濒临灭绝。
多年来,我国通过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为珍稀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智慧化、数字化监测系统、远红外相机、大数据+物联网、物种AI识别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有效地推进了珍稀动物的保护工作。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多头,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增至6群37只,白头叶猴野外种群增至1300多只,中华穿山甲分布点位不断增加。东北虎分布范围从长白山脉扩大到大小兴安岭,野外种群增至60只左右。朱鹮分布区从3个省扩展至7个省,野外种群超过7000只。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698只,人工繁育朱鹮种群数量达到1496只。
未来,我国将继续推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以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为支撑,以本底数据、生境数据、保护数据为核心的元数据集成,建立全过程、一体化的珍稀动物智慧保护体系。
我国5G总连接数2024年将超10亿
近日,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发布《中国移动经济2024》报告。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5G连接数将破10亿,到2030年年末,中国移动行业每年对整体经济的贡献将超过1万亿美元。
报告认为,得益于飞速的网络部署和成熟的终端生态,在中国5G普及率的增速快于预期。2024年,中国5G连接的比例预计从45%上升至50%以上,5G连接会成为中国主导的移动技术,5G总连接数将于年底进一步攀升至10亿以上。到2030年,中国5G连接数将占全球5G连接总数的近三分之一,中国的5G普及率将逼近九成,成为全球领先的市场之一。2023年到2030年间,中国的移动数据流量占比将接近全球的10%。从每个连接的角度来看,在此期间中国每月的移动数据流量将从13GB增加到54GB。到2030年,中国每个连接的移动数据流量将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8GB/月)。
报告预计,5G将使中国经济的大多数行业受益,部分行业由于具备将5G应用案例与各自业务相整合的能力,受益程度相较于其他行业将更为明显。预计在接下来的7年内,在智慧工厂、智慧电网和物联网赋能型产品等各种应用的推动下,60%的成效将来自制造业。其他将显著受益的行业包括金融行业和信息通信行业,成效占比分别为11%和8%。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强调中国5G增长的一个核心驱动因素是6GHz频段的推广。2023年6月,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在国家立法中将6GHz频段标识给国际移动通信(IMT)的国家,此举为6GHz IMT生态系统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景。GSMA指出,对于中国而言,移动生态系统合力推动6GHz频段发展的条件已然成熟,这将有力地推进5G-Advanced的发展,并且有助于后续技术进一步充分发挥其巨大潜力。
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稳步提升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消息,目前,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企业所占比重已超七成,数量超过300万件。我国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稳步提升,专利转化运用效益持续提高。
企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专利产出和转化的主体。前不久,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出台了《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面向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普惠服务+重点培育”相结合的方式,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1.3%,首次超过50%。较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连续5年保持增长态势。
此外,高新技术企业专利产业化水平更高。2023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7.6%,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比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19.5个百分点。